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家都在講“存在感”,一旦存在感缺失,就覺得自己白活在這個世界上了。很多人為了尋找存在感,拼命融入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圈子,用不同手段吸引別人的注意,生怕自己成為被遺忘的角色。偶爾受了冷落,就情緒低落、萎靡不振。
朋友大張對我說:“我如今在單位特別沒有存在感,人到中年,越來越被邊緣化,甚至成了可有可無的人。如今是年輕人的天下,有時想擠進他們的圈子,卻總是淪為角落里的沉默者,連句話都搭不上……”
生活中,像大張這樣的人還有不少。沒有存在感卻拼命尋找存在感,想讓人重視卻總是被忽略,經常扮演被遺忘的角色,覺得生活無趣。我想,存在感并不一定要建立在別人的認同之上,而應建立在自我肯定的基礎上。每個人的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無人可取代,即使全世界都忽略你,你依舊可以活得有聲有色。而且,人在融入生活之余,更重要的是跳出世俗的藩籬,做一個冷靜的旁觀者。旁觀生活百態(tài),旁觀別人的世界,還要旁觀自己的生命狀態(tài)。
我有過一種感覺,當我不能融入眼前的熱鬧喧囂之時,我就坐在角落里當個安靜的旁觀者。那時候,真的有種世人皆濁我獨清的優(yōu)越感,別人都在狂歡中忘乎所以,只有自己是清醒的。我的一個文友說,人多的場合,他往往是沉默的。他會刻意保持沉默,讓別人忽略他的存在,以便可以更安心地旁觀生活、旁觀世界。他在沉默中觀察、思考,寫出了很多富有哲理的文字。在別人眼里,他或許沒有存在感,他卻覺得自己比誰都有存在感。他站在了浮華之上,自由而超脫。
俗世生活中,我們太患得患失,太在乎別人的眼光,所以不甘心被忽略。其實,很多時候應該被這個世界忽略一下,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尤其是人到了一定年紀以后,更應該學會做生命的旁觀者。讓自己像一只鳥兒一樣,飛出叢林,在云端觀察你所生活的世界,思考你應該有的思想和生命狀態(tài)。安于沉默,保持清醒,活得安靜而不寂寞。
任何人都應該學會做生命的旁觀者,既能在紅塵中活得風生水起,又能冷靜打量自己,從而不至于迷失在喧囂中,忘記生命之本。我想這應該是一種人生智慧,經常讓自己跳出來,以旁觀的智者姿態(tài),審視世界、審視自己。
做生命的旁觀者,活出一種豁達超然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