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瀟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東部,其名緣于它位于梅溪的下游。發(fā)源于梅嶺的梅溪是武夷山東部有名的溪流,沿溪兩岸的村落多以梅命名。村如其名,下梅村雖沒有江南古鎮(zhèn)的寬宏與奢華,卻獨有一番小橋流水的古樸醇香,宋代理學家朱熹游經(jīng)此地時就曾寫下“曉登初移屐,寒香欲滿襟”的贊美詩篇。這里不僅孕育了諸如北宋著名詞人柳永等文人墨客,還涵養(yǎng)了清代繁華一時的茶商水道——這就是被習近平成為“世紀動脈”的萬里茶路。
三百年前,這條偉大的茶葉貿(mào)易之路從下梅村啟程。從福建到俄羅斯,晉商常氏與下梅村鄒家兩大家族強強聯(lián)合,共同開啟了武夷巖茶的黃金時代,打造了一個流傳千古的財富神話。想當年,浩蕩的駝峰茶隊從下梅出發(fā),歷經(jīng)千難萬險,譜寫出一段萬里茶路的激蕩歲月。
萬里茶路,百年繁華落不盡
下梅村村口,佇立著一座石碑,上刻“晉商萬里茶路起點”八個大字,并鐫刻有清代中后期晉商在下梅村販茶至恰克圖及東南亞各國的線路圖,展現(xiàn)出當年萬里茶道的宏闊歷史背景。這條由下梅鄒氏先人開拓的的茶道,被譽為可與古絲綢之路媲美的重要國際商道。
清代中后期,山西榆次車輞常氏與下梅望族鄒氏景隆號茶商建立起貿(mào)易伙伴關系,常氏從下梅收購茶葉,經(jīng)梅溪水路運送至崇安縣城,經(jīng)驗押后再改用馬車載至江西河口(今鉛山縣)登船,一路北上,經(jīng)歸化、庫倫到達中俄邊境,最后轉(zhuǎn)賣給恰克圖的俄羅斯商人?!冻绨部h志》中詳盡地記載了當時下梅的繁忙景象:“其時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行筏300余艘,轉(zhuǎn)運不絕……”那時,從下梅村起步的這條漫漫茶路上,鄒氏購置了數(shù)百峰駱駝做運力,浩浩蕩蕩之景,經(jīng)營規(guī)模之大,今人嘆為觀止。
清代中期,鄒氏景隆號已是當?shù)厍缚蓴?shù)的大茶莊,晉商常氏正是看中了鄒氏在茶葉交易中的忠誠與誠信,方與之結成盟友,常年交易。而鄒氏則深為晉商常氏“樹正氣、振精神、律行為”家規(guī)家訓所動容,并效仿之以告誡后人,培養(yǎng)商德。南北兩大家族能精誠合作百年,憑借的正是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信念,彰顯出晉商與下梅的商業(yè)品德。
孕育了獨特武夷巖茶風情的下梅村,每到春天,家家戶戶都會忙著采茶、制茶,空氣中處處彌漫著茶的清香,這份文明遺存與今日市井生活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下梅獨特的魅力。下梅與茶的緣分,早已成就了一段傳奇,成為下梅村的文化復興精神。
三雕稱奇,余音繞梁散不盡
說起福建古建筑,人們總會第一時間想到三坊七巷,其實在下梅村,也曾有過三坊七巷,在老人們的口中我們?nèi)阅苈牭侥切┻b遠的名字,雖然它們大都已經(jīng)成為遺跡,但是從殘存的民居中,仍能透視當年下梅村的繁茂和盛景。
據(jù)史料記載,下梅村始建于隋代,里坊興于宋代,街市隆于清代,如今村內(nèi)仍保存有清代民居建筑30余座。這些民居建筑布局錯落有致,結構精巧秀美,東閣西廂,書屋樓臺,一應俱全,形成了下梅民居的獨特風格。在古村下梅,最雄偉、保存最完好的民居建筑當屬鄒氏家祠,它是鄒氏在與晉商經(jīng)營茶葉生意獲取巨大利潤后耗巨資建成的創(chuàng)業(yè)豐碑,只見祠堂門樓氣勢宏闊、磚雕圖案豐富多彩,門兩側(cè)“木本”“水源”兩幅橫批意為家族的興旺有賴于鄉(xiāng)土之根和源頭的涓涓細流,蘊含著鄒氏不忘本的深義。
行走下梅村,處處可見這些民居古建筑門樓上的精美雕刻,體現(xiàn)出主人的豪華與富貴。磚雕、木雕、石雕,民間稱為“三雕”,是下梅村古民居的一枝藝術奇葩。磚雕以浮雕為主,內(nèi)容多為歷史人物、神話故事和民間吉祥圖案,紋樣講究精雕細琢,人物造型生動逼真,氣韻靈活且富含寓意,表達出人們的美好生活祝愿。石雕主要用于礎石、門當、石鼓等地,既作實物之用,又有裝飾效果。木雕則更為精彩紛呈,在桌椅、窗欞、柱礎、欄桿和挑梁等處廣泛運用,尤以窗欞為最,其藝術化堪稱登峰造極,那些祥云和吉祥圖案,表現(xiàn)出下梅村人們勤勞向善、忠孝節(jié)悌的傳統(tǒng)美德。
傳統(tǒng)村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是鄉(xiāng)土歷史的活化石,梅溪兩岸流水淙淙,風雨廊下,坐著三三兩兩喝茶聊天的老人,來者不必問起村落的歷史,一座座古民居建筑已經(jīng)訴說了下梅的幽幽過往。
古鄉(xiāng)古色,詩情畫意道不盡
2015年10月,農(nóng)業(yè)部公布《2015年中國最美休閑鄉(xiāng)村推介名單》,下梅村榜上有名,為閩北第一。下梅,這個武夷深處古老而寧靜的古村落,因山間久久縈繞的云霧和潺潺的流水,以及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沉淀而聞名于世。
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水運曾十分發(fā)達的下梅茶市,其主要通道是當溪和梅溪,并直達崇陽溪。當溪是一條人工小運河,從下梅穿村而過,而梅溪則將村子包圍起來,又有武夷山脈環(huán)繞四周,堪稱鐘靈毓秀之地。于是有人這樣描述下梅村的風水意向,“山環(huán)水抱聚寶盆,青龍白虎遙山橫。財源廣進流不去,鄉(xiāng)關肘里雞犬聞?!?/p>
沿當溪行走下梅,兩口老井映入眼簾,分別是乾井和坤井。二井開挖于宋代,井水清澈見底,至今仍可作為村落飲用水。乾井,位于鄒氏家祠旁,取乾卦之意,象征陽,凡家祠祭祀日必飲此水,為思源之意。下梅現(xiàn)有人口500多戶,其中鄒姓已超過半數(shù),鄒氏家祠也正代表了當時茶葉轉(zhuǎn)運的興隆及繁榮。坤井,取坤卦之意,象征陰;凡邑人每逢春秋兩社祭,必飲坤井之水,以祈風調(diào)雨順。
由于歷史上沒有遭受過嚴重的戰(zhàn)亂外患,使得下梅村一直保持著祥和的鄉(xiāng)村氛圍。這里山護村落,水養(yǎng)邑人,村民們擁戴社稷,守土勤耕,恪守農(nóng)事節(jié)氣,春種秋收,賢人紳士注重村落禮數(shù),辦學堂修廟宇捐公益,崇德向善,蔚然成風。農(nóng)閑之余,不論晴日雨天,村民在沿河長亭中可坐可臥,率性自然,或拉拉家常、聊聊趣事,形成有趣的半開敞式的空間。
幾百年來,作為萬里茶路的起點,茶葉曾讓下梅繁華一時,這個山海閩越里的古村落,隨著歲月變遷,如今殘垣河道只余寧靜,但那沿著溪水而立的建筑群落,那淳樸熱情的村民,如同一串文化符號、文化印記,述說著下梅昔日的榮耀與繁華。走進下梅村,迎面而來的是輕松與愜意,漫步其中,與老人們拉拉家常,或坐在溪邊,都是一種遠離都市之外的難得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