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動畫短片《媽勒訪天邊》改編自廣西同名民間故事,自面世以來廣受好評,是民間文學與動畫制作有機結合的范本,體現了我國新一代動畫制作人才的創(chuàng)造力與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生命力。本文從比較文學和民間文學的視角出發(fā),分析動畫短片《媽勒訪天邊》的文學意蘊及其對我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傳承情況。
關鍵詞:《媽勒訪天邊》 民間文學 動畫 傳承
《媽勒訪天邊》是廣西最負盛名的壯族民間故事之一,在桂中地區(qū)廣為流傳,講的是遠古時代一對壯族母子歷經百年歲月為黑暗中的族人尋訪太陽的故事。2006年這個民間故事被改編為大型舞劇并開始在國內外巡演,引起強烈的關注與反響,開始進入了國人的視野。2010年廣西藝術學院2006級動畫設計專業(yè)的本科生梁寧將這篇古老的壯族民間故事制作成了動畫短片,在網絡上獲得了極高的點擊率,并被各大視頻網站轉載,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了《媽勒訪天邊》的故事。2014年,廣西電視臺策劃制作了“少數民族民間故事動畫系列片”,并在春節(jié)期間進行了集中展播,其中的《尋找太陽》系列,便是根據民間故事《媽勒訪天邊》改編的。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媽勒訪天邊》以各種方式被搬上了舞臺、熒屏,已經成為廣西繼“劉三姐”之后的又一張文化名片。本文僅以動畫短片《媽勒訪天邊》為例,對這一民間故事是如何在動畫中被呈現的做一個深入的解讀。首先來看這篇民間故事的原文,以目前搜集到的文本來論,共有兩個版本,一是1981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第三分冊中所選錄,由布英搜集整理的;另一版本收錄在1984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藍鴻恩主編的《壯族民間故事選》,由廣西壯族文學史編輯室搜集,農冠品整理。以下為這兩個版本《媽勒訪天邊》的主要內容。
版本一(1981年版)
從前,壯族地區(qū)只能看到天上有太陽,太陽從天邊升起,但陽光無法照到壯族這里。那時,沒有陽光,沒有溫暖,到處都是黑暗,都是虎豹豺狼,無數人被害。猛獸在黑夜里無法被消滅,必須選人去訪問天邊,尋找太陽。
一提到選人去訪天邊,大家都爭先恐后地說:“我去!我去!”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公公站出來說:“我去,我年紀大了,做不了多少田工了,但我還能走!”一個健壯的中年男子說:“我去才合適!我身強力壯,很快就能走到天邊?!苯又?,很多健壯的男女青年都說自己能去,而且還能保證快去快回。一個十歲左右的男孩大叫道:“老公公、伯叔、哥哥、姐姐都不能去。因為天邊離我們這么遠,也許要八九十年才能走到,我年紀小,我去更合適!”這時候,一個二十歲的孕婦舉手說道:“小孩說得對,天邊離我們很遠,依我看,八九十年的時間恐怕還是走不到,還是我去的好。因為一來我身強力壯,二來我懷有身孕,我走不完的路,可由我孩子繼續(xù)走?!贝蠹衣犃?,都覺得有理,同意讓她去,并且告訴她,到了天邊馬上燃火報訊。
第二天,她出發(fā)了,一直向東走去,走了八個多月,生下了一個男孩子。然后她又背著孩子走,一年一年地過去,她的孩子一歲一歲地長大。走呀,走呀,一直走了七十年。七十年間,母子倆遇過無數座大山,遇過無數條大河,還遇過無數的毒蛇猛獸。他們到處都遇著人,人們聽說他們是去訪問天邊的,都很敬佩他們,并誠心地幫助他們。七十年過去了,母親已經老得走不動了,她在一個農民家里住下,叫兒子繼續(xù)向天邊走去。
自從母子倆走了之后,同住一村的人們日夜盼望著天邊有大火燃燒??墒牵呤赀^去了,還是看不到火影。就在媽勒(壯族語,母子之意)離開家鄉(xiāng)第一百年的最后一天,天邊燃起了大火,接著,像火盆一樣的太陽用它那溫暖的光芒,照到了壯族所在的地方,山崗光明了,江河閃金光了,虎豹豺狼進了巖洞和老林。媽勒雖不能再返回他們的家鄉(xiāng),但人們日日夜夜懷念他們,直到今天,壯族每早東方天邊一發(fā)紅就下地勞動了,到西方天邊掛起紅幕才收工。
版本二(1984年版)
相傳古時候的天像鍋頭一樣圓圓地蓋著大地,大家都說天一定有個邊,都想去看看天邊到底是怎么個樣子。有一天,人們聚集在一起商討去尋找天邊的事情。年女老少都來了,每個人都擺出自己的理由。老年人說他們年紀大了,別的重活干不了,但路還是可以走的。年輕人說他們年輕力壯,什么困難也嚇不倒,讓他們去訪天邊最合適。小孩子說天邊離得很遠很遠,說不定要走八九十年才能走到,他們現在剛好十幾歲,走到八九十歲,一定能走到天邊。大家贊同讓小孩子去訪天邊,這時,一位年輕的孕婦說:“讓我去最合適,我年紀還輕,可以走到五六十歲,如果到那時候還走不到天邊,我生下的孩子可以繼續(xù)向前走。”人們都認為她的理由比小孩子的理由更充分,就同意讓這位年輕的孕婦去尋找天邊。
第二天,太陽剛升起的時候,她便離開自己的家鄉(xiāng),朝著東方走去了。臨走的時候,男女老小都來到村邊送行。年輕孕婦一直朝東邊行走,不知走了多少天,便生下一個男孩子來。她帶著自己的孩子,繼續(xù)朝東邊走去。母子倆走過許多高山峻嶺,涉過許多大江小河,穿過許多森林草地,還和許多毒蛇猛獸搏斗。母子沿路經過許多村子,每經過一個地方,人們都要盤問,當人們知道母子倆是要去尋找天邊,都深受感動。大家都幫助他們解決途中的困難,鼓勵他們堅持下去,找到天邊。
母子倆一直走了幾十年,天邊還是沒有找到,媽媽已經走不動了,叫兒子繼續(xù)向前走。母子分離時,兒子滿懷信心地說:“媽媽呀,我要走完你沒有走完的路,一定要把天邊找到!”隨即便一個人又繼續(xù)向前走了。
由上可見,這兩個版本的《媽勒訪天邊》在主體故事情節(jié)上差別不大,主要的差別在于故事的開頭和結尾:在版本一中,媽勒出發(fā)尋訪太陽是由于布壯沒有陽光,人們終日生活在黑夜里,到處都是猛獸,人類被害無數;而在版本二中,是出于人們對天空邊界的一種好奇。在結尾上,版本一中的兒子代替母親走到了天邊,并為族人帶來了光明,壯族人為了紀念這對母子,從而保留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習俗;而在版本二中,只講到母親年邁無法行走,兒子接替母親繼續(xù)了訪問天邊之路,并沒有表明最終是否到達了天邊。對比兩個版本的故事文本,再結合動畫短片《媽勒訪天邊》的主要情節(jié),可以得出,動畫版的《媽勒訪天邊》是依據版本一的文本來進行改編的。
動畫短片《媽勒訪天邊》發(fā)行于2010年,是廣西藝術學院2006級動畫設計專業(yè)本科畢業(yè)生梁寧的畢業(yè)設計作品,時長4分57秒,人物制作使用3ds Max技術,繪圖工具為Photoshop,并使用Adobe After Effects 7.0軟件合成、剪輯。全片無一句臺詞,僅輔以感染力極強的背景音樂和壯族民歌,人物形象簡潔鮮明,故事節(jié)奏強勁明快,將一個講述少數民族女性英雄的恢宏故事濃縮在短短五分鐘的動畫短片中,選題大膽,創(chuàng)意新穎,將壯族民間文學元素融入動畫創(chuàng)作,具有極高的文學內涵和地域特色。
在情節(jié)設置上,先是以一個長鏡頭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太陽離人們遠去,人類陷入永久的黑暗,緊接著以字幕的方式介紹了媽勒訪天邊的緣由。然后便直接進入了年輕孕婦在族人的目送中踏上尋日之路的部分,略去了原文前半部分中人們聚眾商定訪問天邊的人選那一段。但在這一過程中,作者對原著的情節(jié)進行了改動:將孕婦產子后母子二人相伴走過無數春夏秋冬,走過無數山川叢林的情節(jié)提前到孕婦產子前;將原著中的母親因年邁而無法與兒子同行,變?yōu)槟赣H為抵擋猛獸而死去,年幼的兒子獨自前行,逐漸成長為青年、中年、老年;并且將母子二人途徑許多村子遇到很多村民的那部分也刪減掉了。當一種藝術形式轉變?yōu)榱硪环N藝術形式時,必定會變成有別于原作的第二創(chuàng)作,作者將一篇一千二百余字、情節(jié)曲折的故事濃縮成不到五分鐘的動畫短片,必定要在情節(jié)上面有所取舍,從總體來說,動畫中《媽勒訪天邊》還是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著的主要情節(jié),向大眾展示了一個完整的壯族女性英雄的故事。
在場景和人物設計上,整部動畫以黑色為基本色調,間或輔以紅、黃、藍等基礎色彩,樹、花、山、河、橋、蝴蝶、猛獸等元素的使用,高度符合故事所發(fā)生的古老年代的原始性與質樸感,又點綴以唯美夢幻的浪漫氣息。整部動畫片的人物形象風格偏向寫意,只是一個簡單的黑色剪影,沒有表情與臺詞,人物形象的設計以黑色為主,黑色的身軀,黑色的不辨五官的面部,黑色的夾雜彩色花紋的壯族頭飾與服裝:母親戴有黑色的牛角頭飾和耳飾,衣服上鑲有藍紫色的花紋,象征著溫柔與高貴;兒子佩戴紅色的羽毛狀頭飾,衣服上的花紋是紅色的,代表著熱情與力量。整部動畫情節(jié)突出,意境深遠,人物形象簡潔明了,莊嚴肅穆中帶著些靈動夢幻,讓人觀后在震撼之余充滿了無限想象。
綜上所述,動畫短片《媽勒訪天邊》在較高的程度上保留了原著的主要情節(jié),基本做到了還原這部民間故事的真實形態(tài),并在人物與場景的設計上加入了年輕一代動畫人的思考。在少數民族經典文學作品的普及時代,為大眾貢獻了一部忠于原著的佳作,有利于壯族民間文學的推廣與普及。作為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與現代動畫制作有機結合的又一成功范例,動畫短片《媽勒訪天邊》的問世無疑為我們打了一劑強心針,如果有專業(yè)的教育,正確的引導,我們的少數民族題材動畫作品可以達到很高的藝術高度,也可以很好地完成其傳承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使命。雖然《媽勒訪天邊》在鏡頭運用與制作技術等方面還略顯生澀稚嫩,但拋開技術因素,劇本創(chuàng)作的文學性、人物塑造的文化性、場景設計的藝術性等,都向我們展示了新一代動畫人創(chuàng)作民族動畫、傳承民族文化的決心與能力。
作為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研究者,我們更加有責任為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保護與傳承事業(yè)做出應有的努力,我們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新方式、新技術,重點抓好影視動畫等主要形式,在劇本創(chuàng)作中廣泛深入地挖掘民間文學元素,讓古老的文學作品在新的技術中再次綻放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