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淵明的《讀山海經》組詩以神話為對象進行創(chuàng)作,影射了兩晉易代時的一些真實史料,也融入了陶淵明身處亂世的痛苦與憤慨,鮮明表達了詩人的志趣與個性。
關鍵詞:陶淵明;《讀山海經》;史料考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0-0-01
陶淵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范詩人,他的《讀山海經》組詩濃縮著價值珍貴的史料,近年越來越為學界重視。早在清代,翁同龢曾直接了地評“精衛(wèi)銜微木”一詩實為“痛斥劉?!敝?。如今大部分學者都認為《讀山海經》組詩,對“晉宋易代”的現實有所反映,認為詩中對劉裕篡奪暴行有所影射。
《讀山海經》(其十一)開篇道:“臣危肆威暴,欽鴀違帝旨。” 該詩擷取了《山海經·海內西經》中“危與貳殺窫窳,天帝將其桎梏于疏屬之山”的典故,和《山海經·西山經》中“鼓與欽鴀殺祖江,天帝殺之于鍾山之東”的典故,借“窫窳”和“祖江”被違背天意的惡神所殺害的故事, 暗喻晉宋禪代中無辜被害的安、恭二帝,揭露劉裕集團在代晉中以殘忍手段誅殺無辜的行徑?!稌x書》載,安帝義熙十四年, 劉裕已做好篡權的準備,但安、恭二帝仍舊在位,劉裕顧慮到此二帝日后對己奪權有阻,便令中書侍郎王韶之密謀安帝的親信,于該年臘月在東堂先后用毒酒和白靈殺害安帝,隨后輔佐恭帝登基。史稱“帝不惠,自少及長,口不能言,雖寒暑之變,無以辯也。凡所動止, 皆非己出”。[1](267)因其無辜被害, 故為世人所憫。陶淵明對被殺的晉恭帝同樣懷有悲憫之情。據史料載,宋永初二年九月,繼晉安帝被害,晉恭帝罹遭殺害?!稌x書·恭帝紀》載,恭帝退位之后,劉裕本想用毒酒加害恭帝。恭帝時有察覺,也深憂災禍降臨,所以褚后常在他的身邊,“飲食所資,皆出褚后”。因而宋人未能找到空隙下手。宋永初二年九月丁丑,劉裕派褚后的哥哥叔度去請褚后,“有間,兵人逾垣而入,弒帝于內房”?!白娼飒毸馈?,實指恭帝于內房被暗殺,含沙射影地將劉裕的這種罪行曝光。且史載恭帝安葬的平陵恰為安帝安葬的鍾山之東。同樣在《讀山海經》(其十二)“鴟鴸”的出現,說明政治不清明,亦暗示了恭帝被害的歷史真相,典故與史實間形成暗合。
“夸父誕宏志,乃與競日走”《讀山海經》(其九),按《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稌x書》載,東晉義熙十一年,晉荊州刺史、平西將軍,宗室司馬休之在江陵反抗劉表起兵討劉裕。而劉裕早已在建康將司馬休之及其兄之子俘獲,并將二人殺死。司馬休之起兵反抗失敗,就奔逃至姚興。當時劉裕又帶兵擺平了姚泓,無奈之下,“休之將奔于魏,未至,道死” [2](1111)。這段史料類似于傳說中夸父與強大勢力相抗的情節(jié)。且史料載,義熙十三年春夏間劉裕率師入關。此關為北方關洛地區(qū),而夸父道渴死處鄧林之遺跡正是在此,司馬休之從關中奔魏半道而殂, 亦是在這一地區(qū)。又組詩其十“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句,黃帝與炎帝斗爭,刑天又為炎帝的近臣。按《山海經·海外西經》,刑天與帝(黃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3](114)陶淵明選取此典故絕非出于偶然的個人娛情,有暗指司馬休之次子文寶及兄子文祖等人跟隨司馬休之起兵,在京城被劉裕所殺害之意。該詩中說炎帝之臣刑天,盡管頭顱已斷,猛志仍舊不毀,這亦與韓延之諸臣對司馬宗室盡忠不二,至死也不屈服于劉裕的史實有關。
另外,《讀山海經》(其九)選用夸父追日的故事,借歌詠失敗的英雄,寄托著對失勢者司馬休之的懷有同情和對非正義一方充滿憤懣的感情?!蹲x山海經》(其十)實為贊揚忠臣烈士看淡死生而一往無前的猛志奇節(jié),和不因存亡物化而降心辱志的不悔之心。據史料載,劉裕親征司馬休之前,曾派遣使者秘密送信給征西府錄事參軍韓延之,欲招降之。信中說韓延之西征,與司馬父子的罪行同等,并以威逼利的方式勸降韓延之,希望韓延之趁早覺悟而臣服于自己的旗下。但延之毅然在回復道:“以平西之至德,寧可無授命之臣乎?假令天長喪亂,九流渾濁,當與臧洪游于地下耳?!盵4](1111)貼合了“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之意。韓延之立志效仿當年漢末的節(jié)烈之士臧洪,忠誠于府主張超,抗拒的袁紹的威逼利誘。即便被殺,也不改其志節(jié),故詩云“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長在”。
陶淵明在古代神話悲劇英雄的感召,能夠喚起內心為正義而抗爭的意識。但基于內心未能免俗的情結,始終未能擺脫政治陰影對于他的猛志的遮蔽,因而只能從讀書的感悟里尋求精神家園。而陶淵明在《讀山海經》組詩中借助上古神話,客觀反映了歷史實情,為豐富今后研究陶淵明思想內涵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
注釋:
[1]《晉書》卷10《帝紀》(第十),中華書局,1974年,第267頁。
[2]《晉書》卷37《宗室傳·韓延之》,中華書局,1974年,第1111頁。
[3]《山海經》,方韜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第114頁。
[4]《晉書》卷37《宗室傳·韓延之》,中華書局,1974年,第1111頁。
參考文獻:
[1][晉]陶淵明,陶淵明集箋注[M].袁行霈,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
[2][唐]房玄齡等編.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山海經[M].方韜,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