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玲
近年來,重慶市萬州區(qū)農廣校在市農委及區(qū)委、區(qū)政府的領導下,在各級各部門的配合支持下,緊緊圍繞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積極探索創(chuàng)建了農民田間學校培訓模式,為新形勢下探尋農民教育培訓模式、“辦農民滿意的教育培訓”積累了經驗。
一、農民田間學校的開展情況
目前萬州區(qū)已建農民田間學校40個,其中“大戶帶動型”11個, “公司推動型”6個, “專業(yè)合作社領辦型”23個。萬州區(qū)農廣校注冊農民學員1000余人,每年開展田間學校培訓活動360次,入戶指導1000余戶,電話咨詢指導500余人次,發(fā)放科技書籍、資料1000套,及時地把農業(yè)新成果、新技術、新信息傳遞給了農民,切實為新農村建設培養(yǎng)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和有理想、敢創(chuàng)業(yè)的新型職業(yè)農民。
二、開辦田間學校的主要做法
(一)抓調研,定方向
1. 確立建校理念。經過調查研究,提出了“以產業(yè)為依托,以村級服務中心為陣地,以龍頭企業(yè)為載體,以遠程教育為手段,以市場為導向,把學校辦在產業(yè)上,辦在市場農業(yè)主體上”的辦校理念。
2. 創(chuàng)新建校模式。按照“因地制宜、一校一策”的原則,根據不同產業(yè)、不同的生產經營模式,分別創(chuàng)辦“大戶帶動型”、“公司推動型”和“專業(yè)合作社領辦型”等各具特色的學校。
3. 明確建校目的。創(chuàng)辦農民田間學校,要實現“兩有一提高”的目的。即讓農民學有場所,農技人員服務有舞臺;培養(yǎng)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從事專業(yè)化生產和產業(yè)化經營的新型職業(yè)農民,使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在整體上有明顯的提高。
4. 整合各方資源。主要是做好“四個結合”。即將農民田間學校的建設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相結合;與主導產業(yè)發(fā)展相結合;與農業(yè)項目實施相結合;與“新型職業(yè)農民培育”等培訓項目相結合。
5. 聚合多方力量。在農委和所在鄉(xiāng)鎮(zhèn)的領導和統籌下,建立了以村為承辦單位,以區(qū)農廣校為主體,委屬農技站、果樹站、多經站、畜牧獸醫(yī)站、鄉(xiāng)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等為支撐的教學服務機構,形成了通力合作,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抓建設,保質量
1. 抓學員隊伍建設。按照“積極引導,農民自愿”的原則,將接受教育培訓有著很大需求和迫切愿望的農民作為學員選擇對象。選擇標準是:首先要具備“同質性”,即要有相同的培訓需求;其次要有一定的讀寫能力;第三,要熱心公益事業(yè),在群眾中能夠起到示范帶動作用,接受能力強,如基層組織負責人、科技示范戶、種養(yǎng)能手、經營能人等。
2. 抓輔導員隊伍建設。首先,積極選派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且對農業(yè)、農村、農民有感情的同志參加中央農廣校、重慶市農廣校舉辦的農民田間學校師資培訓學習。目前,全區(qū)參加國家級培訓的有6名,參加市級培訓的有50名。其次,依托區(qū)農廣校開展的基層農技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農技員培訓和基層農業(yè)人才知識更新培訓,累計培訓區(qū)級農民田間學校輔導員60名。同時,萬州區(qū)在開展農民田間學校工作中,一方面,特聘了相關行業(yè)的權威專家以及農民“土專家”,建立技術專家團隊,定期為田間學校學員指導。另一方面,調動種養(yǎng)大戶、村委會負責人的積極性,將他們吸收培養(yǎng)成村級輔導員,通過他們的宣傳與指導帶動周邊農民學用結合,形成區(qū)級輔導員+專家技術團+村級輔導員的聯動機制。
3. 抓陣地建設。為辦好建好農民田間學校,萬州區(qū)已相繼為各個農民田間學校配送了電視機、電腦、圖書、光盤及遠程教學的設施設備,配套建設了圖書及數字閱覽室,做到了“四統一”、“五個有”?!八慕y一”即統一掛牌(每個農民田間學校均統一制作并掛上了“**鄉(xiāng)鎮(zhèn)**村**產業(yè)農民田間學?!薄ⅰ稗r民田間學校示范基地”標識牌)、統一制度上墻(將學員守則、學員名冊、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制度上墻)、統一著裝(每個注冊學員免費發(fā)放一套印為“農民田間學?!弊謽雍汀癋FS”圖標的服飾)、統一教學用具(即每位學員發(fā)放一支筆、一本筆記本,每組發(fā)放一套直尺、三角板、剪刀、24色彩色筆、三色記號筆、放大鏡等學習用具)。 “五個有”即有完善的組織網絡、有固定的活動場所、有開展活動的必要設施、有健全的制度和臺賬檔案、有豐富多彩的活動。
(三)抓培訓,重實效
萬州區(qū)在農民田間學校的教學活動中,著力創(chuàng)新培訓模式,強調“四個突出”。
1. 突出培訓對象的主導性和主動性。傳統培訓中教師是主體,農民處于從屬和被動地位,農民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在農民田間學校里,農民是主體,具有主導性,通過參與討論和溝通,讓學員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學員在課堂上都盡顯所長,由于他們在學校里找到了自身的價值,找到了學習中的樂趣,其參與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也越來越高。
2. 突出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多樣性。過去培訓課程多由承培單位制定,針對性往往不強,農民不愿意聽。而在農民田間學校課程設置前是通過多次需求調研,了解農民需求和產業(yè)發(fā)展需要,并通過認真分析整理制定出的培訓計劃,具有極強的針對性。過去培訓主要是進行技術培訓,內容比較單一。而在農民田間學校,不但培訓技術,還注重對農民的語言表達、組織協調和市場經營等能力的培養(yǎng)。上課時,輔導員想方設法讓農民多動口、動手和動腦,除了討論生產上的問題,還討論市場、生活等其他方面感興趣的話題。
3. 突出教學方式的互動性和參與性。傳統培訓一般由教師“一言堂”,而田間學校摒棄了“老師”的概念,教師是作為“輔導員”與農民保持互動互助關系。在實施培訓過程中是以農民為中心,以田間為課堂,采用啟發(fā)、參與、互動等方式,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到教學中去。對學員提出的問題,輔導員并不直接告訴答案,而是讓他們自己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決策能力和科學思維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學員還把各自的經驗貢獻出來,實現了經驗共享。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近30位學員的實踐經驗,當然不次于一位技術員。
4. 突出學用結合的實踐性和實效性。過去培訓往往在農閑時進行培訓,當時學會了,生產應用時也都忘光了,而且培訓時間短,農民得不到系統培訓。如今每個農民田間學校則是在重要農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通過開展農民學習日活動,把培訓時間貫穿于整個生產季節(jié),農民學員參與田間觀察和實際操作,能夠很快掌握各種技能。過去培訓結束了,就算完成任務了?,F在培訓前、培訓中、培訓后都要對學員進行測試,了解其掌握程度,修正教學進度,改進培訓內容和方法。整個學習培訓都注重了實在和實效。
(四)抓管理,促規(guī)范
嚴格規(guī)范農民田間學校管理是提高培訓質量的關鍵。建章立制是抓管理的最好體現。因此,農民田間學校建設重抓了“四項制度建設”。
1. 建立培訓臺賬制度。 培訓臺賬的建立是對培訓工作進行有序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臺賬內容主要由培訓人員名冊、培訓活動日記錄、培訓學習卡片、討論結果、成果展示等組成,詳細記載每次活動時間、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參培人員、培訓輔導教師及學員學習結果等。
2. 建立班主任制度。每個農民田間學校除了有專門的輔導員外,還設立了一個班主任,由村支書或村主任擔任,負責學員的組織、考勤及協調服務等工作。
3. 優(yōu)秀學員考評制度。根據學員出勤情況、聽課記錄、課堂提問、討論等對學員進行綜合績效考核。在每年農民田間學校結業(yè)時評選出6~10名優(yōu)秀學員,進行技物配套獎勵。
4. 建立檢查驗收和考核制度。突出建立培訓臺賬的重要性,將培訓建檔工作作為對培訓機構考核驗收的重要指標,量化管理培訓檔案,從而保證更扎實有效地開展農民田間學校培訓工作。
三、開辦農民田間學校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為農技推廣搭建了舞臺
通過舉辦農民田間學校,實現了專家與農民面對面,技術與田間零距離。這樣發(fā)現問題最準確,解決問題最及時,科技服務最緊密,技術推廣最到位。同時,在實施農民田間學校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與農業(yè)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與農民科技需求緊密結合,與農民增收緊密結合,為下一步做好農技推廣工作趟出了新路子,探索出了新模式,為實現科技人員直接入戶、良種良法直接進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開辟了一條綠色通道,打造了農技推廣的有效平臺。
(二)為農民活動提供了場所
由于農民田間學校機制靈活,學習內容豐富有趣,教學方式活躍生動,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農民學員心中,學校不單是他們學習農業(yè)生產技術的課堂,還是他們的文體活動中心,有的稱它為“農民會所”,還有稱它為“農民之家”。
(三)為農業(yè)部門樹立了窗口
近年來,萬州區(qū)各村都相繼建起了公共服務中心,為農民享受更多公共服務提供了許多保障。但所有已建的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基本上都沒有開設農業(yè)服務的窗口,更沒有農技服務的牌子。目前在已建的農民田間學校的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就有了農業(yè)服務的陣地和農技服務的窗口。因為農民田間學校的建立開展,就是農業(yè)部門工作重心下移到村,是與社保、民政、醫(yī)療、公安等部門共同構建村級服務的窗口和陣地,是農技人員進村入戶的“家”和工作平臺,是他們發(fā)揮專長、展示成果的舞臺,是跨越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道坎的橋梁。
(四)為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在田間學校開辦過程中,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輔導員、優(yōu)秀農民學員、科技示范戶,在當地主導產業(yè)發(fā)展中發(fā)揮了積極的輻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