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陳曦
佛羅里達中部的可可海灘是沖浪愛好者的天堂,也是沖浪世界冠軍凱利·斯雷特的家鄉(xiāng)。世界冠軍的故事激勵著一批批年輕人從美國各地來到這里,成為追逐海浪、挑戰(zhàn)極限的狂人。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目光也停留在了這片海岸。
越靠近赤道,把同等質量的物體推送到太空所需的燃料越少。換句話說,使用同一型號的火箭,可以把更重更復雜的飛行器送入太空,而佛羅里達是美國大陸離赤道最近的地方。NASA的盤算僅僅出于物理和數學計算,卻無意中暗合了可可海灘的精神內核——以無畏之心和高超技巧向極限挑戰(zhàn)。美國人決定在這里實現登月。為紀念遇刺身亡的總統,這座航天中心被冠以肯尼迪之名。當然,也因為肯尼迪在任時是美蘇太空競賽堅定的支持者。阿波羅計劃是美蘇爭霸太空的產物,有著極其濃厚的政治意味。肯尼迪航天中心門前的黑色花崗巖石碑上刻著肯尼迪的頭像和名言,大意是,當我們遠望太空,希望那些星球上插滿自由與和平的旗幟,而不是被充滿敵意地占領。但除此之外,已經看不到太多冷戰(zhàn)時期的痕跡。對當下更有意義的是,航天事業(yè)能夠極大地鼓舞人心,幾乎承載了人類所有的智慧、夢想和勇氣。
參觀者被聚集在一面巨型的3D熒幕前。燈光漸暗,熒幕上的影片從可可海岸旁的草叢中開始,隨著鏡頭移動,人們的視線穿過草叢,肯尼迪航天中心發(fā)射架的全貌在眼前豁然呈現。鏡頭越拉越近,火箭啟動、點火、升空,轟鳴聲震動大地。隨著好萊塢式的輝煌配樂進入尾聲,屏幕緩緩拉開,原來背后藏著一架貨真價實的航天飛機:亞特蘭蒂斯號被傾斜成45度安置,頂部的艙門打開,伸出機械手臂,就像它在太空中的形態(tài)一樣。
與大氣磅礴的展館相比,“和宇航員一起午餐”的小項目更讓人佩服美國人“宣傳”的技巧。只要花上29.99美元,就能享用一頓美味的自助午餐,并在用餐結束后,與一名曾抵達過太空的宇航員面對面交流。當天出席午餐的是宇航員吉姆·賴利。已經榮退的吉姆今年62歲,經歷過3次航天飛機任務,在太空待了517個小時,并有16.5小時太空行走經驗。吉姆首先回答孩子們的問題。問題很簡單,但吉姆的回答幽默且言之有物。他告訴孩子們,因為大腦在太空中失去了感知方向的能力,宇航員回到地球上有3天控制不了身體,他進門的時候會撞在門框上,彎腰系鞋帶會摔倒,一直被兒女嘲笑。他說在太空每天醒來之前要先閉眼緩緩神,否則一睜眼絕對會被掛在天花板上的同事嚇一跳,不過失重的好處是不會壓疼身體,所以很多人睡下去什么姿勢,醒來還是什么姿勢,很舒服。
還有望子成龍的家長問吉姆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名宇航員,吉姆告訴這位父親,關鍵是讓孩子堅持夢想,告訴他沒有什么是不可實現的。吉姆本人申請成為宇航員的前7次都失敗了,如果第8次仍不成功的話,他會因超齡而永遠失去成為宇航員的機會。他堅持,他成功了。這種美國式的勵志聽過上百次,但第101次聽到仍難免動容,因為是那個實現自己夢想的人親口對你說出來。吃過這頓午餐后,誰不想嘗試做一場“太空夢”呢?▲(圖為游客與宇航員共進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