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畫之靈魂”,意境不僅是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最高美學追求,更是決定其品格高低的極其重要的因素。而為了更好地營造意境與傳遞意趣,畫家應從構思與立意、選材與構圖、筆墨與色彩等方面進行“意匠經營”,通過由技法進入意境、展現意趣的真情流露,充分釋放內在精神本體能動,使作品達到“物我合一、遷想妙得”、“以意寫形、形神兼?zhèn)洹钡纳鷦印皻忭崱薄?/p>
宗白華先生在《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中說:“藝術家以心靈映射萬物,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現的是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景象的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明代畫家李日華在《紫桃軒雜綴》中亦有言,“凡畫有三次”,“一曰身之所容”,“二曰目之所矚”,“三曰意之所游”。由此可知,意境不是單層面的審美感受,也不是情景交融的直觀畫面,而是一個由內向外迭層延伸的創(chuàng)造性架構,即情景內在的含蓄性并向外多層次延伸的溢出感受。
在山水畫中意境更被稱為“畫之靈魂”,其不僅是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最高美學追求,更是決定山水畫品格高低的重要因素。縱觀中國山水畫藝術史上的成功者,其藝術魅力,“無非是恰到好處地把技巧化為意境,把自然界的神韻升華出來”,經過對生活體驗和生活情感的詩化,創(chuàng)造出一種“物我相融、天然宛成的超越自然的藝術境界”。
具體到意境營造,南齊謝赫曾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繪畫藝術六條標準,其中“氣韻生動”是最高美學準則。“氣韻”在山水畫中所產生的審美特征,具有曲折、飄然、流動等魅力及動態(tài)美、空間美、傳神美等神韻。畫家只有在高度熟諳藝術規(guī)律之后,按照自己對藝術真諦的認識與駕馭,充分釋放內在精神本體能動,由技法進入意境的真情流露,才能達到“物我合一、遷想妙得”、“以意寫形、形神兼?zhèn)洹钡纳鷦印皻忭崱迸c意趣傳遞。
為此,畫家應從構思與立意、選材與構圖、筆墨與色彩等方面進行“意匠經營”:
構思與立意
所謂構思,是指畫家在頭腦中對已經掌握了的生活素材進行藝術性的加工處理,使之成為一個全新的、完整的藝術形象,并通過“以情觀景”、“觸景生情”、“寄情于景”,最后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奇妙境界。畫家必須通過精妙的構思與立意,將自己對自然景物的想象、升華、轉化與“思與境偕”、“意與境會”的情感生發(fā),從而使欣賞者在有限的藝術形象中,體悟到“景外景”、“景外情”、“景外蘊”等蘊藉雋永、余味無窮的無限藝術意蘊。
與此同時,在構思與立意的過程當中,為了讓觀賞者產生強烈的印象,畫家們還應加強對意象選擇組合的有傾向性的取舍、提煉,通過創(chuàng)造出虛實結合的空間來擴展畫面的意境,使得意境更加深遠、境界更為廣博。比如唐代詩人杜甫就曾在《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中說:“意匠慘淡經營中。”其中所提出的“意匠”,寫的就是畫師曹霸畫馬時,專心致志地構思描繪,綿綿密密地“意匠經營”到畫面的每一個角落,在一張紙上,表現出最大、最豐滿的內容。
選材與構圖
縱觀我國山水畫藝術發(fā)展史,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山水畫的題材,主要是以描繪自然景象為主,輔以點綴車馬、房舍、舟橋、人物等;同時,因地域環(huán)境、四季、氣候的不同,自然景象也變得千姿百態(tài)、絢麗多彩起來。
不過,受“版面”所限,一幅山水畫中所能描繪的對象總是有限的。所以,畫家在選材時,要“遺貌取神”,將物象最本質的特征、把作品的主題思想體現到鮮明的形象組織中去,將可有可無、與主題無關的“旁枝末節(jié)”一律刪除。誠如眾多藝術評論家所強調的那樣,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只有把構思中典型化的景物加以強調、夸張,舍棄一般的、表面的、繁瑣的、次要的東西,只有避免了面面俱到、應有盡有,才能賦予對象更加鮮明的個性,才能使作品比現實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
唐代張彥遠認為,“經營位置”是“畫之總要”。為了加強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題材選定以后,畫家們更要巧妙經營構圖,充分考慮主次遠近、平衡和諧、疏密破立、曲折變化、虛實、明暗等,并通過概括、取舍、夸張等藝術加工手法,把選定的題材巧妙地安排在畫面中,從而達到以實求虛、以有求無、以真求神,在“有限”之中體現出“無限”。
筆墨與色彩
古代畫家曾說過:“有筆有墨謂之畫?!笨梢?,一幅中國畫作品成敗的關鍵也在于筆墨。而經過數千年發(fā)展,山水畫中的山石、樹木等點景創(chuàng)作也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程式——比如畫山石時,有披麻皴、斧劈皴等多種皴法;畫樹木時,有“仰為鹿角,俯為蟹爪”等造型方法。在用筆方面,山水畫對“起伏”的要求也十分考究,比如有折、疊、頓、挫、婉轉之勢等,要“自然有力、變化有聯系、蒼老而滋潤、松靈而凝練、剛柔并濟、巧拙互用”,切忌“刻、板、枯、弱、結”。
在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色彩也是影響其意境營造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然,設色包含許多學問,比如山水畫設色,其基本準則是“隨類賦彩”,即是指根據不同的描繪對象、時間、地點,采用不同的色彩,做到“淡妝濃抹總相宜”。但是,由于山水畫著色方法多樣,所以用色也應配合筆墨、構圖等的應用而隨機應變,通過“入乎規(guī)矩之中,又超乎規(guī)矩之外”,使畫面更富生氣,從而更加有利于意境的營造與意趣的傳遞。比如,工筆山水畫,其設色要艷而不俗、多而不亂、協調自然;寫意山水畫,其用色以少而妙為原則,墨色為主,顏色為輔,主次分明,不可倒置,“意足不求顏色似”。
當然,不管是構思與立意、選材與構圖還是筆墨與色彩,畫家們只有深刻認識客觀對象的精神實質,才能擁有更加深遠的意境表現。如八大山人的山水畫,在立意、為象上便達到空前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其空靈流動的構圖、簡約含蓄的筆墨,都使作品內容和形式達到高度統一,而他以山水寄情,通過融入情感的景色描寫,不僅將自己的感情和心緒抒發(fā)得淋漓盡致,也使得整個畫面產生了蒼涼凄楚、感慨萬千的深遠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