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華
進法院工作的這些年,我經常在思考一個問題:“要做什么樣的法官才是好法官,或者說法官應當怎么做才算好法官”。大學畢業(yè)考入法院的時候,身邊很多人都告訴我,法官難當。當時我不以為然,總以為法律是至高無上的,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戒律。如果當時有人要問我,如何當一名好法官?我會不假思索的說:“飽學法律知識,用嫻熟的法律知識和庭審技巧,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和法律法規(guī)公平公正辦案,絕不徇私枉法,絕不受任何環(huán)境和其他因素的影響或干擾?!蔽矣X得這樣的回答應該是完美的。出于當時沒有社會實踐經驗的單純回答,這樣的回答無可厚非。而且我想這樣的回答不會有任何錯誤,即便以后,或者更長的時間,也是能經得起歷史考驗的。但經過歲月的磨洗,加上自己十年來工作經驗的不斷積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正在一步步蠶食鯨吞著我原來的答案。十年的法院工作,雖然不是太長,但也讓我對如何做一名基層好法官,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尤其在西部落后山區(qū)法庭工作的這些年,讓我深刻的體會到,如果真要做好一名基層法官,除了飽學法律知識,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和法律規(guī)定外辦事,應該還有其他。如果今天讓我再一次面臨這個問題,我不會再輕易用表面上的東西來做回答。但有一點是肯定要提及的,就是一名基層好的法官,尤其是西部落后地區(qū)的基層好法官,必須要具有鄉(xiāng)土智慧。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句話包含了一個哲理性的東西,就是歷史是由人民群眾的智慧創(chuàng)造的,尤其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在基層工作這些年,在辦案的過程中,長期與老百姓打交道,他們中蘊含了無數的生活生存、道德習俗等智慧。這些智慧,正是我所要講的鄉(xiāng)土智慧。這些智慧,不僅能和法律一樣解決矛盾糾紛,而且有時還可以取得比法律調整更好的社會效果。如果要成為一名基層好法官,這些能和諧解決問題的鄉(xiāng)土智慧正是一名法官應該要學習和具備的素質。在法庭辦案,第一、接觸和打交道的是文化素質和法律素質不高的老百姓。第二、鄉(xiāng)間民事糾紛范圍相對要狹窄,經常遇到的也就是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糾紛、一般的侵權案件糾紛,比如民間借貸、修房蓋屋之類的合同類糾紛,很少會遇到艱難復雜或者是新奇古怪的案件。案情雖然不是很復雜,但潛藏的矛盾確不容忽視。第三、鄉(xiāng)土老百姓喜歡道理和講理的時候比喜歡講法律的時候多。假如你是一名基層法官,你就注定要受以上這些因素的影響,而且這些鄉(xiāng)土因素也注定會改變你的一些知識結構層次和辦案風格。
進彝良縣人民法院后,我一直喜歡看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的??秾徟信c雜志》,喜歡瀏覽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的官網。而專刊和網站上的新聞信息、學術論文等都是最能展現我們云南法官精神風貌、法律水平、辦案風格等標志性作品。時常感覺到這些作品中無不散發(fā)著“鄉(xiāng)土”二字氣息。記得云南省高院宣傳過的馬背上的法庭、金沙江上溜索法官、怒江傈僳族法官等形象。其實這些先進人物和事跡,就是基層法官在汲取鄉(xiāng)土智慧的典型。正是這些基層法官汲取了鄉(xiāng)土智慧,并運用了這些智慧為民定紛止爭,從而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口碑,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尊敬與愛戴。可以說,他們就是好法官,他們就是我們學習的法官榜樣。這些法官們的辦案過程和辦案風格,都是基層法官的一面鏡子,也是學習鄉(xiāng)土智慧的一面鏡子。通過這面鏡子,可以讓我們這些正在基層成長的法官正衣冠、知榮辱、思得失。
“在鄉(xiāng)隨俗”,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對這句話深有體會。在基層法庭工作過的法官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或感受:“很少有周末休息的習慣,很少有中午睡午覺的習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與機關單位迥異的工作作息規(guī)律?2005年我到彝良縣人民法院牛街法庭工作的時候,總覺得工作與平時養(yǎng)成的習慣有些格格不入。早上我早早的進法庭辦公室上班等著當事人來,但這個時間很少有人來。當中午十二點左右正準備下班時,往往會有很多當事人前來法庭。還有就是,有時候即便是周末,但來辦事情的人較多。我為這樣的現象郁悶過,不解過,總覺得不可思議。
后來,老陳法官的一番指點讓我茅塞頓開:“法庭不比縣院機關,法庭轄區(qū)的老百姓不懂早八晚五這些規(guī)定,只要是有事情,他就會不分時間的到法庭來辦事。有些老百姓居住的地方離法庭較遠,早上從家里出發(fā),到法庭辦事的時候正是中午時間;還有就是法庭轄區(qū)的老百姓一般很少用星期幾來計算時間,他們是按農歷或者集鎮(zhèn)趕街天來計算日子的,恰巧很多周末有時候就在趕街天,有些老百姓為了節(jié)省時間和麻煩,一邊來趕街,一邊來法庭辦事的也多?!?/p>
經老陳法官一解釋,我就明白了。為什么每天早上的時間當事人來的少,中午的時間來得多。為什么每次集鎮(zhèn)趕街天來法庭辦事的人多,其他時間來辦事的少。了解到這些生活習俗后,我與之改變了自己的工作作息方式。每天早上可以多睡一會,中午的時間盡量守在辦公室。另外記準記牢法庭鄉(xiāng)鎮(zhèn)的趕街天日歷,只要是趕街天,盡量做好整天工作準備。經過這樣調整,工作果然得心順手了很多。這也是我在基層法庭學會的第一課。
有了這個經驗的啟示后,我對所在法庭幾年的案件升降趨勢也認真做了一些分析。發(fā)現每年農忙的時候案件較少;農閑的時候案件較多;過年前后案件較多,平時相對要少。通過分析,我認為導致案件這樣起伏的原因是:“農忙的時候,老百姓忙于田間地頭。農閑時,老百姓有充裕的時間來處理糾紛。至于過年前后案件較多的現象,原因在于法庭的轄區(qū)屬于勞動力輸出的地方,外出務工的人員較多,平時沒在家,等過年過節(jié)回家,剛好有時間到法庭辦理事情?!碑斘野堰@些分析說給老陳法官后,老陳法官笑了,說我學會總結一些經驗了。其實這些經驗,法庭的法官都有同感,但是他們沒有直接告訴我,他們給我說的是:“不是不告訴你,而是通過你自己主動總結,印象要深刻得多?!?/p>
其實在哪兒工作都一樣,都要自己善于總結。有了這些經驗總結后,我們針對性的提供司法服務工作,我的時間反而較為寬松了很多。農忙的時候多下鄉(xiāng)跑跑,盡量去老百姓身邊,去田間地頭為他們解決糾紛。趕街天,多多工作一些,其他時間可以隨意調節(jié)。事情雖小,但總結重要,法庭的作息時間雖然不是大事情,但總結后運用在工作生活中,還真覺得這也是一門學問。
法律是神圣的東西,但神圣并不代表著可以脫離人民或者說高高在上。在基層派出法庭工作,如果一味的坐堂問案,坐堂審案,不深入到糾紛之地去做工作,即便可以依照法律程序和法律規(guī)定將案件審結,但如果談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那肯定是一種不理想的做法。
很多的時候,比如在處理鄰里糾紛的案件中,比如房屋排水、歷史通道、鄰里打架的案件時,就應該多到糾紛地做調解工作。一定要從團結和睦的角度出發(fā)來處理。對這些糾紛,法官不宜坐堂問案,不宜硬套法律條款,最好的就是親自到糾紛地,召集雙方,盡可能的邀請村委會干部或者親戚參與調解,通過大家集思廣益的良言勸導,這樣的案件就十有八九可以調解好,這種工作方式,其實就是一種吸取鄉(xiāng)土智慧來解決問題的體現。我所在彝良縣人民法院奎香巡回法庭,轄區(qū)的三個鄉(xiāng)均為民族鄉(xiāng),因為落后和群眾素質等差異。時有打架引發(fā)的健康權糾紛起訴到法庭。面對這些糾紛的時候,我們的通常做法就是直接到糾紛地去了解情況,邀請當地的村干部參與調解,如果那個片區(qū)有人民陪審員的話,吸收人民陪審員參與調解工作。可能效果會更明顯。
2014年農歷7月,我所在法庭轄區(qū)的一個苗寨里,兩位苗胞因為口角之爭發(fā)生的糾紛,繼而引發(fā)打架。事情經過派出所和鄉(xiāng)村干部勸導后,受傷的一方起訴到法庭。當時受傷的原告向我陳訴:“打不打官司都不重要,就是咽不下一口氣?!笨吹竭@樣情況,如果不從根本上把矛盾消除掉??隙ㄟ€會發(fā)生其他的事情,或者是兩家以后的恩怨會更多。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特別邀請了當地鄉(xiāng)政府的苗族陪審員一起到苗寨里進行調解。當看到法庭的人來了,看到他們苗族同胞的人民陪審員來了,加上兩家或多或少的鄰里親戚關系,經過一番調解。兩家人最終握手言和。調解后,兩家人爭著請我們吃飯。我們一再婉言謝絕。但被告張春華說的話讓我們盛情難卻:“我們知道你們有規(guī)定,不準在老百姓家吃飯,但如果你們不吃我們的飯,不喝我們的感謝酒,就是不把我們當朋友?!笨粗麄兒秃萌绯?,我們倒也推卻不過那份少數民族與生俱來的熱情。當我們要走的時候,兩家人一起一直把我們送到公務車上,還不時的對我們說:“對不起,我們的事情讓你們這么費心,我們一定不會在發(fā)生糾紛了?!?/p>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十年來的工作證實,這不僅是一種學習的態(tài)度,也是一種學習方法,作為基層法庭的法官,更應該牢記這句話,從生活中學習,從群眾中學習,從民情風俗中學習,從書本中學習,厚積而薄發(fā),讓自己在鄉(xiāng)土智慧中成長為一名人民愛戴的好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