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從這首詩寫給誰,為什么寫這首詩兩個方面分析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十八首所要表達的主題即詩歌藝術(shù)的永恒魅力。
關(guān)鍵詞:十四行詩第十八首;莎士比亞;主題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0-0-02
2016年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年的忌辰。對于只要有點文學素養(yǎng)的人都耳熟能詳?shù)拿郑膫ゴ笫俏阌怪靡傻?。英國文化部舉行了一系列的紀念活動,包括重新排演其經(jīng)典戲劇,舉辦讀書研討會等等。在中國也有一些列的紀念活動,很多出版社重新設計出版其作品。作為一名莎士比亞作品的愛好者與推崇者,筆者借其機會重新閱讀其經(jīng)典故事,研究文本中的經(jīng)典字詞,妙語,挖掘其風靡世界四百年而不衰的有意思而好玩的原因,以紀念之。而研究經(jīng)典字詞,妙語還得首推詩歌,莎翁的詩歌包括兩部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而筆者獨喜歡他的十四行詩,尤其是其中的第18首。上學時讀此詩,聽老師講:莎翁一生創(chuàng)作了154首十四行詩,其中第1到126首是寫給一位年青的男性貴族的,而這第18首即是其中著名的一篇。主要表達了作者對美的贊美,體現(xiàn)了作者人文主義的思想。當時對此詩的理解也僅限于此,至于為什么?怎樣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思想?yún)s也不甚了了。后來,筆者自己從事英美文學教育,對于此詩有了更多的研究,也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目前對此詩有這么幾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些學者認為此詩表達了一個思想:愛征服一切。通過對愛的描述,表達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也有些學者認為,這首詩主題不是愛而是時間。詩中贊美了永恒不變的時間,同時也是為了以寫時間為主題的第20首十四行詩作鋪墊的。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這不是寫給男性的,而是寫給一位女士的。理由是:十四行詩出版的時候,排版是由出版商定的,而不是莎翁本人,出版商把順序搞錯了。此觀點的忠實粉絲是約翰麥登,其執(zhí)導的《莎翁情史》(又名《戀愛中的莎士比亞》)中對此觀點進行了闡述。甚至于有些學者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莎翁作為一位同性戀患者隱性的需求渴望。當然也有人認為,這首詩不是特意寫給誰的,而是反映了莎翁對其某一段生活時期的感慨。這首詩寫給誰?主題是什么?一直是學界所爭論的話題。
關(guān)于這個爭論的話題,本文作者提出自己的看法:這首詩到底寫給誰,雖然學界不能定論。但筆者認為,根據(jù)當時的社會文化特點,詩人寫詩贈送給有錢有權(quán)勢的貴族以求庇護和贊助是當時的整個社會風氣亦是一種時髦。莎士比亞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定然亦不會免俗。那么后世對寫給誰這個問題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么多不同聲音?究其原因是這首詩的用詞所表達出來的情感都是情人之間的話語,因而才有這么多的猜測。其實在中國古時侯用情人之間的愛語贊美所尊敬與欣賞之人比較常見。李白就曾經(jīng)寫過: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感情直白,用詞大膽而直率。但我們從不曾認為李白與孟浩然是一對隱性的同性戀。相反我們尊敬而理解這種高貴的情感。一個是中國的詩仙,一個是英國的文豪,一個用詩歌唱出了中國大唐盛世,一個寫出了英國文藝復興的脈搏。有人可能會說,李白贊美的是內(nèi)在的品性。而莎士比亞更多歌頌的是外在美。其實只要我們回過頭看一看莎士比亞所處的時代就不難理解其為什么會歌頌外表美。那正是英國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社會核心價值觀主張人是萬物之本,宣揚個性解放,追求現(xiàn)實人生幸福,肯定現(xiàn)世人生,人生的目的即是為了現(xiàn)世美好生活的享受。處于這種社會背景之下的詩人為了生活常常會寫詩歌頌權(quán)貴以求庇護,當時的女皇伊麗沙白一世就供養(yǎng)著一批詩人,歌唱家等藝術(shù)家為其歌功頌德。莎翁在詩歌中對所尊敬之人竭其所能地贊美,正是時代所趨,同時亦反映了時代的特點,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的精神。若僅因這首詩是寫給當時某個有權(quán)勢的貴族而對莎翁是男同性戀患者的猜測,亦是沒有道理的。
另外這首詩的主題也是歷來爭議頗多。有傾向于認為是愛,有認為是時間,亦有人認為是美,也有認為是詩歌藝術(shù)的不朽,更有認為是雙重主題:一是贊美詩人愛友的美貌,二是歌頌了詩歌藝術(shù)的不朽力量。作者認為詩人在這首詩中主題非常鮮明,因為是寫給當時的權(quán)貴以求庇護,不管詩人采用了什么樣的藝術(shù)技巧與手法,目的都只有一個:“我”的詩歌是有用的,有價值的,五月的嬌蕾會香消玉殘,美好的夏日也是轉(zhuǎn)瞬即過,所有的美好都有消失的時候,而能留住美好的只有詩歌藝術(shù),唯有此能夠使“你的美”不朽。為了達此目的,詩人開篇即“我能否把你比作夏日?”而第二行卻情感急轉(zhuǎn)直下,自我否定道“你比夏天更可愛更溫和”。表達了詩人在內(nèi)心對友人的贊美和熱愛。在第三和四行中詩人又轉(zhuǎn)入另外一個意象“五月的嬌蕾”,但這么美的“五月的嬌蕾”“美好的夏天”卻會轉(zhuǎn)瞬即逝,令人傷感而無助。緊接著下面的四行更是詩人用自然界的更替,緩緩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驚訝所有美好的值得愛的東西都會隨風而逝。至此讀者雖然傷感但卻也只能接受這樣的自然規(guī)則。但是在最后的六行 中詩人卻在讀者對一切所愛的美好事物的離去無計可施只能接受時來了一個急轉(zhuǎn)彎,并且給出了新希望。并且提出很多美好的事物不會失去,因為它們會永久進入我們的心中保存在我們的記憶中,唯有詩歌能辦成此事。在我的詩歌中,你的美永遠不會老去永遠不會失去,這也正是詩人在這首詩歌所要表達的主題就是詩歌藝術(shù)的不朽力量。
誠如莎士比亞在此詩歌中所言,“只要有人類生存,或人有眼睛。我的詩就會流傳并賦予你生命”歷經(jīng)四百年,我們今天依然在他的詩歌中尋找著美以及美好的事物,并且會一直流傳下去。
參考文獻:
[1]安東尼·伯吉斯著 劉國云譯.莎士比亞傳. 北京出版社,1987.
[2]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上、下卷。
[3]李賦寧主編.歐洲文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第一卷.
[4]屠岸.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外國文學研究》, 1982,第1期.
[5]錢兆明.評莎氏商籟詩的兩個譯本.《外國文學》,1981,第7期.
[6]梁宗岱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二首.《文學雜志》,1937,6月1卷第2期.
[7]梁宗岱譯.莎士比亞的商籟.《民族文學》,1943,第1卷第2—4期.
[8]王忠祥.真、善、美的統(tǒng)一——評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華東師范學院學報》,1981,第1期.
[9]S.斯賓德爾.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之謎.紐約:紐約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