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不一定有市場。
所謂社群經濟,就是如何利用社群產生生產力。何謂社群?按照勒維斯的觀點,每個人心中都有原始的部落情結?!耙粋€成功的營銷必須迎合我們心靈深處的那種農業(yè)時代的部落意識?!?/p>
如果組織進行社群化的話,必須要產生一個結果以表示其合法性:資源會得到更加高效的配置。
首先,要區(qū)分社群和集體。社群也即社區(qū),強調個體活躍度和個人意愿與整體的協(xié)作。集體則是鐵板一塊,強調服從和犧牲。所以,我們應該拋棄“集體主義”的思維。否則,我們無法觀察網絡社群的很多現(xiàn)象。
其次,粉絲經濟不是社群經濟。小米強調自己是“粉絲經濟”,“粉絲經濟”本質是主流化策略,這是和社群經濟不吻合的。如果說社群強調的是情感歸宿和價值認同的話,它應該是有邊界的,社群過大,情感分裂的可能性就越大(宗教除外)。
我們可以簡單想象一下線下的社群,或者社區(qū)。在其中,人與人的橫向溝通更為重要。而在“粉絲經濟”中,起碼在小米模式中,它們的向心力過強?!盎ヂ?lián)網思維”的過度庸俗化帶來的是摻水的價值觀,其情感紐帶不牢靠。
在社群經濟中存在“雙重產品”的現(xiàn)象。社群管理者對社群兜售產品,其次,社群本身也是一個產品,被管理者向外兜售。比如,羅振宇向社群售賣會員資格,他又將社群影響力作為對外界的議價能力,也就是他所謂的“占便宜的能力”。
當然,社群經濟還是以群內生態(tài)為主。在《天鴿啟示錄:社群經濟的裂變啟示錄》(劉淇)一文中,作者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賬號體系。一個穩(wěn)定的賬號體系是一個社群內生態(tài)可否自行運轉起來的重要尺度。順便說一句,百度相對于阿里和騰訊,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可能也是之前賬號體系不夠突出。而同是引擎起家的谷歌,在很早就推出了Gmail服務。
賬號體系有多種形式,貨幣化的賬號體系是一種,還有一種應該是情感化的賬號體系。所謂社群的人格化,就是讓社群內產生溫度的意思。一個小區(qū)里,人與人彼此不熟悉,見面連個話都不說,算什么社群呢?但是,這個小區(qū)里很可能會有一個以“遛狗”為中介的小型社群。開始的時候,大家只是在遛狗的時間才聚在一起,狗狗們自行玩耍,主人們湊在一起閑談。談著談著,彼此間就建立了信任關系。這個時候,每條狗就是一個賬號。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單點建立起來的信任社群很多。因為信任,大家才會放心在彼此間交流除了狗以外的事情。此時,科斯說的價格發(fā)現(xiàn)成本就會降得很低,甚至趨于零。這就是說,社群的資源配置方式很可能不是以市場方式進行的,或者說會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社群內成員之間的橫向溝通最重要。當然,很多人可能會以為社群就是“圈子”。如果按照賬號、橫向溝通、信任、自裂變這幾個標準來看,把社群當成圈子也無可厚非。唯一的區(qū)別是,社群是一個商業(yè)模式,最終目的是產生一個統(tǒng)一的交易模式。而圈子更注重個人利益交換,或者情感寄托。
在互聯(lián)網上不存在真正的封閉社群。當用戶的遷徙成本可以忽略不計的時候,他是具有自主性的。同時,互聯(lián)網思維很重要的一點是“比價機制”。把用戶關心的產品或服務的部件價格透明化之后,用戶可以很容易知道彼此的價格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