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estern painting technologies were very popular among Chinese painter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ome discarded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system and specialized in western paintings, and others made innovations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s. There were several famous women painters, including He Ningxiang, Lu Xiaoman and Chen Xiaocui etc., emerged in that age, depict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民國之時,“西風”吹得國內(nèi)藝術界搖曳多姿,一些人跳出中國傳統(tǒng)美學體系,專攻西畫,掀起中國油畫的第一篇章;還有一些人雖固守國畫源流,但也承上啟下,獨具一代新風。當是時,中國畫界也出現(xiàn)了不少女性畫家,用她們更新的思想、溫婉的筆墨,用中國傳統(tǒng)的語言書寫著心中情思、眼中世界。
筆墨凝香懷天下
與畫家的身份相比,何香凝更廣為人知的身份的革命家。她是新中國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也是中國最早的女權主義活動家之一。這樣的地位讓“何香凝”三個字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密不可分,讓后人高山仰止,也讓人們偶爾甚至遺忘了她的筆墨風采。這樣“全能”的女子不僅在民國、即便在現(xiàn)在也不多見。
關于何香凝的履歷,很多人早已耳熟于心,她的叛逆、她的“天足”、她的自學成才、她的天賜良緣……從她7歲時每天用剪刀剪斷裹腳布的反抗事跡,到她1903年在東京撰寫的《敬告我的同胞姐妹》,一個女權主義者的形象仿佛已躍然紙上;從同盟會“元老”、早期的女會員之一,到公然宣布“辭去國民黨內(nèi)的一切職務”的國民黨“元老,一心為國、革命到底的信念已與她的名字融為一體。然而,即便沒有這些,單憑藝術上的成就,何香凝也完全足以流芳百世。
在日本留學期間,何香凝因為身體原因改學畫科,卻沒想到一發(fā)不可收拾,竟激發(fā)了她的繪畫才能。雖然此后的革命事業(yè)忙碌而艱辛,她始終未曾擱下畫筆。
用“畫如其人”來形容何香凝和她的作品再恰當不過。她借畫明志,常以松、梅、獅、虎及山川等為題,立意高遠,胸懷天下。其筆致圓潤、設色淡雅、技法嫻熟,深具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神韻風采。
愛恨情仇藝凋零
與何香凝異曲同工的是陸小曼,與畫家的身份相比,她更廣為人知的身份是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
如果沒有徐志摩,陸小曼還是那個民國才女、滬上名媛;可嫁給徐志摩之后,陸小曼就始終生活在他人的注目和批評之下,變成了一個生活放蕩、愛抽鴉片的女人。
不論與徐志摩的婚姻如何,陸小曼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她曾為北洋政府外交總長顧維鈞擔任外交翻譯,名聞北京社交界;她拜劉海粟為師學畫,并參與中國女子書畫會的成立籌備工作;她文學造詣很高,曾出版過多部散文集、詩歌集,還曾翻譯過意大利的戲劇和泰戈爾的短篇小說集;她在上海大新公司舉辦個人畫展。是中國早期女性畫家中的佼佼者。新中國成立后,她成為上海中國畫院專業(yè)畫師,足見其筆墨功夫的確是真材實料。陸小曼的作品溫婉雋秀、古風盎然,深備名媛風范,其師劉海粟曾評價她的工筆花卉和淡墨山水“頗見宋人院本的傳統(tǒng)”。
成也志摩,敗也志摩。因為與徐志摩的婚姻,陸小曼在文藝界、社交界的名聲愈??;也是因為與徐志摩的婚姻,人們漸漸忘記了曾有過這樣一位才女。
慈悲之戀終無奈
陸小曼有徐志摩,孫多慈則有徐悲鴻,好像那個時代的傳統(tǒng)才女總是逃脫不開男人的“陰影”。
孫多慈最廣為認知的身份是徐悲鴻的學生和戀人,當年轟轟烈烈的“慈悲之戀”也算文藝界經(jīng)久不衰的“八卦”了。
那個年代的才子佳人總是格外風流,陸小曼為了徐志摩與王賡離婚,徐悲鴻也為了孫多慈與曾經(jīng)一同私奔的蔣碧微漸生齟齬。不同的是,陸小曼與徐志摩最終修成正果,哪怕中間夾雜了各種婚外“八卦”,但陸小曼始終是徐志摩遺孀,而徐悲鴻與孫多慈卻終是情深緣淺。孫多慈并沒有蔣碧微敢于與愛人私奔的勇氣,只能在父親的安排之下嫁給了時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的許紹棣做續(xù)弦。
孫多慈的美術功底不凡,兼善中西繪畫,1949年隨丈夫至臺灣,任臺灣師范大學藝術系主任,后赴美國、法國進修,一生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在海內(nèi)外都有一定聲譽。
伉儷情深承古韻
那個時代,不乏風流才子,亦不乏神仙眷侶,謝稚柳、陳佩秋夫婦便是其中翹楚。陳佩秋與丈夫謝稚柳伉儷情深、共游藝壇,傳為佳話,令人艷羨。而民國女畫家至今仍活躍于畫壇的,也唯有陳佩秋了。
與大多藝術家從小就立志學藝不同,陳佩秋原本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讀的是理工科,22歲時才考入重慶國立藝術??茖W校。就讀期間,陳佩秋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情有獨鐘。1950年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讓她有機會大量接觸和臨摹古代字畫,畫藝更為精進。
陳佩秋一生追摹傳統(tǒng)、醉心筆墨,但也緊隨時代發(fā)展,不囿于傳統(tǒng)。她的作品筆墨線條皆來源于傳統(tǒng),同時又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和啟發(fā),注重物象的質(zhì)感、體積和動感,無論工筆寫意、摹古創(chuàng)新,皆典雅清麗、真摯優(yōu)美。
才華橫溢遭天妒
與前幾位“大咖”相比,陳小翠這個名字不免讓大多數(shù)人感到陌生,而事實上,她是民國女畫家中不可繞過的人物。
陳小翠生于1907年,天生聰穎, 13歲便能作詩,有“神童”之稱。她的父親陳蝶仙、兄長陳小蝶皆為文人,擅作詩詞,而業(yè)界卻評“陳小蝶詩勝于其父,陳小翠詩又勝于乃兄”,其才華可見一斑。
陳小翠曾師從楊士猷、馮超然學畫,尤擅工筆仕女及花卉,畫風雋雅清麗,屬雍容華貴一路??上ё髌反媸啦欢啵袢四芤娖浼褬嬚吡攘?,因此不免畫名漸掩。
除了詩詞繪畫,陳小翠的命運也讓后世文人們不斷唏噓。她本與詩人顧佛影有意,無奈父親嫌貧愛富,愣是棒打鴛鴦,將她嫁與浙江督軍湯壽潛之孫湯彥耆為妻?;楹笊钭匀徊恍?,不久便以離婚收場。雖未結為伉儷,但陳小翠與顧佛影多年來一直保持書信往來,深情款款,羨煞旁人。這本是一段愛情傳奇,然而據(jù)陳巨來《陳小翠》一文記述,顧佛影臨終前不愿小翠背負不好的名聲,遂將其與小翠的唱和詩文付之一炬。
陳小翠在“文革”期間飽受迫害,終于1968年引煤氣自盡,走完了才氣縱橫卻命途多舛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