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考查,總離不開詞義的理解。這些詞義往往是臨時義,命題者一般不會照搬書上的原句來測試。因此,這就給同學們答題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不過,如果平時學得牢,用得活,并且掌握一定的方法,我們在答題時一定可以準確推斷。下面簡要介紹文言文實詞詞義的幾種推斷方法。
一、以形析義法
漢字以形為本,尤其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造字法,為我們推測領悟詞義提供了幫助。漢字中的形聲字占80%以上,其義符為我們領悟詞義提供了條件。如:談滄溟之廣以為知海,不如賈客一瞥;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皽驿椤倍加斜硪庑闻浴般摺?,其義與水有關,聯(lián)系后面的“知海”二字,可判定“滄溟”為“大?!?;“啜”,口旁,與吃、喝、叫有關,聯(lián)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斷定其義是“吃”或“嘗”。再以“顧”為例,它是形聲字,它的形旁是“頁”,指人的頭部,凡從“頁”的字,均與頭有關,如:“項”、“額”、“顴”、“頰”等,因此,“回頭”是“顧”的本義;“看”、“拜訪”、“照顧”、“關心”、“顧慮”等都是“顧”的引申義(顧:回頭→看→拜訪→關心→思念……)?!暗恰薄ⅰ胺炊敝x與“回頭”的本義毫無關系,是音同而形成的假借義。
二、以音猜義法
運用聲訓,找到通假關系,用本義去解釋借義。如: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句中“頓”與“鈍”字形相似,讀音相近,“鈍”的含義是“不鋒利”,“甲兵頓弊”就是“甲弊兵鈍”,意即長期放棄戰(zhàn)備,鎧甲破弊,兵器亦不鋒利了。漢字具有因聲求義的特點,常見的是利用發(fā)音找到通假關系,以確定本字解釋詞義。其實,不少漢字的讀音也含有一定“義”的成分,具體有以下三種表現(xiàn)形式:
(1)音、形相同或相近的假借:“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坐”通“座”,座位。
(2)音同(近)形不同,如:“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厝”通“措”,放;“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
(3)音不同形近的通假字,如:“子曰:由,海女知之乎!”“女”通“汝”,你;“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三、溫故知新法
對于文中某些詞的詞義把握不準時,就要回憶它在哪些已學過的課文中出現(xiàn)過,是什么意思,哪種意思與這個語言環(huán)境切近,由此推求出它在此處的含義。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句中“及”已知學過義項有“趕上”“到達”等意思。這里用法與“到達”靠近,但不確切?!暗竭_”可引申為“接觸”,由此再引申為“實踐”?!奥摹?,已知學過的有“鞋子”之義(“鄭人買履”),接觸過的成語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的“履”均作“以足踏地”義講,這是“履”的本義。此處“履”是在本義上引申為“走過”“經(jīng)過”或“實行”的意思。再如“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句中“卒”的本義是步兵,一是肚子上的創(chuàng)傷,由于古代醫(yī)療技術(shù)差,肚子受傷意味著“死亡”,因而“卒”有“死亡”之義;這一意義后來寫作“猝”,表示突然死去,故后“卒”亦有“突然,匆忙”的意義?!八馈本褪巧摹巴戤叀?,由此進一步虛化為副詞“終于”。
四、內(nèi)外結(jié)合法
內(nèi),指文言語句自身。外,主要指現(xiàn)代漢語成語。由于現(xiàn)代漢語成語中保留著各式各樣的文言現(xiàn)象,所以借助成語中某些詞語的含義來推斷文言實詞的意義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如“以身徇國,繼之以死”一句中,理解“徇”的含義,可以聯(lián)想到“以身殉職”的“殉”(為某種目的而犧牲生命)來加以推斷。還可以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合成詞語來推斷語素在古漢語中的意義。如上例中“疏”,在現(xiàn)代漢語中組成的合成詞有“疏通”“疏導”“疏浚”等詞,這些詞中的語素“疏”,與“通、導、浚”都是同義并列,因此,“疏”可釋為“通”。這樣,“疏八珍之譜”就迎刃而解了。
五、互文見義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語、對偶句、排比句的對應位置上使用同義或反義詞,只要知道其中一個詞的含義,另一個詞義便可推斷出來。如“彼竭我盈,故克之”。“彼竭我盈”是由兩個主謂短語構(gòu)成的并列短語,處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兩個意義相對的詞,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滿”。文言文講究句子句式的整齊,尤其是在句子對等的位置上,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總是互相關照,要么相同相近,要么相反相對,要么相互補充。了解并利用這一特點有益于實詞詞義的把握,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中的“竭”的意思是“盡”,推知“殫”的意思也是“盡”,作動詞,全部拿出;“蒙故業(yè),因遺策”,“因”可由“蒙”的承接意來推斷,為“沿襲”意;“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薄敖K日”與“須臾”是反義對文,再由“終日”的“整天、時間長”的意思推知“須臾”的意思是“時間短”。
六、隨文取義法
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常會有不同的意義,推斷詞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把詞放在句中去理解,根據(jù)已知條件加以仔細研釋。如:然堯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謗,湯、武有放弒之事,五伯有暴亂之謀,是故君子不責備于一人。這段文字中容易產(chǎn)生釋義錯誤的是“責備”一詞,稍不注意就會把它當成現(xiàn)代漢語中“責備”(批評、指責)解,那就講不通。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圣人也有缺點,所以君子對人不求全責備?!柏焸洹贬尀椤耙笸陚洹?。
七、意到理合法
把握實詞的含義不能只在“意義或解釋”上花力氣,重意輕理往往會望文生義,且不知是非,一詞之義要切合一句之意,并非簡單的“投合”,而應當是“精準”的“融合”,也就是意到理合。這樣,所謂關照上下文才不會落空。如“讓魏公子曰”中的“讓”很可能解釋為“避讓”、“退讓”,結(jié)合上下文得知“讓”應為“責備”之義。再如“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中的“讓”就不能解釋為“退讓”,整個句子是因果關系,說的是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讓”應為“拒絕”、“排除”之義。
此外,對于文言實詞的復習,平時我們還要注意如下三點:
一是依據(jù)課本,夯實基礎?,F(xiàn)在的高考,不再以課本取材命題,但課本中文言文的復習卻很重要。因為課本中的文言文是文言知識的載體,而高考文言閱讀試題所涉及的知識,絕大多數(shù)見于課文,我們曾統(tǒng)計了2000~2016年這17年的高考文言試題,基本年年如此。所以,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要依據(jù)課本文言文,要借助于課本,積累文言知識,編織出知識網(wǎng)絡。
二是大量閱讀,培養(yǎng)語感。閱讀理解文言文語句,解答試題,很大程度上依靠語感能力,而語感的形成離不開反復閱讀。因此,要想方設法地多讀文言文章,把那些文句流暢、語言豐富的文段盡量背下來,多讀多背就能形成敏銳的語感。
三是科學訓練,培養(yǎng)能力。復習中見到重要的語言知識,要聯(lián)系已掌握的文言知識,比較異同,分析其內(nèi)在聯(lián)系,以解決新問題。遇到疑難語句,要能聯(lián)系所掌握的知識,根據(jù)上下文尋求隱含信息,推斷出疑難詞句的意思,如此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在高考中取得佳績。
(作者:鄒德華,阜寧縣陳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