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口瘡病 又稱口炎病,各種家畜均可發(fā)生,但以馬、騾最為多見,多發(fā)于夏、秋兩季。臨床表現(xiàn)多以口舌腫脹或潰破成瘡;后期口流帶血黏液,惡臭難聞;糞便干燥或秘結(jié),尿短赤。
治療 用3%鹽水沖洗口腔,涂以冰硼散,1日數(shù)次,連用3日即愈。
2.馬騾鼻竇蓄膿(又稱腦顙吊鼻) 本病是指鼻竇蓄積膿液并不斷從鼻孔流出為主的慢性病,多發(fā)于馬騾。病初期多從一側(cè)鼻孔流出清涕,由于鼻孔不通暢,有時噴鼻,逐漸流黏稠鼻液,日久則流膿性臭味鼻液。患畜低頭時可流出較多鼻液,病程延久不愈,則額鼻骨腫脹變形,叩診呈濁音,且有疼痛表現(xiàn)。
治療 可用辛荑60克,知母(酒炒)、黃柏(酒炒)各40克,郁金20克,木香、明礬各15克,共研細末,開水沖,候溫胃管灌服。亦可用芥末油150毫升1次灌服,1日1次,連用7日即愈。同時肌肉注射頭孢曲松鈉,按每10千克體重0.01克給藥,1日2次,連用6日即愈。
3.馬驢騾腸臌氣 本病又稱氣脹,是指馬驢騾多食易發(fā)酵的草料引起肚腹急性脹大的一種疾病。臨床上多有急性腹痛,起臥不安,氣促喘粗,腹圍增大,尤以右肷部臌脹明顯,腸音減弱,排糞減少或停止,脈象沉澀。重者口色紅,口津少,脈象沉細。
治療 芒硝300克,大黃150克,共研細末,開水沖,加芝麻油300毫升,胃管灌服;或芝麻油300毫升,食醋200毫升,加入溫開水1次灌服。
4.幼駒喉骨脹(又稱腺疫) 本病多發(fā)于幼駒,又稱槽結(jié)。以伸頭直頸,槽口腫脹,水草難咽為特征,有傳染性。臨床表現(xiàn)多為體溫升高,精神不振,槽口腫脹、伸頭直頸、咳嗽連聲,吃草緩慢,水草難咽,口色鮮紅,繼之槽口脹滿,由硬變軟,最后潰膿。
治療 黃柏(酒炒)、知母、金銀花、大黃、蒲公英各30克,連翹、桔梗、木通各20克,木香、防風、荊芥各12克,水煎候溫,胃管灌服,1日1劑,連用3劑,咽喉腫重者加大金銀花用量為40克,梔子30克;化膿不潰者加皂刺60克,同時肌肉注射氨芐青霉素,按每10千克體重0.01克給藥,配合清熱解毒注射液,按每10千克5毫升給藥,兩藥混合肌注,1日1次,連用6日即愈。
5.馬騾驢反胃吐草 又稱骨軟癥,是指齒槽骨質(zhì)松軟,咀嚼草料無力,而復(fù)吐出的一種慢性疾病。本病常伴有鼻浮面腫及骨軟腿癱等癥。臨床以初期采食緩慢、咀嚼無力、邊吃邊吐,繼則精神倦怠,鼻浮面腫,糞便粗糙,日久則四肢疼痛,腰脊變形,唇垂不收,臥癱難起;口色黃膩,脈象沉遲無力。
治療 當歸、石決明各20克,食鹽、滑石各30克,牡蠣、骨粉各90克,共研細末,開水沖,候溫飲用黃酒200毫升同調(diào)灌服,1日1劑,連用3日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