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寇
伴隨著軌道交通轟隆隆的建設聲,擁有兩千年歷史文明的濟南正式進入了地鐵時代。從人力拉車到乘上地鐵,濟南用了整整一百年時間——在汽車出現之前,人們行走在阡陌經緯之間,用的是獨輪車、轎子和人力拉車;隨著城市建設和道路發(fā)展,雙駕馬車逐漸登上歷史舞臺;伴著汽笛聲聲鳴響,汽車這種新交通工具成為馬路主角。歷史上的濟南還曾是黃河、小清河的重要碼頭,而上世紀初,隨著膠濟鐵路和津浦鐵路的相繼開通,使?jié)系靥幠媳苯煌屑~的有利位置,極大促進了濟南的市政建設和通訊方式的近代化。
人力時代:騎驢送信 人力拉車
據記載,清末時期,濟南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常見的是較為原始落后的大推車和小推車,因為那時寬闊馬路較少,人們習慣于雇傭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車。那時的小車只有一個車輪,車輪左右的木架上坐人或裝貨,兩側重量需均衡。一個推小車的老手甚至可以平地推五六百斤的重量,遇到上坡或者路途陡峭時,車前通常會有一個用繩子拉動車相助的人,俗稱“拉套子的”。那時的濟南,小車通常出現于各集市、廟會等重大活動,等待著客人的雇傭。
推車之后,濟南進入了“洋車”時代,即人們通常所說的黃包車。黃包車20世紀初由日本傳到中國,進而傳入濟南,屬于“舶來品”。那時候濟南城區(qū)內極少有汽車的身影,洋車便逐漸成為了市政交通的主角。上世紀20年代末,濟南洋車的數量已經發(fā)展至萬輛有余。那時比較闊氣的洋車,乘客腳下都裝有一對大鈴鐺,街上時不時傳來洪亮的鈴鐺聲,人們還編了和洋車有關的歌謠:“黃布篷,白銅燈,走起來,一溜風,車鈴一按響叮當……”《西行漫記》的作者斯諾還曾把20世紀30年代的濟南稱為“洋車夫之城”。解放后,洋車逐漸沒落,1956年12月25日,濟南最后一輛客運黃包車被送進了山東省博物館。
那時的濟南,洋馬車也曾備受歡迎。最初引進的歐式馬車,裝飾精美、形式平穩(wěn),車廂四面鑲有玻璃,兩側皆有車門,夜間行駛還裝有車燈,車廂后有供人放置行李的平臺,省人力又方便出行,不久便成為濟南大眾化的交通工具。
而濟南人開始坐上出租車,則不遲于1919年。據記載,這一年,位于經二緯三路的鳳記汽車行從國外購得一輛小轎車以供出租。同一年,濟南也有了私家性質的公交車,1926年,官辦客運汽車開始運營,可乘坐18人,單程票價2角。從此,濟南開啟了濟南的出租車和公家車時代。
一百余年間,濟南郵遞方式同樣也經歷了由徒步、騎馬到汽車、飛機的巨大變遷。在創(chuàng)立初期的老照片中,我們還能看到郵差騎驢送信的畫面,那時的郵差已經有了統一的制服和裝備,歷史鏡頭再拉回現代,如今,濟南郵政大樓仍矗立在緯二路上,如同—本活的歷史書,見證并講述著濟南郵政的發(fā)展變遷。
航運時代:黃金水道 盛況空前
黃河與小清河,是濟南最重要的兩條河流,也曾在濟南人的交通出行和城市商業(yè)貿易中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時代。
小清河對濟南來說,自古至今都是一條“黃金水道”,它承載著商貿運輸、泄洪、灌溉等多重功能。舊日小清河最繁盛的時期是在清末民初,那時的小清河,自下游往上游運輸鹽、糧食、食用油等和濟南各大紗廠紡織的棉花,往下游則運輸煙酒糖茶和日用百貨等。已故文史大家嚴薇青教授在《西門橋下的帆船》一文中曾詳細記述了當年小清河的盛況:“本世紀(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小清河的船只可以溯流而上,直達西門橋下,當時西門外護城河的水位很高,河身也寬,河中可以并列兩排船,從橋下往北,前后連接不斷,直到現在山東造紙廠東廠的門前。船只停泊之后,把跳板搭在岸上,可以隨時裝卸貨物。從岸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船上的人在船頭做飯及船工們用拖把打掃船艙?!?/p>
黃臺碼頭是小清河航運中最重要的碼頭之一,是小清河航運貿易的中轉市場,凡是由濟南經小清河出入的貨物,大都要在黃臺碼頭裝卸起運。清末時,這里又鋪設了黃臺火車站,于是變得更加繁盛起來,一度,這里還成為濟南唯一的水路與鐵路樞紐。
黃河的濼口碼頭,也曾是濟南一個重要碼頭。清末民初,濼口港是濟南水路、公路、鐵路貨運的綜合性中轉站,沿黃河5省所需原鹽就在此集散,而濟南生產的面粉也主要通過濼口港進行集散。舊書中載:“在濼口鎮(zhèn)外,每天差不多有一二百號帆船停泊著,這些帆船有來自河南的,那些船里運載著黃河流域上游各省的貨物,像桐油、紙、茶、水煙與漆等,都由濼口卸貨,然后又濼口再運赴濟南或由小清河運到利津去?!?/p>
除了航運,橋梁也是黃河上一道景觀。濟南黃河第一座鐵路橋是1912年建成的濟南濼口黃河鐵路大橋,1908年,津浦鐵路破土動工,需要跨越黃河,承建大橋的德國公司最終將地址選在了濼口,如今,這座跨越百年的橋梁仍矗立在黃河之上。
但面對黃河天塹,人們通過黃河的方式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前還主要通過渡船這種古老的方式。那時,汽車、馬車、自行車和人等匆匆登上在船與岸之間架起的“橋梁”,在黃河水地不斷沖擊下渡過黃河。直到1982年,才被濟南黃河大橋徹底改寫。
鐵路時代:自主開埠 濟南崛起
鐵路,這個代表著社會發(fā)展和時代進步的工業(yè)產物,用它巨大的引擎驅動著濟南發(fā)展為一個集政治中心、商業(yè)中心與工業(yè)中心于一體的大都市,可以說從根本上改變了濟南的城市發(fā)展進程,帶來了新的動力和活力,帶動了濟南城市經濟的發(fā)展和市場的繁榮。
1904年6月,膠濟鐵路全線開通運營,這個由鋼鐵鑄成的龐然大物引起了許多人的“圍觀”。“南方舟楫,北方馬車”是中國傳統的交通工具,但隨著鐵路的開通,火車作為一種新式交通工具,以其快捷安全的優(yōu)點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它更仿佛在用獨特的語言訴說著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濟南自主開埠。人們想不到,它的出現使得濟南一躍成為山東第一大商貿中心。
1912年,津浦鐵路全線通車,濟南成為一個重要的中間站,一扇大門在濟南面前打開,濟南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也因此看到了濟南。兩條鐵路暢達北京、天津、開封等地,極大促進了濟南商業(yè)的繁榮發(fā)展,也吸引著大量商人紛紛進駐濟南。至1913年,濟南商會入會商號總數達1800余家,德國、美國、日本等外國洋行紛紛進駐濟南,至1919年,洋行數量已達25家。
依靠鐵路運輸大宗貨物的優(yōu)勢,濟南煤炭、糧食、棉花等行業(yè)貿易得以快速發(fā)展,至1927年,已擁有較大煤炭商號50余家,火車站附近的緯二路、緯四路路口處設有多家錢莊。商貿的繁榮同時帶動了服務業(yè)的興起。據記載,至1922年,濟南商埠區(qū)已經擁有30余家較大的旅館和飯店。
鐵路的開通運營也同時促進了濟南近代工業(yè)的發(fā)展,膠濟、津浦鐵路通車前,濟南主要以小型手工業(yè)為主,近代工業(yè)僅有山東機器局一家。隨著鐵路的開通,濟南面粉、造紙、紡紗等近代工業(yè)相繼崛起,成記、寶豐等面粉廠生產的面粉通過鐵路銷往各地并出口日本。1905年至1910年的5年間,濟南就涌現出濟南電燈公司、濟南電話局等20余家近代企業(yè)。
一部鐵路發(fā)展史就是一部城市發(fā)展史,濟南的城市建設也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商埠區(qū)成為濟南繁華的商業(yè)中心和政治經濟中心,開埠后的街區(qū)劃分以膠濟鐵路走向為準,取名的經一路、經二路、緯一路、緯二路,一直沿用至今。經路緯路的網里,一切都是那樣暢通且包容的,百年來,濟南就在這包容和開放中不斷前行,續(xù)寫著它的百年傳奇。
交通工具與時俱進。如今,高速公路、動車高鐵、私家車、出租車,甚至地鐵都已經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這恐怕是當初拉車的車夫們做夢也難以想象的。孫中山曾言:“道路者,文明之母也,財富之脈也?!卑倌晔姓煌ǖ淖冞w,帶來的不僅是出行的便利,更是商業(yè)發(fā)達和社會文明的雙重驅動,它將濟南人的生活距離變得很短,卻將濟南城的發(fā)展速度拉得很快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