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趙師俠是南宋一位重要的詞人,他的創(chuàng)作題材較廣,在思想內(nèi)容方面具有政治抱負淡化、風雨感知內(nèi)化、個體生命意識強化等特點。研究趙師俠詞,可以對進一步深入對南宋詞壇的整體認識。
關鍵詞:趙師俠;思想內(nèi)容;政治抱負;意象;生命意識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0-0-03
趙師俠,字介之,號坦庵,燕王德昭七世孫,居新滏(今江西新干)。淳熙二年(1175)進士。十五年為江華君丞。有《坦庵長短句》。明隆慶《臨江府志》卷一〇及《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一〇六有傳。當代學者曹志平考證:趙師俠約生于高宗紹興十六年(1146)之后,歷經(jīng)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屬于南宋中期詞人,據(jù)毛晉汲古閣刻本《坦庵詞》中題有明確年干的作品(始于1167年,至于1197年)可以推知,趙師俠的創(chuàng)作時期晚于南北宋之交的詞人張元干、張孝祥,大約與陳亮、辛棄疾、陸游、楊萬里、劉過等同時。
趙師俠詞題材范圍較為廣泛,涉及祝壽、投獻、送別、唱和、贈妓、詠物、寫景等諸多方面??v觀其詞,可以看出趙師俠詞在思想內(nèi)容方面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政治抱負的淡化
首先,政治抱負的淡化表現(xiàn)為政治理想的褪色。有別于辛棄疾、陸游等人愛國抒懷詩詞的創(chuàng)作,趙師俠詞中少涉及政治生活的詞作,而且多為祝壽、獻賀、承奉之作。在趙師俠的這些詞作中,并沒有顯示出強大的政治抱負和激進的進取精神。例如在淳熙二年(1175)準備廷試時寫下的《酹江月·乙末白蓮待廷對》中,他不但沒有借機表露自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豪情壯志,反而產(chǎn)生了“似勸行人,不如聞早,作個歸消息。休教腸斷,夢魂空費思憶”的歸鄉(xiāng)之情。從為皇帝寫得三首祝壽詞(《萬年歡》(電繞神樞)、《永遇樂·重明節(jié)》、《醉蓬萊·重明節(jié)丙辰長汝》)以及恭賀朋友高就的兩首贈賀詞(《水調(diào)歌頭·龍帥宴王公明》、《朝中措·丁亥益陽賀王宜之》)中可以看出,趙師俠理想的圣主并非是勵精圖治、奮發(fā)有為的君王,而是“道隆德貌”、“希夷高蹈”、“脫屣塵凡,游心淡泊、逍遙物外”的仙人;他贊美的賢臣也并不是殺敵復國、力挽狂瀾的英雄,而是承受著“膺帝眷,極褒嘉”、“萱堂繡閣,均封大邑”的恩寵卻無所作為的閑士。與此相同,在《鷓鴣天·豫章大閱》和《西江月·丁巳長沙大閱》這兩首閱兵詞中,作者不惜以大量的筆墨來描繪場面的熱鬧和繁華,卻只以“輕裘緩帶風流帥,錦繡叢花擁騎還”作結,了無辛詞“沙場秋點兵”的壯烈和“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壯志。
其次,政治抱負的淡化還表現(xiàn)為政治態(tài)度的溫順。趙師俠長期身居下僚,奔波于江西、湖南、福建、廣西、貴州、浙江等地縣內(nèi)為官游宦,他的詞作中也多有對這種生活的無奈與倦怠之情的表現(xiàn),如《生查子·宜春記賓亭別王希白庚》一詞,記敘了他與友人在異地偶然相逢又匆匆離別的故事,末句“我亦是行人,更與行人別”深深地流露出詞人與友人兩相漂泊、游離不定的感嘆。然而,不同于其他羈旅詞所表現(xiàn)的懷才不遇與牢騷滿腹,趙師俠詞卻表現(xiàn)出一種倦而不怨、安分守己、自排自解的溫順態(tài)度,即他的厭倦來自于內(nèi)心對奔波勞碌的疲倦,而從未表現(xiàn)出對外部環(huán)境的控訴和埋怨。例如,他的《沁園春·和伍子嚴避暑二首》:
一
雨接梅霖,風祛槐暑,麥天已秋。正榴燃紅炬,枝頭色艷,荷翻綠蓋,池面香浮。心景俱清,身名何有,且向忙中早轉頭。塵勞事,枉朝思夕計,細慮深謀。 悠悠。不復僥求。但安分、隨緣休便休??v官居極品。徒為美玩,家稱巨富,未免閑愁。遇酒開顏,逢歡樂意,有似木人騎土牛。從他笑,看一朝解悟,八極遨游。
二
羊角飄塵,金烏爍石,雨涼念秋。有虛堂臨水,披襟散發(fā),紗幮霧卷,湘簟波浮。遠列云峰,近參荷氣,臥看文書琴枕頭。蟬聲寂,向莊周夢里,栩栩無謀。 茶甌。醒困堪求。粗飽飯安居可以休。算悠閑靜勝,吾能自樂,榮華紛擾,人謾多愁。習懶非癡,覺迷是病,一力那能勝九牛。俱休問,且追尋觴詠,知友從游。
從這兩首詞中我們可以看出,趙師俠將反思的矛頭直指自我的內(nèi)心。在他看來,不管身居高位還是位處下僚,塵世的勞累之事都源于自身對功名的追求,如果泯滅謀慮之心,安分守己、順其自然,就可以時時開顏樂歡、逍遙自在;相反,困于紛紛擾擾,愁于無邊煩惱,則是因為自身的癡迷。所以趙詞采取一種“從他笑”“俱休問”的態(tài)度,借老莊思想和佛教參悟來消解可能郁積的憤懣,以維持內(nèi)心的平衡和思想的溫順。
(二)風雨感知的內(nèi)化
趙師俠詞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風”“雨”意象的大量進入,在他的154首詞中,就有116首用到了“風”“雨”字眼,除了個別幾首是表達“風流”、“風韻”、“風月”、“家風”、“恩風惠雨”等抽象意義外,其余大都是“煙雨”、“細雨”、“疏雨”、“瘴雨”、“天雨”、“夜雨”、“暮雨”、“驟雨”、“新雨、“社雨”以及“曉風”、“晚風”、“東風”、“西風”“斜風”、“和風”、“清風”、“荻風”、“春風”、“秋風”、“柔風”、“狂風”、“朔風”、“霜風”等意象。這些意象滲透在趙師俠多數(shù)的寫景詠物詞中,成為不可或缺的構成元素??偟膩碚f,他筆下的“風”“雨”可大致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和風細雨。在趙師俠的寫景詠物詞中,有一部分是表達對良辰美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如:“韶華婉娩,正和風遲日,暄妍清晝”(《酹江月·足樂園牡丹》),“又是東風,搖曳黃金樹。宜入新春聞好雨。一犁處處催耕雨”(《蝶戀花·戊戌和鄭南秀》),“春風解綠江南樹,不與人家染白須”(《鷓鴣天·丁巳除夕》),“清和時候雨初晴。密樹翠成陰。新篁嫩搖碧玉,芳徑綠苔深”(《訴衷情·鑒止初夏》)等,在這些圖景的描繪中,詞人常以“風”“雨”起勢,渲染了一種和諧相宜的氛圍。可見,在詞人的心中,正是得益于這些和風細雨的滋潤,在這樣風調(diào)雨順的環(huán)境下,萬物萌發(fā),花繁樹茂,美好的光景才得以存在,因此對外在的和風細雨的喜悅已內(nèi)化成一種生命安順的內(nèi)在需求。
第二類是無情風雨。這些意象大都出現(xiàn)在悼春傷秋的詞作中,如:“春光已暮,花殘葉密,更值無情風雨”(《鵲橋仙·同敖國華飲,聞啼鵑,即席作》,“秋滿衡皋,淡云籠月,晚來風勁”(《永遇樂·甲午走筆和岳大用》),“剪剪西風催碧樹。亂菊殘荷,節(jié)物驚秋暮”(《蝶戀花·癸卯信豐賦芙蓉》等,殘花落紅的暮春及葉枯荷敗的深秋景象,在風兮兮雨瀝瀝的作用下,更顯得凄涼蕭索。而在他的七首《謁金門》詞中,更有五首分別以“風和雨”、“風雨急”、“風策策”、“花夜雨”、“風雨半”開起,有力地營造了一種風雨交加的惡劣環(huán)境,它們無情地摧殘著嫩綠紅紫,塑造了一種凄慘的大背景,這不僅與人物內(nèi)心繚亂的心事離愁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還進一步加深了這種愁緒的廣度和深度。
值得注意的是,趙師俠的詠物詞還有一種特別的現(xiàn)象,即在極力描寫花好景麗之后,突然筆鋒急轉,轉向?qū)︼L雨不定的無奈和憂懼。如:在《永遇樂·為盧顯文家金林檎賦》一詞中,詞人用絕大部分的篇幅來極力描摹友人家的那株金林檎的花繁葉茂、妍姿靚態(tài)和芳鮮柔媚之美,但就在全篇即將收尾處卻突現(xiàn)“只應怕、風欺雨橫,落紅萬點”兩句,似飛來橫禍瞬間打破了先前的美好與繁華,使人從對美好事物的喜愛之情陡然跌入對未來危機的深深憂懼之中。類似的詞章還有《醉桃源(杜鵑花發(fā)映山紅)》、《浪淘沙·杏花》等,同樣采取先起后落的結構,先以清麗的筆觸摹寫花態(tài)的嬌美,再以“問春何事不從容。憂愁風雨中”、“只恐明朝風雨惡,燕嘴泥融”來作結,引人深憂,而這種對外在風雨的警惕也內(nèi)化為一種內(nèi)心的憂懼,即使是在美好面前也無法忘懷。
(三)個體生命意識的強化
趙師俠詞的整體風格是“蕭疏淡遠”(《四庫全書總目·坦庵詞提要》)、“清絕滔滔”(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這就顯然有別于南宋詞講究辭藻繁麗、雕琢精工的主流趨勢,體現(xiàn)著詩人自我藝術境界的營造。同樣,反映在詞作的思想內(nèi)容上,趙師俠詞也處處體現(xiàn)著詞人強烈的個體生命意識,透露著他對物我生命過程的體認、對個體生命目的的探求以及對自我生命家園的回歸。
首先,趙師俠詞有一種對物我生命過程的積極體認意識。一方面趙師俠詞中有大量的詠物詞,他的吟詠范圍較廣,不僅包含一般文人詩詞中多見的梅花、蓮花、菊花、荼蘼、茉莉等高雅意象,也包括桃花、杏花、海棠、月季、丹桂、蓮子,迎春花、八仙花、含笑花、圓子、竹屏等相對平俗的意象,凡是能夠進入他的視線、觸發(fā)他的感情的事物,他都納入筆下,有著寬泛的關照視野。另外,趙師俠的詠物詞的言志傾向也比較淡薄,他并不像大多文人的詠物詞那樣,將所詠對象作為自己情感的寄托或附庸,將自我的視角替代物種的視角,使它們成為一種情志的符號,而是常常將所詠之物當做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吟詠它們的外在形態(tài),贊美它們的神韻風味,關照它們的生長枯死,有一種對物種超越類別的觸通之感和對不同生命的熱愛之情。
另一方面,趙師俠詞中還有大量的羈旅行役詞,而這些詞往往與寫景詞合二為一,體現(xiàn)出一種邊走邊看的體驗精神。趙師俠詞的寫作地點多變:有舟中寫景詞,如《霜天曉角·舟行清溪》寫道“艤舟砂磧。秋凈波澄碧。極目青山橫遠,懸崖斷、擁蒼壁。 傍巖漁艇集。渡頭人物立。八景瀟湘真畫,云籠日、晚風急”,營造了一種清曠寂寥的圖景;有道中寫景詞,如《菩薩鬘·玉山道中》寫道“霜風落木千山遠。護霜云散晴曦暖。瀟灑小旗亭。山花照眼明。 粉妝勻未了。一捻春風小。把酒恨匆匆。深情嫵媚中”,作者以清麗的筆觸寫出道中美景,表達了喜愛與眷戀之情;有亭臺觀景詞,如《促拍滿路花·信豐黃師尹跳珠亭》寫道“栽花春爛熳,疊石翠巑岏。小亭相對倚,數(shù)峰寒。主人尋勝,接竹引清泉。鑿破蒼苔地,一掬泓澄,六花疑是深淵。 向閑中、百慮翛然。情事寄鳴弦。爐香陪茗碗,可忘言。噴珠濺雪,歷歷聽潺湲。塵世知何計,不老朱顏,靜看日月跳丸”,描繪了一派勃勃生機,萬物萌發(fā)的春景圖。這些詞中淡化了羈旅詞中濃厚的愁怨,而以欣賞的眼光發(fā)現(xiàn)沿途的美景,體現(xiàn)了一種隨遇而安的精神。
其次,趙師俠詞中有一種對個體生命目的的探求意識。趙師俠詞的說理成分較多,很多詞作將寫景記事與說理抒情并列,甚至還有個別詞作純以論道組成,這固然有礙于詞體“要眇宜修”的含蓄渾融藝術,但也便于作者直接表達自我理想和志趣。如《水調(diào)歌頭·戊申春陵用舊韻賦二詞呈族守德遠》及《水調(diào)歌頭·和石林韻》這三首詞,都以全部的篇幅來闡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仰,表達“靜中樂,閑中趣,自舒遲。心如止水,無風無自更生漪。已是都忘人我,一任吾身醒醉,有酒引連卮。萬法無差別,融解即同歸”的意旨。此外,趙師俠還常常在《沁園春·和伍子嚴避暑二首》、《酹江月·乙未中元自柳州過白蓮》、《促拍滿路花·瑞蔭亭贈錦屏苗道人》等一些詞作中,以上闋寫景下闋說理的方式,將對生命哲理的思索貫穿在生活創(chuàng)作中。也不難看出,趙師俠對生命目的的思考包含濃重的佛法空無與老莊逍遙思想的成分,有一些消極因素,但這也并不能否定他對個體生命目的的探索在某種程度上逃離政教束縛而立足本我的積極意義。
最后,趙師俠詞中還有一種對生命家園的回歸意識。一方面,大部分的趙詞都浸透著一種濃郁的念鄉(xiāng)思歸情感,如“喚起午窗新夢,愁添一掬歸心”(《清平樂·萍鄉(xiāng)必東館》),“回念故園如舊否。不堪聞杜宇”(《謁金門(風和雨)》),“久客念歸歸未許。寸心愁萬縷”(《謁金門·和從善二首》)等,都體現(xiàn)著詞人渴望回歸故園、安身立命的期盼。另一方面,趙師俠詞還呈現(xiàn)出一種對陶淵明詩思詩境的復歸傾向。這不僅表現(xiàn)在他喜愛化用陶詩語句上,如:“真樂誰能識,兀坐忘言,浩然天地之中”(《促拍滿路花·瑞蔭亭贈錦屏苗道人》),“采采東籬今古意。秀色堪餐,更惹蘭膏膩。不用南山橫紫翠。悠然消得因花醉”(《蝶戀花·道中有簪二色菊花》),“寧辭末后飲屠蘇。歸歟幸有園林勝,次第花開可自娛”(《鷓鴣天·丁已除夕》)等詞句化用了陶淵明《飲酒》詩與《歸去來兮辭》中的詩句;而且還表現(xiàn)在他對陶淵明所塑造的桃源世界的渴求與向往上,如《武陵春·和王叔度桃花》與《浪淘沙·桃花》這兩首詠桃花的詞作中,作者就由燦爛的桃花想起了心中明媚的桃源,然而桃花盡在眼前而桃源卻無法到達,因此只好發(fā)出“腸斷武陵溪”、“空教追憶武陵溪”的感嘆??梢姡谠~人趙師俠的心中,他渴望的家園故鄉(xiāng)與桃源的交合升華,在那里,生命可以獲得穩(wěn)定、自由地發(fā)展。
綜上,趙師俠作為南宋中期的一位詞人,既有別于辛棄疾、陳亮、陸游等滿懷憂國、孤憤怨恨的愛國詞人,又有別于劉過等粗豪的江湖落魄詞人,而是代表著一大群身仕官僚的中層文人,正如趙師俠詞中大量的贈和對象一樣,他們沒有困頓潦倒之憂,不甚關懷北伐復國之事,處于相對比較安逸的狀態(tài),但時代隱憂與個體探求的矛盾也若隱若現(xiàn)在他的詞作思想內(nèi)容的特點之中,值得我們?nèi)ゼ毤毱肺?、把握?/p>
參考文獻:
[1]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朱德才.增訂注釋全宋詞[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3]曹志平.趙師俠《坦庵詞》略論[J].文學遺產(chǎn),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