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桶曾是江浙一帶最為盛行的傳統(tǒng)手工藝,在木制家具一統(tǒng)天下的年代里,箍桶匠是五行八作中與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相關的行當之一。這門古老的行業(yè)曾經陪伴了江南人民一起走過了多少個尋常而又平凡的悠悠歲月,讓人深深難忘。隨著社會的變遷,時代的發(fā)展,這個古老的行當路越走越窄,逐漸走向消亡。
地處寧海東部山區(qū)的胡陳鄉(xiāng),百姓除了世代耕作,手工藝尤為發(fā)達。在歷史的推進中,箍桶工藝在胡陳鄉(xiāng)也走過了從興盛到衰亡再到重興的歷程。
古老的手藝
箍桶屬于木匠中的精細作。在木業(yè)制作行業(yè)中又稱為圓木作。這門手藝由來已久,最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明朝,到清乾隆年間,箍桶技術更是隨著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達到了頂峰。
“箍桶師傅本領高,刀一把來篾幾條。彎板幾塊分得散,篾圈一個箍得牢?!痹谝话闳搜劾?,箍桶是一門很神奇的手藝,幾片木頭,幾根竹篾,在箍桶匠人的一雙巧手下,就能變成一個完整的木桶。在木制家具一統(tǒng)天下的年代里,箍桶這門手藝在大多數人的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挑水用的水桶、燒飯用的鍋蓋蒸籠、洗澡用的澡桶等都是生活必需品。在當時,箍桶匠人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技術好的師傅,經常受到大戶人家的邀請,為他們制作考究的生活用品以及工藝品。而浙江寧紹平原這一帶的箍桶匠也是全國最為出色的,箍桶的品種最多,花樣最多,技術高超,工藝講究。更神奇的是,這樣拼接起來的一個木桶,裝了水,還能滴水不漏。特別是富庶人家,要求制作出來的物品精良考究,也有文人參與到箍桶的制作中,使得這門手藝有了藝術上的演變。
箍桶匠分為兩種,一種是擁有固定的經營小作坊,店主一般也是店里的大師傅,坐在店里,一邊加工成品木器一邊進行出售。除此以外,更多的是流動作業(yè)的方式。箍桶匠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地招攬生意,一旦有了活計,便挑著擔子去主人家做活兒。年近六十歲的寧海胡陳鄉(xiāng)騰達村的鮑明沛,年輕時便是這樣挑著箍桶擔子奔走在大街小巷到處討生活的箍桶匠,現今他是箍桶藝術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的艱辛
上世紀70年代,16歲的鮑明沛剛初中畢業(yè)便離開胡陳老家,挑著簡單的行李,來到寧海長街鎮(zhèn)一位叫屈定春的木作老師傅家,當了一名木匠學徒。學習了一段時間后,屈定春又將鮑明沛介紹給了自己的師兄弟徐友華。頭兩年,學徒是不能上手做細活的,只能做些打抽、鋸板、鑿洞的粗活,直到第三年的下半年,師傅才真正教授鮑明沛完整的箍桶手藝。三年的學徒生活,不但讓鮑明沛在生活中磨礪自己,更是學到了真本事。到了第四年滿師后,鮑明沛成了老師傅,自己帶起了徒弟。水桶、鍋蓋、瓜子桶、桶盤,以及女兒出嫁的嫁妝都是鮑明沛的拿手絕活兒。
那時候,20出頭的鮑明沛風華正茂,他幾乎每天都要去主人家里做箍桶,時間短的,一天半天,時間長時,要將近一個月。鮑明沛記得,生意最忙的時候,好幾家人一齊上門來找自己箍桶,性子急的,不等他答應,拎著他的工具箱便往家里跑。大家都急,特別是有些趕嫁妝的,又不能推掉,只能變著法子應付,爭取讓每家人都滿意。
“憑著自己出色的手藝,挑著近50公斤的工具擔,足跡遍及寧波、臺州,一年到頭干不完的活,嘗盡了辛苦,也得到比尋常務農高出幾倍的工錢,而且混出了小名氣?!滨U明沛的箍桶生意做得有聲有色,這一時期也成了他的“黃金年代”。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鉛制用品、塑料制品開始充斥市場,傳統(tǒng)箍桶手藝受到了毀滅性的沖擊??粗磉叺膸熜值?、徒弟紛紛轉行,鮑明沛憂心忡忡。為了生計,他除了勉強維持著自己的老本行外,也不得不隨打工大軍到北京、天津等地的家具作坊中做木工、油漆工賺錢養(yǎng)家。他還憑著自己深厚的木作技藝,搞起了根藝桌椅制作,一度生意紅火。
再創(chuàng)“黃金時代”
“祖輩留下的手藝丟了實在可惜,雖然人家不要了,有時也忍不住自己做上幾個過把癮?!?在鮑明沛的家中,堆滿了他技癢時的創(chuàng)作:平平坦坦的果盤、有著長長把手的提桶、圓滾滾的水桶等,上百件形態(tài)各異的箍桶件擺了一屋子。
就在10年前,朋友黃才良和民間藝人陳龍開始挖掘、整理已近失傳的泥金彩漆工藝,鮑明沛的箍桶手藝重新有了用武之地?!爱敃r,黃才良想恢復泥金彩漆這個手藝,從最簡單的木桶開始試驗,便找到我?!滨U明沛介紹,箍桶有俗語,“箍緊必炸”,而在他手上,箍所有的木桶基本都是一次成型的,牢靠而不滲漏,這非幾十年功力不可。和黃才良的合作,鮑明沛的“牛刀”有了新用途。他還自己根據泥金彩漆工藝的需求設計了獨具特色的八角桶、荷花盤等,一上市就賣斷貨,不僅贏得了市場的贊譽,也使他在2010年成為寧波市箍桶技藝唯一的代表性傳承人。
黃才良的思路為鮑明沛提供了用武之地,而更重要的是,讓他開始重新審視起箍桶這門古老的手藝。
“在實用木制品的市場上,這門手藝已經幾乎被淘汰,但在工藝美術品這塊領域,這門手藝仍可以發(fā)揮很大的用途?!滨U明沛說道,比如,箍桶所蘊含的文化就很有意思。在以前,桶箍也分三六九等,最差的要算竹箍,好一點是鐵箍,最好的是銅箍。使用什么樣的桶箍也反映出這個人家的生活水平。舊時,人們對此非常講究,若是家里有姑娘要出嫁,即便家境再窮,也要打制幾副好銅箍。
如今,鮑明沛開始把鄉(xiāng)里的四五個老藝人組織在一起,夜以繼日地做著自己心愛的箍桶行當。去年,他的箍桶陳列館——得心坊藝術館,也在胡陳鄉(xiāng)當地的一個文化館里順利開館了,這離他想讓箍桶重新回到百姓家的愿望又進了一步。
鏈接:箍桶流程
箍桶的主要原材料是木頭,大多采用杉木、苦連木、樟木、漆木等。這些木材呈白色,質輕,有香味,是制作桶器的上好材料。
箍桶流程很復雜,主要分為下料出粗、刨斜邊、拼板上箍、鏟溝槽上底、打磨出細等幾道工序,其中涉及的彎曲造型最能體現技藝的難度和特色。從鋸板取料時,箍桶匠就要計算好板塊的弧度。刨斜邊又是加工桶器造型好壞的關鍵。如果是圓形桶器,刨斜邊用的是平板刨。平板刨都用硬質檀木制成,刨身中心開有斜膛,插裝寬形刨刀。操作時平板和刨刀口都朝上,箍桶匠在刨斜邊時,將平板刨一頭著地,另一頭嵌在坐桶邊上,兩手緊抓木板在平板刨上刨削。為使每塊板料的斜面一致,箍桶匠每刨完一塊板后總要將斜面緊貼在刨面上,不時地用自制形尺擱量弧度,如弧度符合則放在一邊,如不符合再繼續(xù)刨削,直至符合標準為止。拼板上箍是箍桶匠的絕技,經驗老到的箍桶匠制作桶器一般一次就能加工成型。成型后,箍桶匠要在底部用鉤鋸鋸出一圈槽縫,再用串鏟鏟出溝槽,接下來上圓底、緊箍再出細,一只滴水不漏的桶器制作才算真正完成。
箍桶匠做桶作,除了比例勻稱以外,上面的蓋子及桶圈等,都須嚴絲合縫。打的箍,更能見出箍桶匠掌握圓度的本領,無論是鐵的還是銅的,上中下三道直徑尺寸都是固定的。箍的大小,必須一眼認準,大了箍不住,小了箍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