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妾做不到,本宮愁難消
宮斗劇中的嬪妃們一口一個“本宮”“臣妾”,聽起來好不威風(fēng),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只有東宮太子或擁有單獨宮殿的皇后、妃嬪,會偶爾以“本宮”自謂。而“臣妾”字面理解為臣子的妻妾,其實有資格覲見皇室中人的臣子妻妾,多自稱為妾、妾身、妾某氏或奴家,后宮嬪妃們在皇帝面前亦如此。
皇上不要啊
本編最愛看皇帝忍著內(nèi)心悲痛處決愛妃的戲,此時妃子定要大叫:“皇上,皇上不要啊!”可是,你知道“皇上”這一稱謂是直到清朝才開始使用的嗎?
稱呼皇帝,漢魏時多用“陛下”,唐用“圣人”,也用“大家”,或親近者呼之為“某(排行)郎”,宋稱“官家”,明代正式場合一般使用“陛下”,私下多用“當(dāng)今”“今上”“上”等,而“圣上”“萬歲”歷朝歷代均有使用。
大人在上,請受小人一拜
本編還是個稚童時,總以為古裝劇中的“大人”是個特別大的官,后來才明白原來不是所有朝代的官員都叫大人?!按笕恕痹谇宄埃糜谧虞厡Ω篙叺淖鸱Q,如父親大人、母上大人,此外,對于德高望重之人也會用“大人”以示尊敬。
直到清朝雍正時期乃至后來,此詞才被諂媚者用以稱呼上官。而對官員的稱呼多與其官職有關(guān),值得一提的是,面對官員時,平民也不用自稱“奴才”“草民”,而是直稱為“某”。
公公偏頭疼
公公是對古代年長太監(jiān)的尊稱,而太監(jiān)這個稱謂卻是隋唐之后才出現(xiàn)的,且太監(jiān)本為官名,中官之首才能稱之為“太監(jiān)”,明朝還分為掌印太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等,此外有“大監(jiān)”“少監(jiān)”之分。也就是說,只有大太監(jiān)才能叫“太監(jiān)”(讀不懂這句話的面壁去),一般的閹人、宦官是沒有資格稱“太監(jiān)”的。
圣旨到—
你們對“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定是再熟悉不過了,然而不是每部古裝劇都能把這句話用對,其實只有明清兩朝才用這樣的方式宣讀圣旨。且圣旨開頭“奉天承運皇帝”六字是固定的,其余兩字則根據(jù)圣旨的內(nèi)容和詔告對象的不同分為三種,分別為詔曰、制曰和敕曰,所以正確的讀法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或直接不斷句。
官人不做官
“官人”聽起來很有漢文化特色,現(xiàn)今多用來代指丈夫。然而起初華夏女子多稱丈夫為“郎”,后來估計覺著這個稱呼有些肉麻,便加上“君”字成為“郎君”或“夫君”。
其實漢代之前,官人指代官員,然而漢代以后,許是出于望夫成龍的愿望,一些人便私下里用“官人”來稱呼丈夫了,到了宋代,“官人”就漸漸成為稱呼丈夫的標準用法。
圣旨到—
你們對“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定是再熟悉不過了,然而不是每部古裝劇都能把這句話用對,其實只有明清兩朝才用這樣的方式宣讀圣旨。且圣旨開頭“奉天承運皇帝”六字是固定的,其余兩字則根據(jù)圣旨的內(nèi)容和詔告對象的不同分為三種,分別為詔曰、制曰和敕曰,所以正確的讀法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或直接不斷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