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育
在再分配的基礎上,還必須加上社會保險,才能形成有效再分配。
因為只有社會保險才能夠覆蓋所有原因而丟失工作的風險,從而
為失業(yè)者擔保有一份替代性收入,社會保險的功效是顯而易見的
不平等與再分配的問題,可以無限演繹到經濟、政治、社會的各個方面,歷來成為各個國家政治沖突的核心。何謂不平等?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在皮凱蒂筆下卻頗顯復雜,比如人們最熱議的是收入的不平等。然而,你是定義個人還是家庭?與自己的昨天比還是與別人比,是群體還是國家?是同類型國家還是全球比?
作者從收入的不同類型入手,且主要采用了美法兩國的收入樣本,首先證明了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作為個人收入主要來源的工資不平等現(xiàn)象。皮凱蒂將個人工資分為10個組,得出了美國的P90/P10的5.5倍差距。工資直接影響家庭,由于人口因素,家庭收入的不平等比個人更為嚴重。如2000年,法國最貧困的10%家庭月收入低于790歐元,而最富有的達到7270歐元。如果進行國際比較,歐洲國家的差距明顯低于北美,如果再進行時空比較,法國1870-1994年的120多年間,工人與高級管理者的收入差距從4.4縮小到3左右。當然,這與國家發(fā)展的階段是緊密相關的,比如從1970年到1990年,幾乎所有工業(yè)化國家的工資不平等程度都在上升。
這是什么原因呢?任何人都可以從經濟和非經濟角度講出很多因素,作者抓住了形成收入的兩大關鍵因素:勞動與資本。如果說同樣的勞動力在同等條件下所獲得的收入有差距,那么這構成了一種靜態(tài)的差距特性。顯然,靜態(tài)差距是勞資不平等造成的。但如果人們所擁有的資本數(shù)量差距太大,按資本分配的差距就會隨著資本有機構成水平變化而變動,這可以稱為是動態(tài)的,因為任何國家的資本有機構成在沒有外部因素的影響下都是逐漸提升的。值得關注的是,作者注意到了資本市場不完全性對勞資不平等的影響。
現(xiàn)實中給人最直接的沖擊就是勞動收入的不平等,這其實只是一個現(xiàn)象。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了簡單與復雜勞動的概念,作者在書中也指出了關于工資不平等和人力資本不平等的現(xiàn)象。很明顯,一個經過了長期專業(yè)培訓學習的管理或工程人員,較之于一個普通工人在勞動付出的復雜系數(shù)上是不一樣的,如果在同一量級的人員中存在著不平等的收入再加上由于勞動復雜性(即人力資本差異)而帶來的收入不平等,就會形成雙重疊加的不平等現(xiàn)象。人們在實踐中有很多平衡這些現(xiàn)象的工具,如工會、資本股份占比,效率工資和公正工資等。
作者從純分配調節(jié)理論的角度開出了兩劑主要的藥方:再分配與稅收,再分配與社會保險和需求掛鉤。
稅收從來就是作為調節(jié)經濟行為的重要手段。但在皮凱蒂看來,稅收再分配只能稱為純粹再分配的工具,因為稅收再分配可以通過征稅和轉移的方式,來糾正由于初始分配不平等以及市場作用所引起的收入不平等現(xiàn)象,這其實是個復雜的整體。從征稅看,包括所得稅、增值稅以及社會保險繳費等;從轉移看,包括家庭補貼、失業(yè)補貼,最低社會救濟金和退休金等,還包括直接由各級財政負擔的醫(yī)療、教育等費用。正是這些稅費的形成,使初次分配的比例發(fā)生了變化。在再分配的基礎上,還必須加上社會保險,才能形成有效再分配。因為只有社會保險才能夠覆蓋所有原因而丟失工作的風險,從而為失業(yè)者擔保有一份替代性收入,社會保險的功效是顯而易見的。
其實,幾乎所有工業(yè)化國家解決不平等的措施都證明了,他們盡管在“凱恩斯式”再分配基礎上企圖解決不公平的問題,其結果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誠如作者最終所言:“如果說這未能終結不現(xiàn)實的不平等,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降低生活條件中實實在在存在的不平等程度?!?/p>
我國當前也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階段,財富的創(chuàng)造與積累在高速發(fā)展,我們也面臨也必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分配與再分配的難題,以“他山之石”的經驗和教訓,或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不平等經濟學》
作者:[法]托馬斯·皮凱蒂
譯者:趙永升
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定價:4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