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是一項風靡全球的體育活動,而最早的足球起源于中國,它的原型就是“蹴鞠”。蹴鞠又名“蹋鞠”、“蹴球”等,“蹴”有用腳蹋、踢的含義,“鞠”最早指外包皮革、內(nèi)實米糠的球。據(jù)《史記》和《戰(zhàn)國策》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蹋鞠者”,表明了戰(zhàn)國時期,在齊國的都城臨淄一帶蹴鞠就已經(jīng)十分流行。到了漢代蹴鞠還被用于士兵的體能鍛煉,劉向《別錄》中記載:“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碧拼鷷r又稱為“蹴球”,據(jù)《文獻通考》記載:“蹴球,蓋始于唐。植兩修竹,高數(shù)丈,絡網(wǎng)于上,為門以度球;球二分左右朋,以角勝負,豈非時鞠之變歟?”可知當時蹴球運動更加完善,不僅設立了球門,而且還分隊比賽,不直接對抗,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cè),以射門數(shù)多者為勝。宋代時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市民階層的擴大,蹴鞠運動更加普及,蹴球的制作工藝大大提高,據(jù)《皇朝事實類苑》記載:“蹴鞠以皮為之,中實以物,蹴蹋為戲樂也,亦謂為焉。今所作牛彘胞,納氣而張之,則喜跳躍。”意思是說,以前蹴鞠用實心球,今人所用的皮鞠,是充氣的空心球,以?;蜇i的膀胱為球心,充氣后,外面再包以牛皮,彈跳性很好。能彈跳的球球體更圓,更容易操控,踢起來觀賞性也強,并且宋代的蹴鞠開始向娛樂雜耍方向發(fā)展,參與人群范圍更廣,上自帝王,下到普通百姓,都以蹴鞠為樂,而蹴鞠的歷史自戰(zhàn)國起距今已有兩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扶風縣博物館珍藏著一組(九件)宋代方形蹴鞠紋銀帶,1972年8月出土于扶風縣上宋鄉(xiāng)柳家村,系在一個宋代銀器窖藏發(fā)現(xiàn),裝飾圖案反映了當時人們蹴鞠的情況。
這組方形蹴鞠紋銀帶一共有九件(圖1-圖2),大小形狀相同,長4.3厘米,寬3.8厘米,高0.9厘米,重16克。外形呈長方體,正面以浮雕的技法在四周折沿角隅飾四枝相同的梅花圖案,中間菱形花瓣內(nèi)飾各種神態(tài)的童子蹴鞠圖案。圖中童子或抬腳踢球,或奔跑帶球,或持曲棍嬉戲,或單腿站立于球上,或跳躍吹笛,生動地展現(xiàn)了這項對抗性極強的體育娛樂活動場面。銀紋飾系利用模壓捶揲工藝制成,正面四邊呈細棱狀突起,中間圖案部分較低,底內(nèi)空,背面四角各焊接一個側(cè)旁有孔的銀管,通過孔用銀鉚釘將銀和革帶相接。
是古人腰帶上的裝飾品,有方形、圓拱形等,材質(zhì)多為金、銀、銅、玉、犀等,以玉最為尊貴,在唐代,形成了按官階高低佩戴玉帶的制度,時稱“玉帶之制”。據(jù)《唐實錄》記載:“高祖始定腰帶之制,自天子以至諸侯、王、公、卿、相,三品以上許用玉帶。”《新唐書·輿服志》記載:“紫為三品之服,金玉帶,十三;緋為四品之服,金帶,十一;淺緋為五品之服,金帶,十;深綠為六品之服,淺綠為七品之服,皆銀帶,九;深青為八品之服,淺青為九品之服,余皆鈺石帶,八?!笨梢妿У墓?jié)數(shù)有嚴格規(guī)定,體現(xiàn)了等級與權利的觀念,在唐以后的五代十國、宋、遼、金、元、明等朝代中“玉帶之制”一直沿用。
在出土這組銀帶的窖藏中,同時還出土有蹀躞帶飾四4件(圖3、圖4)、銀帶扣三件(圖5)、銀圈一件(圖6),共計四組(十七件),以飾蹴鞠圖案的帶最為生動,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是足球運動的早期形態(tài),不僅為研究古代體育發(fā)展歷史,也為我們研究唐宋時期的職官規(guī)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責編: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