法門寺位于陜西寶雞,始建于東漢末年恒靈年間,因安放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圣地,其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曾有八位唐代皇帝,每三十年開啟一次法門寺地宮,迎舍利于皇宮供養(yǎng),因此被譽為“皇家寺院”。1569年關中大地震,法門寺塔被震塌,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重建成樓閣式磚塔,之后又歷經1654年和1976年兩次大地震,塔身主體于1981年倒塌。1985年至1986年,相關部門為重建法門寺佛塔,拆除了殘余的明代塔身。1987年4月3日,封閉千余年的法門寺地宮重新面世,出土了世上僅存的佛指舍利和唐朝皇帝供奉的數千件皇室絕世珍寶,被視為20世紀考古及佛教文化的重大發(fā)現(xiàn),法門寺博物館也隨之興建并對外開放。2004年法門寺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第九大奇跡”,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個世紀80年代拆除塔身之后遺留下來的塔磚,由于種種原因在當時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隨時有流落失散甚至被遺棄的可能。臺灣著名企業(yè)家、曼陀羅事業(yè)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偉麟聞訊后,出于對佛祖的虔誠以及祖國文化遺產的珍愛,跨越海峽,專程趕赴寶雞,于1999年個人出資將拆除下來的真身寶塔塔磚一次性全部買下,并進行收集、整理和歸類,將這批塔磚完整地集中保存起來,留存至今。
鑒于法門寺這批明代寶塔古磚(部分為唐代殘磚)具有極高的文物、文化價值,特別是其所具有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它們的收藏意義不言而喻,在新時期應當讓其發(fā)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在陜西省文物局和法門寺博物館等單位的支持和批準下,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曼陀羅事業(yè)有限公司決定對這批古磚進行保護性開發(fā),邀請重慶大足石刻雕塑名家等,將其制作成為系列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