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抱著黃繼光銅像痛哭流涕的李繼德老人,把我們帶回到那個戰(zhàn)火熾烈的殘酷年代;感謝因失獨而高齡孕產(chǎn)的母親,讓我們體會到了生死的無常和生命的勇敢;感謝忍受240針皮下注射的萌仔媽媽,讓我們體會到新生命的來之不易;感謝為夫換腎的孫固芳女士,讓我們體會到了什么是親情似金……感謝這些作品背后的攝影記者們,他們將現(xiàn)實生活中這些飽含深情的瞬間一個個定格,讓我們感受到了直指人心的情感力量。
縱觀2015年度山東新聞獎攝影類獲獎作品,我感覺到山東的新聞攝影最為突出的進步,就是情感的挖掘更為細膩、情感的表達更為直接、情感的力量更為厚重。
從1988年“荷賽”的展覽第一次進入中國開始,新聞攝影才真正有意識擺脫以往那種生硬呆板的宣傳腔和說教姿態(tài),舉起了人文關(guān)懷的大旗。經(jīng)過近30年的探索,我們的新聞攝影在“以情動人”方面日趨嫻熟。具體到山東的新聞攝影,記者們對日常情感的戲劇化、戲劇事件的情感化處理上,基本上能夠做到游刃有余。
前者如《240針換來“珍貴兒”》《別樣的“課桌”在哪里?》等,均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甚至于談不上是個事件,但是,攝影者卻能用心體會那些微小卻細膩的情感,感同身受地傳達那些卑微卻尖銳的情緒,從而形成“潤物無聲”的視覺感染力。
后者如《我與黃繼光的生死約定》《失獨母親的二次人生》,均是對大題材的“視覺破題”——尋找典型人物,追求典型瞬間,凝固真情實感,從而形成生動誠懇的視覺說服力。
著名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說,“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在戰(zhàn)爭年代,這個“近”指的是攝影者與戰(zhàn)火之間的距離。而在今天,這個“近”可以引申為人心的距離。只有那些貼著人心拍攝的新聞?wù)掌?,才可能長留讀者的心坎,成為永恒。(孫京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