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印章就現(xiàn)有資料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公文往來中已普遍使用官印。當時由于紙張尚未發(fā)明,書寫主要用竹簡,在書寫好后用麻繩將簡卷扎好,在繩結處用粘土壓住并蓋上印記,然后烘干,稱之為“封泥”,從而保證書信、文件的真實性。因此,這在通訊極不發(fā)達的古代,印的作用極其重要。此時的官印尺寸都不大,印文多為陰文,有鑄造也有刻鑿。印鈕都有穿孔,便于系繩隨身攜帶。
漢代是印章藝術發(fā)展成熟的鼎盛時期,其影響深遠,經(jīng)久不衰,至今依然是篆刻家們所追摹的典范。其用途、形制更加廣泛,藝術特色更加突出。在小小的方寸之間融進萬千氣象,印工們精湛的技藝、杰出的構思,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印章的藝術形式。正是它的多姿多彩,使印章藝術進入空前繁榮階段。漢印以它洋洋大觀的形式,構成了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令人在高古新奇、生動沉穩(wěn)、渾穆玲瓏中,產(chǎn)生印章藝術美的享受。
到隋唐時,隨著紙張的出現(xiàn)并普及,人們在書信、文件往來中已不再單單使用竹簡了,官印也已不再是用來壓印封泥了,而是出現(xiàn)了用印泥蓋印文于紙上。故而印的尺寸開始變大,印文也不再是常見的陰刻,而改為陽文,由于尺寸變大,已不再便于隨身攜帶,其印鈕也開始改成了柱形,并用專門的盒子盛放。
漢代是我國最早比較系統(tǒng)規(guī)范地以法定形式制作頒發(fā)官印,漢制秩萬石金印紫綬,秩二千石以上銀印青綬,以下銅印。漢官印分鑄印、鑿印兩種,一般文官多用鑄印,軍中在急需時的“急就章”頒發(fā)給兄弟民族的官印,則采用鑿制,印文以白文居多,書體是由小篆演變而來的“繆篆”,這是一種從篆書向隸書過渡的文字,結體方中寓圓,按六書稍作增減,改小篆之形式,不改小篆之筆法,近隸書體勢,而不用隸書之磔法。漢官印總體藝術風格渾厚古樸,外拙內巧,端莊凝重,落落大方。但亦不乏粗放雄偉,瘦勁峻峭和奇崛蒼茂一路風格的,正是它的多姿多彩,使印章藝術進入空前繁榮階段。
部曲將?。悍叫?,瓦鈕,印面長為2.5厘米,寬亦為2.5厘米,通高2.2厘米(圖1),印面文字為“部曲將印”,文字鑿刻稚拙古樸,保存完好(圖2、3)。
部曲都印:方形,瓦鈕,印面長為2.5厘米,寬亦為2.5厘米,通高2.3厘米(圖4),印面文字為“部曲都印”,整體端莊凝重,平正自然,落落大方,文字鑿刻古樸粗放,保存較好(圖5、6)。
“部曲”原系漢代軍隊編制名稱。“部曲將”這一官職設置在東漢末年,普及于魏晉時期?!逗鬂h書·百官志》載:“將軍下有其領軍,皆有部曲”;后漢書·獻帝紀:“董卓部曲將李豏,郭汜等反”。統(tǒng)領部曲的將領為“部曲將”?!安壳鷮ⅰ睔w部曲督管?!锻ǖ洹ぢ毠偈拧罚骸皶x官品列部曲督第七品,部曲將第八品?!辈壳鷮⒂〕S谛屡f印譜中著錄,如其中舊譜以《十鐘山房印舉》著錄部曲將印計有五十四方為最多。新譜中以《秦漢南北朝官印征存》著錄部曲將印十一方。此外歷年考古發(fā)掘中,又有大量出土,故部曲將印存世較多,可作為史籍佐證。
永貴亭侯?。河◇w扁方,印面長為2.5厘米,寬亦為2.5厘米,通高2.4厘米(圖7)。印為爬行龜鈕,龜背飾羽狀紋、曲折紋與圓點紋組合,龜首雙目圓睜前視,形象栩栩如生。印面陰刻“永貴亭侯”四字(圖8)。 四字印文系東漢印中常見。印文布局整齊勻稱,字體疏放厚實,筆劃方折有度,與東漢官印“平都亭侯”、“常樂亭侯”,文字風格甚似。
“亭侯”系漢代爵位名稱,它不同于同時代的“關中侯”等名號侯,僅為虛設的爵位,而是等級較低,“食祿于鄉(xiāng)、亭的列侯”?!逗鬂h書·百官志五》載:“列侯……以賞有功,功大者食,小者食鄉(xiāng)”。瞿中溶《集古官印考證》有較詳?shù)目坚專骸翱嘉骶╇m有鄉(xiāng)亭侯,而無其名,故與列侯為通稱。至東漢始有鄉(xiāng)侯、亭侯之目,然鄉(xiāng)亭之侯有稱某鄉(xiāng)某亭之名者,也有稱某鄉(xiāng)侯某縣亭侯而無鄉(xiāng)名亭名者。又顧氏《日知錄》云:《通典·獻帝》建安初封曹操為費亭侯,亭侯之制自此始也??植蝗?。漢末,統(tǒng)治者內部矛盾激化,豪強四起,社會動蕩不安?;实蹫榛\絡人心,牽制外戚、宦官和豪強,頻封爵位,其中包括縣侯、鄉(xiāng)侯與亭侯。這些侯有的有食邑,有的則是空有虛名。
關內侯?。河∶嬲剑∶骈L為2.4厘米,寬亦為2.4厘米,通高2.3厘米(圖9)。印為爬行龜鈕,龜背飾羽狀紋、曲折紋與圓點紋組合,龜首雙目圓睜前視,形象栩栩如生。印面陰刻“關內侯印”四字(圖10),陰文鑄刻,布局嚴謹,字體筆畫圓潤遒勁,用筆寓方于圓,落筆收筆頓挫有力,總體呈現(xiàn)出莊嚴大度,精美渾穆之感。
“關內侯”爵位名。秦漢時置,為二十等級之第十九級,位于徹(列)侯之次。有其號,無國邑。一般系對立有軍功之將的獎勵,封有食邑多少戶,有按規(guī)定戶數(shù)征收租稅之權,可世襲。南北朝時沿用,僅成為爵位的一種品級。漢代大將衛(wèi)青、李息等都曾被封為關內侯。 漢朝時皇太子、列侯、丞相、大將軍的金印上,都以龜為雕飾,稱為龜鈕。唐朝時,武則天改前朝舊制,命五品以上的官員用龜為佩飾,三品以上的龜印用金飾,四品用鐵飾,五品用銅飾。由此,李商隱才在《為有》詩中寫下了“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的詩句。
武原令?。菏|,黑色,印面長為2.3厘米,寬亦為2.3厘米,厚1厘米(圖11)。白文篆體,雙面皆刻“武原令印”四字(圖12、13)。
武原縣,始建于西漢高祖時,隸屬楚國,南朝宋初廢,泰始二年,張永等進軍逼彭城,分道別將王穆之守輜重于武原,即故城也,后魏復置,東魏(東徐州治所下邳)兼置武原郡,隋郡廢,改武原縣曰良城縣,故城在今江蘇邳州西北。
此印出土地點正是漢時武原故地?!稘h書·百官公卿表》載: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怖糁攘偈陨辖糟~印黑綬。此武原令印即為石質,顯與印制不合,它應該是印母。兩面均收凹刻同一內容,以它作為范鑄印母,澆鑄的印必是又粗又拙的陽文,漢官印中不見此風。況且,印母也用不著兩面。細觀此印文,一面刻得較好,另一面刻得較差,顯然是因為沒有看中刻壞的一面,才又重刻了另一面。由此,可知漢印的通常鑄造工序是:先用易刻的滑石或鉛塊鑿刻出稿坯來,然后用稿翻成印文外凸的泥質印母——印范,待需修整的地方細加修整后,方可澆鑄成白文銅印。一方白文印周折三遍工序。
奉車都尉?。簝擅?, 印面正方,印面長為2.9厘米,寬亦為2.9厘米,通高2.5厘米(圖14、16)。印為爬行龜鈕,鈕龜伸脖昂頭,眼嘴以陰線刻畫,龜背隆起,陰刻多邊形紋飾。腹下有穿孔,可穿系印綬,伸著四條粗壯的腿,威風凜凜站立于印座臺上。通體銹斑質堅色美,使整個印章多了幾分古樸與鮮活靈動。印面布局嚴整,有邊欄。篆書陰文“奉車都尉”四字(圖15、17)。字體飽滿,筆畫挺健,頗具漢風神韻。
奉車、駙馬、騎三都尉。漢武帝元鼎二年初置。舊無員,或以冠常侍,或卿尹校尉左遷為之:奉車掌御乘輿車;駙馬掌駙馬;騎都尉本監(jiān)羽林騎。皆武冠絳朝服,銀章青綬。秩比二千石?!胺钴嚩嘉尽便~印其文,其鈕制作甚精,似為生前準備之物。這類官職印,不同于服官生前所佩死后陪葬的執(zhí)官印。過去不明其用途,而發(fā)生強解、誤解。
宋金遼西夏時期是官印發(fā)展的又一黃金時期,出現(xiàn)了九疊篆文,還使用少數(shù)民族文字入印。由于當時史料的大量缺失,此時期的官印研究對填補許多歷史空白具有重大意義。作為得以發(fā)號施令的權力象征——官印,也采取了既保持本族特色又借鑒宋朝制度,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金代官印。金代官印,其樣式一般為方形印面,長方形柱狀鈕,印面鑄漢字陽文九疊篆,豎行右書,印背、印側鐫刻漢字楷書年號。
元帥左監(jiān)軍?。赫叫斡∶?,長方形柄,印面長寬為8.2厘米,通高5.4厘米,印背陰刻楷書五字:“山東行部造”(圖18),印面陽文漢字九疊篆書“元帥左監(jiān)軍印”六字(圖19)。九疊朱文,筆畫平正,轉折適度,布局勻稱,邊欄粗壯。顯示一種凌然不犯的威嚴和莊重。歷史時空的自然剝蝕又注入一種渾然蒼茫的韻致,是一件彌足珍貴的藝術品。
元帥為統(tǒng)兵作戰(zhàn)的最高將領。始置于春秋,歷代皆沿置。金代設都元帥府,置都元帥一員,為最高軍政軍令長官,從一品,以諳版孛極烈為之,恒居守而不出。另設左、右副元帥各一員,皆正二品。元帥府掌征討之事,兵罷則省。天會二年(《兵志》為天會三年),伐宋始置,泰和八年,復改為樞密院。然一遇戰(zhàn)事,“樞密院每行兵則更為元帥府,罷則復為院?!苯鹦谀线w以后,為抗擊北敵南侵,于黃河沿岸各城設置了元帥府。
都元帥府下還置元帥左監(jiān)軍和元帥右監(jiān)軍各一員,正三品。亦權任重大,地位顯赫。此印左側刻楷書“山東行部造”五字,行部又稱為行省,是行六部的簡稱。它初為臨時機構,后成為常設官府。宣宗、哀宗時期,金朝廷內外矛盾突出,政權力量衰敗,制度混亂,行部也能頒造官印,在數(shù)量上僅次于行宮禮部。
副提控肆字?。赫叫斡∶?,長方形柄,印面長為7厘米,寬亦為7厘米,通高5厘米(圖20),印紋篆書“副提控肆字印”六字,印背左刻“行宮禮部造”(圖21、22)。
據(jù)《金史·宣宗上》載,宣宗時元兵大舉南進,山東、河北諸郡失守,河東州縣亦多殘毀,惟真定、清、沃、大名、東平、徐、海數(shù)城僅存而已。金政權危在旦夕,形勢嚴峻。貞祐二年四月乙卯,“尚書省奏巡南京(宋之汴京,今開封),詔從之?!逶?,上決意南遷,詔告國內?!晌?,車駕發(fā)中都(今北京)。六月……南京行宮寶鎮(zhèn)閣災。……秋七月車駕至南京?!必懙v五年改元興定,九月甲申,“罷規(guī)運所,設行六部,禮部為其一。故知金印背鐫“行宮禮部造”者,皆為金宣宗避元兵之擾遷都南京之后物也。
“提控”一詞,作為武官,初見于《金史·紇石烈鶴壽傳》,云紇石烈鶴壽于大安三年(1211)“遷尚方署令,充行軍副統(tǒng),升充行省左翼都統(tǒng)。轉武衛(wèi)軍都統(tǒng),充馬軍副提控。轉鈐轄,充都城東面宣差副提控。”貞祐二年,宣宗南遷之后,與遼兵連年戰(zhàn)爭不斷,為集中兵乃,朝廷頻置提控一職。當時的編制大約是“三十人為一謀克,五謀克為一千戶,四千戶為一萬戶,四萬戶為一副統(tǒng),兩副統(tǒng)為一都統(tǒng),設一總領提控”。
行軍萬戶垣字號?。赫叫斡∶妫L方形柄,印面長寬各為6.6厘米,通高5.54厘米(圖23)。印文九疊篆書“行軍萬戶垣字號印”八字。印背右刻“貞元元年”,左刻“禮部造”(圖24、25)。
我國軍職官稱以“行軍”字樣,自三國始?!度龂尽肪硎摹秳蟼鳌罚骸白詽h中還,為行軍長史,兼領軍?!薄叭f戶”之設則首于金代。金初以百夫長稱謀克,千夫長稱猛安,“凡猛安之上置軍帥,軍帥之上置萬戶,萬戶之上置都統(tǒng)?!苯鹛诜ニ危f戶是元帥之下“所統(tǒng)軍士不下數(shù)萬人,專制一路”的軍事長官,地位相當重要。金代萬戶名號不一,行軍萬戶為其一種。此印印背左刻“禮部造”,禮部為尚書省六部之一,掌符印等。右刻“貞元元年”(1153),貞元為金海陵王完顏亮年號。
管軍萬戶府?。赫叫斡∶?,長方形柄。印面長寬各為8厘米,通高9.5厘米(圖26)。印文為九疊篆書“管軍萬戶府印”六字,印背右刻“管軍萬戶府印”,左刻“中書禮部造”、“龍鳳五年(1359)二月日”字,印臺側面陰刻“端字十七號”(圖27、28)。此印為元末起義軍韓林兒政權所鑄,為研究元末起義軍重要的實物資料,十分珍貴,極為少見。
元至正十一年(1351),韓山童、劉福通在穎州(今安徽省阜陽市)起義。在元軍鎮(zhèn)壓下,韓山童犧牲,起義軍暫時失利。稍后,元軍轉移力量鎮(zhèn)壓南方紅巾軍。劉福通乘機復起,擁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帝,在亳州(今安徽省亳縣)建立農民政權,號小明王,建國號宋,年號龍鳳。宋政權的機構與稱謂仿效元朝,中央設中書省,下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軍職則分別稱為元帥、總管、萬戶、千戶、百戶等。
永昌元年寧陽縣契:印系黃銅質,正方形,長寬各6.6厘米,厚1.2厘米,有橢圓形柱柄長9.4厘米(圖29)。正面刻“寧陽縣契”陽篆,背面左右分刻陰文楷書“寧陽縣契”及“永昌元年貳月造”,左側刻陰文楷書“宇字貳百叁拾壹號”八字(圖30)。
李自成在崇禎十七年(1644)建元永昌,以西安為西京,“改印,曰符、曰契、曰劵、曰章,凡四等”,二月,即“寧陽縣契鑄造的年月,李自成親帥主力軍,自陜西渡河東向,山西州縣望風歸附,攻占城邑即設置官吏,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進入北京的同時,也派軍隊南下,“畿內府縣悉附,山東、河南設置官吏”。寧陽縣在山東西南部,明屬兗州府。
古代官印不同于其他古玩收藏,因為每方官印都有其唯一性,一個職位只會鑄一方官印,只有當原印遺失損壞才會另行鑄造,且不會有兩方一模一樣。每一方官印都是王朝興衰更替經(jīng)歷者,是中國歷史的見證者。隨著時代的變遷,它們雖早已不再具有其往日的功用,但作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它卻能反映出當時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技術等方面的水平,是我們現(xiàn)在研究歷史時不可多得的重要實物對照資料,是我們解開許多歷史之謎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