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治教育其本質是法律信仰教育。當前高校法治教育在教育方法、理念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無法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需求,高校辦學者應在明確法治教育重要地位的同時,轉變教育理念,全面整合政府、高校和社會三方優(yōu)質的法治教育資源,以大學生法治精神塑造為目標,構建高校法治教育的新模式。
關鍵詞:大學生; 法治教育; 問題; 對策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中國政治發(fā)展的基本目標,而要實現(xiàn)依法治國,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加強公民的法治教育。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法律素質的好壞,決定著我國法治建設的成敗。進入新世紀以后,大學生法治教育在取得發(fā)展的同時也面臨嚴峻挑戰(zhàn)。因此,加強和改進我國大學生法治教育,切實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迫在眉睫。
一、當前大學生法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國大學生雖然整體法律知識水平較過去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遇到具體問題時仍面臨法律意識淡薄、法律知識不足等現(xiàn)象,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運用法律的能力十分有限。 這些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主要因為非法學專業(yè)學生的課堂法治教育存在諸多問題 。
(一)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滯后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如在小學開設“法治常識”課程,在中學開設“法治知識”課程,在大學面向非法學專業(yè)學生開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通識課程,向法學專業(yè)開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必修課程。但目前,針對非法學專業(yè)的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在課程設置和教材編寫上都存在跟不上時代要求的問題。在課程設置上,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被整合為同一門課程,并使用同一本教材,沒有突出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獨立性。從教材來看,法律部分內容占全書內容不到30%,但是卻廣泛涉及到我國現(xiàn)行的諸多部法律,內容過于龐雜和空洞,稍顯枯燥。再加上課程本身學時有限,短的時間內,要求教師對基本的法律知識做一個簡單的講解都比較困難,更不用說讓學生掌握知識并形成良好的法治觀念了。
(二)教師專業(yè)素質參差不齊
由于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缺乏專業(yè)法律知識的學習,他們在承擔法律部分的教學時就顯得捉襟見肘。為避免教學中的尷尬,他們在教學中甚至會刻意將道德與法律分開講授,并且在課時分配上不自覺的重德輕法,無形中弱化了法治教育效果。
(三)教授方法、模式滯后
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沿襲了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模式,以顯性的課堂教學為主,仍然停留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上,校內外隱性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不足。因此,在現(xiàn)有的教育模式之下,不但未能充分發(fā)揮高校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反而大大削弱了法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四)教育理念滯后,跟不上時代發(fā)展需求
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育與國家法律制度和社會生活秩序相一致的現(xiàn)代高素質公民,重在培養(yǎng)大學生參與社會的法律知識、法律技能及法治觀念。目的的特殊性決定了法治教育所秉持的理念應是能力與觀念的培養(yǎng)并重,知識與行為的轉化統(tǒng)一,在價值觀念和行為選擇上須以養(yǎng)成和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為取向。高校法治教育教育者更多的是希望通過課堂灌輸式教學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法律規(guī)則,并在生活中貫徹落實。在這一理念指導下,造成受教育者的權利意識淡薄。因此,高校法治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的權利意識和法律信仰這一方面的缺失,已經(jīng)成為嚴重制約高校法治教育效果的短板。
二、提高大學生法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建成,當前我國高校法治教育模式內容應予以重新建構。以校園法治文化和社會法治熱點事件等隱性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為契機,構建高校法治教育的新模式。
(一)調整教育內容、模式,轉變教育理念
在當前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法律調整的領域呈侵潤狀,日趨擴散,而道德權威在一些領域內卻日趨式微,日益遜色”。傳統(tǒng)的法治教育課程體系和教育模式已無法適應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改革勢在必行。法律信仰的樹立是大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內容,當大學生的內心建立起對法的關切、對法律的正義與理性價值產(chǎn)生了認同,法的制度將內化為他們意識上的自覺,外化為自發(fā)的理性行為當中只有將大學生塑造成具有自主意識的理性主體,才能符合現(xiàn)代性的應然要求,才能為我國的法治建設培育出守法公民。
(二)加強實踐教學,豐富教學效果
要改變法治教育活動中學生的消極被動地位,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實踐。法律知識只有轉化為學生的法治意識并最終轉化為學生的是適法行為,才能真正實現(xiàn)法律教育的意識和價值。教師可采用請自身法官大學校給學生進行法治講座、舉辦模擬法庭、開展法律咨詢、帶學生旁聽法庭審判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逐步養(yǎng)成用理性法理學思維分析各種社會關系,以規(guī)范自身行為、維護合法權益。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育人能力
高素質的教師群體是高校辦學之本,而成功的高校法治教育同樣需要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為支撐。一方面,高校,尤其是自身沒有法學專業(yè)的高校,應當通過各種途徑提高法治課教師的素質,并積極為法治課教師進修和培訓提供便利條件。另一方面,在綜合考慮法治教育師資力量配置的前提下,以“術業(yè)專攻”為基礎,應該讓法治課教師和德育課教師分開授課。司法界人士既具有淵博的法學知識,又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高校如果能夠聘請這類司法界精英兼任法治教育教師,定期請他們結合自己的工作給大學生講授法律知識,對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治素質而言將大有裨益,而且還會給專職的法治教育教師以新的啟迪。
(四)注重環(huán)境熏陶法的應用,重視營造良好校園的法治環(huán)境。
高校應通過加強依法治校的法治化管理,積極營造校園法治文化氛圍,實現(xiàn)校園文化育人的功能。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重要的定型階段,只有對自身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形成正確的認知,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社會意識和信仰。
【參考文獻】
[1]黃進.法治大計 教育為先[N].人民日報,2014-11-13:8
[2]吳峰.新時期高校法治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浙江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09)
[3]陳毓.試論大掌生法治教育的實現(xiàn)途徑[J],法制與社會,2009(03)
[4]黃薇.提升法治教育--關于改革高等院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 一) [J],成都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綜合版,2000(04)
[5]熊偉.邁向現(xiàn)代性的大學生法治教育[J].江蘇高教,2009(05)
作者簡介:張福娟,武漢工程大學研究生研三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