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秋日傳奇》里的第一句話,由一個蒼老沙啞的聲音娓娓訴說著:“有些人能清楚地聽見來自心靈的聲音,他們依著那聲音作息。這種人最終不是瘋了,就是成了傳說……”電影借一個印第安長老的暮年回憶,敘述了一個家族悲歡離合的故事。主角崔斯汀是一個生性狂野、我行我素、想盡辦法挑戰(zhàn)自己和社會的人,他的身上蘊涵著隨時隨地可能爆發(fā)的力量。同時,他也是純真至極的人,不帶任何目的地真情流露,無拘無束、無私無畏、無所羈絆,贏得了大家深深的愛。因為在他放縱的外表下,擁有一顆未受污染的心,如天空般純凈和澄澈,如火焰般灼熱和濃烈。
民國政壇也有一位這樣的人,他與張靜江、蔡元培、李石曾,共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他與孫中山同榻而眠、共商國事,爭論情急時,敢推搡國父;他因不滿蔣介石的作為,常和馮玉祥在一起,大白天提著燈籠去開會。蔣笑問他為何白天點燈籠,他學著蔣的寧波腔調說,“娘希屁,這里太黑暗了”;他曾掄著拐杖追著打戴笠,追不上了就開罵;他罵汪精衛(wèi)“卿本佳人,奈何做賊”,氣得汪精衛(wèi)三天吃不下飯;快五十歲了,為了募集愛國捐款,他頭頂用紅繩扎了個小辮,在臺上又唱又跳,大出洋相,最后甚至呼呼磕響頭,也毫不介意……其實,早在他二十幾歲時,就被譽為“吳瘋子”。他就是民國四大書法家之吳稚暉。他的一生,既當瘋子,又是傳說。
1865年農(nóng)歷二月二十八日,吳稚暉出生在江蘇常州武進。父親吳有成淳厚樸實,行善鄉(xiāng)里。吳家歷代以種田為生,家境頗為貧困。母親鄒氏25歲,便離開了人世;下葬時,只能在下層襯以稻草。那一年,吳稚暉年僅6歲。此后,年幼的他由外祖母撫養(yǎng)。7歲時,他進入無錫一私塾接受啟蒙教育。9歲他師從鄒錫安、陶志伊。14歲他隨龔春帆讀書。外祖母家的生活也很清貧,在吳稚暉15歲時,更加窮困,時而斷炊。由于吳稚暉天資聰穎,學習刻苦,在他18歲時,就自設學館做私塾先生,得以幫襯家境。他自述言,“長貧賤,擁破書,作村學究”。做先生時,外祖母將自己的外衣典當后給他買了一件布袍,免得衣衫破舊教書難堪。他天性頑皮,喜歡搞惡作劇。他曾爬上鄰居家的煙囪上解手;村民辦喪事,請來和尚道士做道場,他趁人不留神在大茶壺里撒尿。就是在他人私塾上學時,也常糾集小伙伴鬧事,沒少挨先生的戒尺打。不管再怎么挨打或罰跪,他放蕩瘋癲的自由天性也沒改。但吳稚暉在學習上卻十分用功,渴望博取功名來改變命運。他也孝敬,當年母親病危彌留之際,鄰居囑咐他攜笤帚跪在院中石頭上,向天祈求救娘的命。他多次對親友說,將來要把那塊石頭嵌在房屋壁上,題為“別母石”。外祖母當年當?shù)糇约旱囊患け承慕o他做棉襖,吳稚暉就用教書一年所得的18元錢,替外祖母置了一床新棉被。23歲時,他考中了秀才。接下來,他以古學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江南最有名的江陰南菁書院。胡適之先生曾說過,“南菁書院是全國最好的一所學?!薄侵蓵熢诳荚嚂r,不同于一般人,他用篆書寫了兩篇策論。他的主考官楊儀和張小山先生,認為這是一個老人家才能做得到的成就。所以把吳稚暉選為第一名。
年紀輕輕,他就被人家說成是“蓄老”了。足見其在書法上下過多大的功夫,書法水平有多精湛。當年他在私塾教書時,課余常到無錫崇安寺春源茶社,與裘可標、孫揆均、陳育等人討論八股及時務。他們交換新知識,集會論道,寫篆字,研究《皇清經(jīng)解》,學桐城派的古文筆法寫文章,這種交流對他學業(yè)提升幫助很大。他的文章長于史論,研究《皇清經(jīng)解》也頗見功力,國學修養(yǎng)深厚。清朝科舉時代的學子們,沒有不講究書法藝術的。吳稚暉在書法上展露拳腳,就得益于他那當之無愧的篆書絕技。1891年,26歲的吳稚暉參加鄉(xiāng)試,主考官賞識他的經(jīng)學。他的文章寫得一般,但他與眾不同,用篆書完成寫作,深得主考官的折服,遂中舉人。多年后,吳稚暉總是自我揭短當年中舉一事,他說:“這個舉人是我騙來的。因為我寫的文章不長,但是全部用大篆寫。所以科舉考官看不懂字,但覺得字寫得很好,就把我錄取了”。吳稚暉在年幼時就學寫大篆。他摹石鼓文,也摹漢碑碑額上的篆字,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又由于他文學修養(yǎng)厚、古文字學養(yǎng)深并精于考據(jù)學,所以他的篆書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靈性??芍^當時的“天下第一篆”。他的篆字灑脫不拘束,沒有一絲一毫的壓抑感。由于他在篆書上,繼承又創(chuàng)新、總結又實踐,在書法學術上,也功不可沒。他創(chuàng)立了篆書的標準體。學業(yè)上的功力大漲,求取功名的春風得意,并沒改變吳稚暉的狂放血性。在南菁書院讀書時,他又干了一件引起轟動效應的事。
滿族官僚、江蘇學政溥良乘轎經(jīng)過孔廟,在下馬碑前沒下轎,恰好讓吳稚暉撞見。他氣憤地拾起磚石向轎中亂扔,弄得溥良狼狽不堪。差役將吳稚暉捉住,他卻大喊:“南菁書院學生吳稚暉是也”!此事過后,“吳瘋子”這一渾號就在無錫傳開。1901年,他留學日本。不久清政府開始實施“新政”,其中一項內(nèi)容是辦新學。吳稚暉響應號召回廣東辦學。自那時起接觸到官場內(nèi)幕,他感覺與自我個性格格不入,掩鼻作罷。次年他帶了26個少年再赴日本。留日期間,他因為請求清廷駐日大使蔡鈞,同意9名學生人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預備學校一事未果,引發(fā)爭執(zhí)。此事鬧開后,蔡鈞聯(lián)合日本警察以“妨害治安”罪,驅逐吳稚暉出境。他氣憤地寫下絕命書,投水自殺,幸而被救。在被迫回國時,蔡元培趕來護送。經(jīng)此事,他痛恨清廷腐敗,喪權辱國,革命思想萌發(fā)。真性情始終伴隨著他,日俄戰(zhàn)爭期間,留學生在東京集會。吳稚暉上臺大罵慈禧太后,罵著罵著餓了,腰帶一松,褲子掉下。他不慌不忙提上褲子,重新開罵。魯迅記得吳稚暉當時還笑嘻嘻地說,“我在這里罵老太婆,老太婆一定也在宮里罵吳稚暉”。1903年,他抵達英國。在英國當?shù)亓魧W生中,他聲望很高。1905年,孫中山先生在英國拜會了吳稚暉。二人初見便惺惺相惜,此后吳稚暉堅定信仰“三民主義”,并成為孫中山忠實的革命戰(zhàn)友。在英國,吳稚暉受到西方文明的沖擊,他吸收了歐洲無政府主義思潮;掌握了科學這一歐洲文明的精髓。他重科學,提倡科學救國,輕文學和哲學。在思想上,他頗前衛(wèi),直言不諱:“把我吳稚暉燒成了灰,也是一個國民黨員,同時我也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
作為國民黨資深大佬,孫中山的親密戰(zhàn)友,孫中山奉安大典紀念章上的文字,是蔡元培轉請吳稚暉書寫的,篆書,陰鐫。在重慶時,蔣介石請他書寫“蔣金紫園廟碑”,全文八百余字。當時吳稚暉已經(jīng)77歲,依舊凝神貫注書,陳布雷贊曰,“圓渾凝重,是楷書篆化的精品”。由于他的篆書“風格端麗,法度謹嚴”,求字者眾。往日學生張道蕃、徐悲鴻在重慶《中央日報》上為他刊了一則《鬻書潤例》,以求收人正當穩(wěn)定。由此吳稚暉在經(jīng)濟上的收入,相當一部分來源于書法,被人戲稱“書畫托拉斯”。暮年他到臺灣后,繼續(xù)靠賣字,維持一批隨他赴臺親戚們的吃粥日子。吳稚暉除了擅寫篆書外,楷書亦佳。他的楷書技藝來自于對《?鶴銘》的研習。從他創(chuàng)作篆書的落款和題跋中的小字中,可以略見其功力之深。但他創(chuàng)作最多的還是篆書。民間有一個關于他寫篆書的趣聞。吳稚暉通醫(yī)理,曾經(jīng)他為老妻自開藥方,并用小篆體書寫。糟糕的是藥房伙計看不懂字。吳稚暉氣呼呼地說,“連這個也不識,我若寫石鼓文又將如何”?作為民國四大書法家中的兩位,吳稚暉與譚延闿共同存在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即書道與人道不一致。書如其人,似乎在二人身上找不到任何注腳。譚延闿為人處事圓融自如,被譽為“八面玲瓏水晶球”,做人不見血性;一筆楷書卻血氣方剛、雷霆萬鈞。吳稚暉生活中嘲笑逗鬧,敢罵敢干,不顧顏面掃地,好像“沒正形”;一筆篆書卻寧靜沉潛,安然肅穆。人與書,真乃莫大反差,風格迥異?;蛟S在亂世中,兩位政壇書家都在無序中,尋找內(nèi)心永恒的秩序并求取藝術與現(xiàn)實之間的平衡點。吳稚暉是國府元老,卻特立獨行,終生不為官。他美其名曰:“官是一定不做的,國事是一定不可不問的”。
國府主席林森去世,元老派和蔣介石邀吳稚暉繼任。他拒絕托辭是:“不可以,千千萬萬個不可以。我有一個怪癖,每天要到野外曠地上拉屎。那成什么體統(tǒng)?豈有一國元首,像我這樣?”;“我這個人愛笑,看到什么會不自主地笑起來,不要哪天外國使節(jié)來遞國書,會不由地笑起來,不雅”。除了愛笑,吳稚暉最出名的是愛罵。他的愛罵起源于一本名為《何典》的書。該書開篇是,“放屁,放屁,真正豈有此理”。魯迅、胡適之、林語堂等人都喜歡此書,可最喜莫過吳稚暉。自讀書后,他大徹大悟,文風大變,認為寫作就要“有話直說,有屁就放”。國罵村罵,俗語俚語,生殖器官,他都用來口誅筆伐。吳稚暉認為,“用這種精神,才能得言論的真自由,享言論的真幸?!薄KR汪精衛(wèi),“什么議和,放狗屁,秦檜易名繆丑,精衛(wèi)是填海的小鳥,如何給你這小白臉來侮辱。我今送你一個易名大典,名曰汪精怪……”;他罵陳璧君為“陳屁裙”;罵周佛海為“周狒黑”。他罵慈禧“狐后”;罵光緒“鼠弟”;罵張之洞、袁世凱“狗頭名士”;罵滿清皇族“長白山中野狗”;罵康有為、陳寶琛等“挾有另一類騙法的痞棍,晝伏夜出”;罵羅振玉“專販國粹、造假古董”……他罵別人,別人也罵他。馮玉祥罵他“變節(jié)為一人之老狗”;章太炎罵他“小吏、洋奴”;周恩來說他是“小丑”。吳稚暉卻也灑脫,74歲刻一閑章,自罵:“壽踰宣民,賊譏老而不死”。劉半農(nóng)說他曾細讀《何典》,將其筆墨與吳稚暉筆墨相比,發(fā)現(xiàn)“真是一絲不差,驢頭恰對馬嘴”。
吳稚暉經(jīng)典之作是篡改《陋室銘》為《斗室銘》。云:“山不在高,有草則青。水不厭濁,有礬即清。斯是斗室,無庸德馨。談笑有鴻儒,往來多白丁??梢詮棇εV伲梢员嘲]痢之經(jīng)。聳臀草際白,糞臭夜來騰……”就是這樣不拘一格的人,卻是不折不扣的革命元勛,近代著名的無政府主義者,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他一生著述頗豐,1962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化學術偉人”稱號,成為20世紀獲此殊榮的首位中國人。胡適之譽他是中國近三百年來四大反理學思想家之一。蔣夢麟贊他是中國學術界一顆光茫四射的彗星。他也是蔣經(jīng)國生平最欽佩的人。吳稚暉年輕時,常州翰林汪詢特別稱贊他的篆書和經(jīng)文,聘請他來家里教書。有人說他是瘋子,不能任教。汪詢說,“人瘋,文章不瘋”。后來,他連文章也瘋了。1953年,吳稚暉病逝于臺北,遵照其囑,完成海葬金門的壯舉。
縱觀其生,他既是瘋子,又是赤誠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