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逝水流年

        2016-04-19 14:23:56王孝林
        昭通文學 2016年1期
        關(guān)鍵詞:母親

        1964年正月十八這天下午4點左右,大人們說看見離太陽下山還有一竹竿高的時候,我出生于天星南甸瓦房村。這是一個普通但不太貧困的農(nóng)村家庭,家里有四間有些破敗的南北向大瓦房,其中兩間好像是解放前防土匪的三層雕房,墻體比一般的厚得多,村里人愛說,那墻土用來熬硝最好。這個家庭好像還有些熱鬧:有我父母在內(nèi)的老人三個,還有我的兩個姐姐;大姐、二姐已出嫁,還有兩個姐姐待字閨中。

        我的到來,最高興的恐怕是我的父親。一個土生土長的農(nóng)村人,眼看滿四十五歲了,膝下還沒有一個男丁,我想他已經(jīng)是有些焦頭爛額甚至多次想挺而走險了。此前,父親在五十年代末犯過一個錯誤,在那個年代被無限放大,為此他付出了在昭通新生機械廠勞動四年的慘痛代價,因此他在隨后的“文革”中只好混跡于“四類分子”之列,好在他在王姓村里輩分最高,村里人就算不懷好意的人也不好下手,他才很少被批斗,隊里還安排他做了一個輕巧拿工分的活路——為生產(chǎn)隊管田水。一天扛一把鋤頭在田里四處走走,拿滿工分,是夠清閑的了。算了,本著“為尊者諱”的古訓,父親的故事,我這里先按下不表。

        我的出生,在家里是一件大事,也給大人們帶來了某種不甚明晰的希望和實實在在的驚喜。那驚喜和希望仿佛又是確定的。這年的秋天,家里還特地為此照了一張“全家福”,照片上的我就七八個月的樣子。這張照片,九十年代還被我搬上了《昭通日報》。母親后來對我說,你出生的頭天晚上,我做夢,夢見一匹大黑馬兒向我跑來,“把我駭醒了!”她后來又對我說,你未出生前,我們飯都吃不飽,還吃過棕米米、蕨渣、紅枝兒(救軍糧)等。她接著說,你出生后,我們家的生活就逐漸好過多了。其實,我知道那是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zāi)害過去了,政策漸漸好了,特別是當時每家每戶都分到了自留地,有了一些自主權(quán),家庭可以養(yǎng)豬,養(yǎng)了豬自己吃半邊,有豬尾巴那一半賣給國家,還有了自己的糧食和蔬菜。

        我對一歲以前的記憶已經(jīng)很少了,只模模糊糊的記得一點,白天被姐姐們在家背著,有時推磨還放在磨單溝推來推去的還勉強舒服;一到下午,我就愛哭鬧,要她們背著朝院門口走,去迎接參加生產(chǎn)隊勞動回來的母親,就是要吃奶——這點至今還記憶猶新。我想,一個人或者說正處于嬰兒期的人,最初的記憶和感知、最親近和熟悉的怕只有他或她的母親吧。當然,最難忘記刻骨銘心永不磨滅的,還有關(guān)于童年生活的記憶!

        父親這個人,我用了三十來年了解他,還是有點琢磨不透。父親出生于“五四運動”那年,估計就是運動前后那幾天,但他和這個運動沒啥大的關(guān)系。他在這個偏僻的瓦房村漸漸長大。這個家庭在村里也算是旺族,有十來戶本家七八十來號人口。父親這代,他上面還有三個哥哥分別成家立業(yè)。那時沒有學校,只有私塾。我爺爺奶奶較開明,重視文化教育,從天星鎮(zhèn)請來一位姓羅的私塾先生在家開課,這位先生和戰(zhàn)將羅占云是本家,估計是有些學問的人,古文功底好,教學認真。佐證之一就是父親晚年愛看“老章書”(繁體字書)。有一回,假期里我?guī)Я朔段臑懴壬摹吨袊ㄊ贰坊乩霞议喿x。父親見了,如獲至寶,天天看得津津有味,可見他的古文功底。這位私塾先生或許看出了父親的聰慧,也許是看上了我家鄉(xiāng)的富庶,竟至于將他鎮(zhèn)上唯一的獨生女兒嫁給了地處偏遠農(nóng)村的我父親!他們先后生了三個女兒,還有了一個兒子,取名王孝啥子,我聽說過,但記不得了。很可愛,但長到幾歲的時候,出天花夭折了。那時候的人不像今天的人那樣開通,“生男生女都一樣!”何況是當年的農(nóng)村。

        父親40多歲了,與他同齡的人,好些都是抱孫子當爺爺?shù)娜肆?,可他膝下竟還沒有一個男丁,可想見他一定是萬分焦急坐臥不安無顏見人矮人一等。其實,當時農(nóng)村普遍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這種觀點,分析下來,主要是認為女兒都是要嫁出去的,是別家的人;男孩是家庭特別是房屋土地的當然繼承人,又是老人們晚年的贍養(yǎng)者;無子容易成為鄰里吵架時謾罵的對象,比如罵“孤寡”之類的,很難聽,很令人抬不起頭;男孩勞力好,能傳宗接代,撐得起家里的門面。在周圍的鄰居中,有一戶姓羅的人家,他媳婦一口氣生了五朵金花就不生了,他氣得半死,從此與酒為伴,酒后就打媳婦,人也潦倒頹唐。其實,他的幾個女兒長大后都外出打工,寄錢給他用,買新衣服給他穿,出錢給他翻修房子,對他挺好的;但他始終走不出自身無男孩的陰影,天天醺酒,早晨一爬起來就要喝,人變得未老先衰鼻膿口水的,村里人都見不得他!就在前些年,當我知道大關(guān)有一戶村民為自己的獨生女兒辦了《獨生子女證》,我意識到這種觀念變了,很高興了一陣!

        可以想象,因為我的出生,父親心頭懸著的一塊石頭終于落了地。在他看來,一個家庭有了希望有了前景,更有了一個嶄新的開端!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是個啥樣?是要有點年紀的人才會有印象。我家緊靠南甸村公所旁邊,村公所伙食團旁邊還有一個供銷社的代銷店,有一個姓郭的代銷員;村邊上還有一個衛(wèi)生所,有兩位村醫(yī)。所以村里經(jīng)常是人來人往,一年四季都很熱鬧。特別是“文革”開始后,今天傳達“最高指示”,明天慶?!皞ゴ髣倮保筇炫e行“文藝匯演”……在我們小孩的眼中,實在熱鬧極了!記得有一次開慶祝大會,主席臺剛剛搭好,紅紅綠綠的,很是壯觀,但用來搭主席團的木制樓梯,大人們還沒來得及取走,那時才幾歲的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便順著梯子爬將上去,只聽得下面“下來下來”一陣大喊,慌亂之中,我竟將主席臺上的橫標扯落下來!幸好當時我還是個孩子,村里也沒追究,要是換成成人,那麻煩可能就大了。那時也有斗爭會,但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經(jīng)常開展的文藝表演,成員都是本村的青年男女,文化也不算高,但他們一上臺,表演得有模有樣有聲有色,比起今天的文藝演出并不遜色,可算“文革”中的一大奇葩!

        那時的村公所不叫村公所,先叫人民公社,后叫大隊,然后自然村叫小隊,南甸村有將近10來個小隊3000來人口。自然,大隊部就成為全村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活動的中心,設(shè)有支書、副支書、民兵連長、婦女主任、文書一干人等。小時候,作為沒見過外面世界的人,我認為他們都是官,對他們是有些敬畏的。有一次,父親左請右請,居然把支書請到家里來吃飯喝酒,我覺得真的很不容易,總覺得人家還看得起你家!不要說大隊的干部,就是隊里的頭頭,比如隊長和會計,你都要尊敬他們?nèi)?,他們掌握著安排勞動、分配口糧和現(xiàn)金(當時叫“分紅”)的權(quán)利。在生產(chǎn)隊相對繁重的體力勞動中,他可以安排你做相對較輕的勞動,比如看田水、放?;蛘咄獬鲎錾鉃樯a(chǎn)隊找福利等;在評工分和物資分配中,他們擁有話語權(quán)和決定權(quán)。像評公分,一定程度上,他說你是幾分就是幾分,還有可能在賬目上弄點虛假。我一個同母異父的哥哥,因為學了幾天算術(shù)便自作聰明,一次無意中看出了他們賬目的作假之處并與他們理論,結(jié)果為他們所不容,處處整他,小小年紀便遠走他鄉(xiāng)。過了很多年回家探親,當初的隊干部(而且是家族中人)請他吃飯,想來個“相逢一笑泯恩仇”,結(jié)果派了好幾個人來請,左說右說,他硬是堅決不去赴宴,弄得大家都很尷尬,可見當初傷害之深!

        由于相鄰的關(guān)系,小時候的我們經(jīng)常去大隊部玩耍,特別喜歡去潘文書那里玩,主要是他那里有一部留音機,還有許多唱片,我們多次不厭其煩地在他那里聽《紅燈記》《紅色娘子軍》《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感覺很開心。在那相對封閉和貧瘠的小山村,在那個點煤油燈和馬燈度過漫漫長夜的日子,經(jīng)常能欣賞點音樂,度過美妙的童年和少年時光,也算很開心的一件事了。此外,有時,縣文工團的還來大隊壩子里拉點二胡,我感覺是很開眼界。“文革”是錯誤的,但聽點音樂也錯不到哪里去。當然,我也親眼看到殘酷的批斗會,還打死了兩個村里的教書先生,這在《南甸記》里也有所描述,不再贅述。說件不算題外的小事。也許是源于兒時美好的記憶,2010年的一天,我來到年事已高、還能放牛的潘文書家,其實“文革”結(jié)束后他就沒在村上工作了。他說,他家缺水,能否解決400多塊錢的皮管錢,他自己去引水解決家庭的用水困難。我想都沒想,掏出身上僅有的500元給他,后來他逢人便說我這人很念舊,很和氣,是個好人。

        鄉(xiāng)村是農(nóng)村孩子幸福成長的樂園。

        小時候看到的花真多??!比如春天,圍繞房舍四周的自留地里的花,隨著春天的腳步,漸次開放的有杏花、桃花、櫻桃花、李花、梨花和橘花,還有空地和莊稼地里不知名的各種野花,把一個幾近荒蕪的小山村瞬間打扮得鶯歌燕舞生機勃勃。孩子們都知道,繁花謝過,這些果樹都會先慢慢結(jié)出小而圓的青色果實,李樹、梨樹和櫻桃如此,而桃樹和杏樹的小果實則是呈扁型,毛絨絨的。這些果實慢慢長大和成熟,最先吃到他們的,肯定是我們這些嘴饞而又善于攀爬的孩子。那時節(jié),家家戶戶都種有果樹,也就不用擔心會有人來偷摘;好像也還沒有形成商品市場,也不用拿去市場出售,也就是自家享用而已。梨樹和柿樹的果實要秋天才會成熟,特別是柿樹的果實成熟了,柿樹上的葉子基本掉光了,又大又圓又紅的柿子掛滿果樹,滿樹紅彤彤的,煞是好看!大人和我們爬上樹去,費力地把他們摘下來,背回家,把早已洗干凈的土罐子擺好,放上清水,把沒傷疤的柿子放進去,再把壇口蓋好,再摻上壇蓋水。這樣,一個星期后便可取出食用;那柿子又甜又脆,有時吃飽了連飯都不想吃。到秋收季節(jié),農(nóng)村的吃法可多了,花生、核桃、板栗以及各種山珍野果,滋潤著鄉(xiāng)下孩子略缺營養(yǎng)而又快速成長的身體。我想,它們是原生態(tài)的、野性的、原汁原味的東西,絕不同于今天城里小孩吃的那些花花綠綠的、經(jīng)過人工加工富含化學物質(zhì)添加劑保鮮劑及有害的各種果品食品。此外,農(nóng)村孩子在對果樹的攀爬活動中,加上放牛打柴等勞動,應(yīng)該是起到了有益的健身強體作用。

        今天城里的小孩都喜歡各種玩具,比如小汽車、小坦克、小飛機、小單車和其它零零種種五花八門的玩具。伴隨一個孩子的長成,那花費成本動輒數(shù)以萬計,又因為只有一個孩子,這些玩具最終又棄之如廢品,很傷年輕父母的金錢和精力。我們小時候因為家窮和玩具的匱乏,所用的很多玩具都是自制的。比如陀螺,在山上找來稍硬一點的木材,按陀螺的形態(tài)削好,鋸下來再作一點深加工就成了;找來一截合適的竹子,在一頭拴上麻線如鞭子一般,那陀螺便被我們在平地里揮得“忽忽”的轉(zhuǎn)。應(yīng)該說,也起到健身的作用。比如弓箭,找來青竹使力的弄彎,竹兩頭拴緊麻線,再找來高粱桿,在一頭安上竹制的小箭頭就可以作射箭之用了。比如打毽子,用兩節(jié)竹筒作材料,把連著的另一節(jié)呈張開的手巴掌狀用刀子花開,再用細篾片橫著密密的編好,毽拍便制成了,至于毽子,那就更便宜了,用公雞的花花綠綠的頸尾毛,加上膠片、銅錢就行了,而且經(jīng)久耐用。再比如農(nóng)村小孩喜歡的紙槍、水槍、彈弓,制作也比較簡單,這里就不再多敘述。彈弓是我們最喜歡的玩具,我們把它喚作“橡皮槍”,一般都天天隨身帶著,就像一件不可多得的“武器”,喜歡用它來打鳥兒。其實,在我的印象中,打中鳥兒的時候太少了;即使偶爾打著,心里也有些不忍。這些玩具,伴隨我們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和少年時光,至今我想起它們和兒時一起玩耍的伙伴,臉上會綻開笑容燦爛如鄉(xiāng)下的桃花。

        那時候,農(nóng)村里好玩的東西多得很,這是因為生活在美麗的大自然里,一切都生機勃勃趣味無限。我們喜歡去村里堰溝里扳螃蟹玩,得到了螃蟹,就放在裝有清水的瓷盆中養(yǎng)著玩??粗π返你Q子,它的眼睛,它的肚皮,包括翻開它的肚皮,都覺得很好玩很有趣很神奇。最喜歡的,是去稻田里捉泥鰍黃鱔,這是我們一個夏天最喜歡干的事情。生產(chǎn)隊田多,插了秧,我們也不管,提著竹兜,拿著自制的工具,挽起衣袖和褲管,我們便高高興興地下到田中。說到工具,就是用兩塊竹片,用鐵線把中間固定,但可以左右活動,在兩片竹片上刻出鋸齒痕,有點像今天理發(fā)店的削發(fā)剪。根據(jù)黃鱔活動留下的一些明顯的痕跡,用右腳使勁往黃鱔洞里有節(jié)奏地透。哦,這“透”字太形象了,本身就是捉黃鱔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慢慢地,黃鱔的尾巴從另一頭徐徐鉆出,眼看它露出大半截身子,便用竹夾把它夾起來。有的黃鱔之大,會把我們嚇一跳,心里戚戚的。幾乎每天都要整些黃鱔,但那時候的農(nóng)村里,大人們說它們泥腥氣重,村里人都不大喜歡吃這些東西,不像今天的人們啥都喜歡吃,因而有些物種會趨于滅絕!說到捉泥鰍,捉的方式我都有點記不起了,想來主要是好玩而已。多年過去,這些東西都成為城鄉(xiāng)人們桌上的美味佳肴了。剖好后的黃鱔,城里前久已賣到七十元一市斤了。

        父親這個人,不是那種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因為說人“老實巴交”本身就含有一層貶義。去年看《小說月報》,有一篇小說叫《狡猾的父親》,講的是父親和兒女們“斗智斗勇”的詼諧故事,讀后不禁稱奇。

        父親的身高在一米七左右,經(jīng)常穿土布長衫,頭上包黑帕子,有點像電視劇《中國地》里的“趙老嘎”。前面說過,他讀過私塾,熟悉繁體字,應(yīng)該是有些文化,但這有限的文化并沒使他在繁重的生產(chǎn)勞動中變得精明或帶來更多的好處。解放前,他不知從哪里得到一本手抄本的藥書,上面都是一些治療傷寒等疑難雜癥的處方,他一生視為寶貝,任何人要他都不會給,我甚至懷疑他連借給別人看都不曾有過。原書很破爛,沒有書名,經(jīng)過多次閱讀和考證,1999年5月,我將此書命名為《豐谷金傳書》,這書現(xiàn)在還保存在我手里。比如,這久我前列腺有一小點問題,我就在藥書里找到了“四通散”:“治少陰四逆其人或悸或小便不利腹中痛或池利下重者此方主之。甘、實、柴、茍,咳加五味子主不利悸加桂,小便不利加茯苓,腹痛加付?!边@種偏方,估計父親認真看過,家里人一般的小痛小病,他會照方找藥(也就是一些草草藥之類),稍重一點的他就不會整了。他有一個小小的木質(zhì)藥箱,里邊裝的是川芎、雄黃之類,還有一塊用來磨藥的小石板,以備不時之需。小時候我喝中藥,太苦,喝不下去,父親便說要“恨病吃藥”。想想也對,這病太逗人恨了,便眼睛一閉,使勁地把它喝了下去。但他和嚴格意義上的鄉(xiāng)村醫(yī)生不能劃等號,因為我沒見著其他村里人找他看過病。有趣的是他患了腹瀉,厲害了,他就把包谷飯左炒右炒整得焦干,再煮點干腌菜和著吃下去——現(xiàn)在想來,這是沒得辦法的“土辦法”。村里有一位姓茍的鄉(xiāng)村醫(yī)生,我喊他茍老表,有點醫(yī)術(shù),生意很好,村民上他家去,想著要麻煩人家,免不了都要提點土特產(chǎn)去。這讓村民特別是父親有些羨慕。在我小時候,父親多次說起,我長大了要學醫(yī)當醫(yī)生哪怕是當一個土醫(yī)生也好;可惜后來我沒這機遇,他老人家肯定是有些失望了。

        父親還會一門手藝,就是做木匠活。此類手藝,絕不會天生就會。依我揣測,估計是勞動改造時學會的。在我兒時的記憶中,他做木匠擁有的工具差不多是齊全的:各種鋸子、斧頭、刨具、墨線、墨尺、磨石、馬凳等。馬凳是用來刨平木板用的。他經(jīng)常做的活路,就是打制用來挑水的木桶,打好了,母親背著上天星鎮(zhèn)去賣。一對木桶,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能賣三元八角,用來替補家用。用來制作這些用具的材料,都是生產(chǎn)隊里剩余的邊角料。我很佩服父親的是,他東拼西湊,竟然湊齊了幾副棺材的用料,在老人們死后,我們節(jié)省了不少錢。特別是在1976年3月,父親抓住了一次機會,將一副棺材賣了380元,全是五元一張的票子,保證了我讀初中三年的費用。在當時的農(nóng)村,會一門手藝,是受人尊敬的,哪家有木匠活,都去幫忙,有飯吃,有酒喝,還換來活路,這有多好!我記得,父親還打了些盆盆桶桶送給他的幾個姑爺家,有時候還去他們家做些此類活路。在當時的農(nóng)村,有一至兩門手藝,會受人尊敬,就會有飯吃,就不需要經(jīng)常去下苦力,當時這樣的人不多!

        那時候村里的人都愛喝酒。其實在農(nóng)村里,緊張勞動之余喝點就解乏也可以理解,但有些人愛喝醉,醉了就發(fā)酒瘋出洋相。父親愛對我說“酒吃君子肉吃味”,這話估計源于他看過的古書,意思是喝酒和吃肉都要像君子那樣有節(jié)制。族中有一個哥哥,吃桌上盤中下酒菜時大筷大筷的撈,父親多次看在眼里,后來在桌上對他說,“那是下酒的,你兩筷撈了,別人吃啥?”父親活到了將近八十歲,在我的印象中,他在家和在外喝酒從來沒醉過。我看到他在桌上與鄉(xiāng)鄰們喝酒,不會與人攀酒,他一般是定量喝了三小杯后,也不聽人挽留,便竟自下桌,跑到火塘邊烤火。他喝酒很節(jié)制,這在農(nóng)村里,實在很難得!

        老家人愛說一句俗語:“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痹诙兰o的偏僻山村,所謂“兒”,是指兒子??梢韵胂?,我出生后,父親已滿四十五歲,已進入中年,在農(nóng)村差不多算老年了,加上坎坷的經(jīng)歷和身世,他的心情一定欣慰而復(fù)雜:有了兒子,終于家業(yè)有了傳承人,也不用擔心別人的指點和議論;如果兒子長大不成器,在家也可討個媳婦過日子,重復(fù)他那一代人的生活;再一種,就是培養(yǎng)他多讀點書,有了文化,干啥都會好的。我想,父親心中,定然毅然選擇了后者!

        在我上小學以前,父親便教我識字。他的辦法是先在火塘里教,先把火塘灰用篾片或木片弄平,再用細木棍在上面一筆一畫地寫字教我,先從名字教起,我后來上《云南日報》的散文《“孝”字難寫》便是對這種教法的描寫和回憶。此外,他還做了一塊木質(zhì)小黑板,從村里的教師那里要來粉筆,在上面教我習字,記珠算口訣,我已記不得學習了多少時間。五歲多上小學后,記得語文老師周成武先生教我們寫的第一課,就是寫“毛主席萬歲”,第二課是“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第三課是“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萬歲”。也許就是受父親這種“學前教育”的深刻影響,以后上了小學和中學,我的語文成績都要好于其它學科。在天星讀初一時,語文期中和期末會考到九十幾分,數(shù)學幾乎沒考過及格,其實這也影響我在1981年的高考中,只考上了師專,沒能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不過家里人已經(jīng)是非常滿意了。

        上了小學都有星期六和星期天兩天的休息,那應(yīng)該是我們最好耍最快樂的日子,可我那在偏遠鄉(xiāng)村生活的父親,竟然異想天開別出心裁地要請人教我學英語。當時我想,這學英語有啥好處,又不去英國,干啥要學它呢?可父親卻堅持要我學,教師嘛,生產(chǎn)隊就有現(xiàn)成的。原來,當時生產(chǎn)隊有三個“下放分子”,一個在馬石蕩,姓李;一個在三合二姐夫那個對里,姓石;一個在黎平三姐夫那隊里,姓梁。這些所謂的“下放分子”,都是當時省城或其他機關(guān)單位出身或成分不好的知識分子,一下發(fā)配到如南甸這樣的偏僻山村當農(nóng)民接受勞動改造,其處境可想而知,用老家的一句諺語“鬼登科兒仰天飛——抓天無路!”離開了親人和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來到偏僻荒涼的山村,一般被安排居住在生產(chǎn)隊的保管室或閑置的牛圈,又沒勞力,還要參加生產(chǎn)隊勞動評工分分有限的口糧,應(yīng)該說極不適應(yīng)而又無可奈何!

        父親請的便是這個姓梁的老師。據(jù)說,他原先是國民黨部隊的一個翻譯官,投誠和解放后在昆明某單位工作,“文革”中就下放到農(nóng)村,人個子很高,穿著也很講究,帶一副眼鏡,看著挺斯文儒雅的。這下有人請教英語,盡管要走好幾里的山路,至少有人管飯或許有酒有肉吃,他也挺高興。他說話和教英語,聲音宏亮,人也和氣。記得,他先教了我一些基本的單詞,印象最深的,是反復(fù)教我唱“英語單詞歌?!鄙铣醵诳h一中初學英語,我發(fā)現(xiàn)單詞相同,但譜和音調(diào)不同,也許他老先生是解放前在哪個大學學的吧。梁老還懂些醫(yī)術(shù),在我家時間多了,還經(jīng)常和父親交流。有一次,父親得了病,去鄉(xiāng)上看了都說不行了,失落地回到家,一家人很著急慌亂。梁老師來了,一番望聞問切之后,竟朗聲說到“沒事沒事,長命百歲!”他下了藥方,撿了幾副草藥,父親的病果然好了。上了中學以后,我就再也沒看到過他了,想是落實政策回昆明了吧。

        按理說,一個人對母親的記憶,應(yīng)該是最深刻而又刻骨銘心的,因為母親是那個生我養(yǎng)我悉心把我們照料長大的最親的人。一個人要寫點回憶自己母親的文字,記下點點滴滴,用一部長篇小說的篇幅恐怕都還不夠。但于我,也許是母親去世較早的緣故,或許又是我年近五十、記憶力漸次衰退的原因,我對母親的記憶似乎越來越少,這讓我有了惶恐和不安。

        我的母親姓陳,老家在彝良縣兩河鄉(xiāng)。這也是我成年后打聽得知的。幼兒時,常聽她說起去彝良發(fā)武關(guān)趕場,經(jīng)常聽她說起這地名,我就一直以為她的老家在彝良鐘鳴鄉(xiāng)。母親一家有三姐妹,有兩姐妹在天星中心村安家,從我記事起,患白內(nèi)障的外婆就一直生活在我小姨娘家。據(jù)此推斷,母親在彝良的老家應(yīng)該是非常貧窮,外公死后,家庭發(fā)生了相當大的變故;這種變故,當然不是戰(zhàn)爭和仇殺,而是一個沒有男丁的家庭在當?shù)責o法立足,只好隨女舉家遷往大關(guān)天星鄉(xiāng),分別定居在中心和南甸村。細心的讀者讀到這里會有一個疑問,你在前文不是說你母親姓羅嗎,咋又變成姓陳了嗎?是的,姓羅那個母親是我三個姐姐的母親,這樣說你就清楚了。我母親和父親成家后,就生了我和《妹子的天空》里那個妹子。因為家庭關(guān)系有些復(fù)雜,就不用費文字了。

        記憶中的母親,好像成天都在勞動。清晨,天剛麻麻亮,母親要提水,要下地摘豬草,然后煮豬潲,然后要下地勞動,中午收工回來要煮一家人的飯,中午飯后不久又要下地勞動。自家自留地的莊稼和蔬菜也需要她去管理。小時候因為摔了一跤,母親的左手有些微的殘疾,在勞動時還是有些不方便,加上她還患有哮喘,時??人院蜌獯跤醯?,很累的樣子。母親煮飯弄菜是好手,就因為這樣,大隊部干部開會或縣鄉(xiāng)有干部下來,母親便被請去煮飯炒菜,有時要煮好幾天,這要比下地勞動輕松得多,工分照評,還可以參加吃飯。年幼嘴饞的我,有時也能沾一小點光。比方他們要開飯的時候,故意朝門口走過,或者去找母親借口要鑰匙之類,再說,小娃娃也吃不了好多,大隊的干部也熟悉,因此偶爾也參加他們吃飯。我小時候也怪,不大喜歡吃包谷飯,要吃米飯。那時的農(nóng)村,主要的伙食基本上是這樣,蒸一甑子包谷飯,甑子下面煮的是清水豆兒南瓜,整一個海椒水,一家人就開吃了;我舀起飯來,特別犯難,吃不下去。這時候,母親總會說“你去柜子頭舀點豬油來拌飯嘛,再加點鹽巴,你就吃得下去了?!边@類事我記得特別清楚。

        小孩子都喜歡聽大人講故事,這在當時的農(nóng)村很難得。我記得母親在夜晚講過些故事,其中有一個叫《蟒蛇記》的故事我印象很深,說的是古時候有一兄弟倆,大的叫張春方,小的叫張春元,從小父母雙亡,家貧無依,只好外出討口度日??匆娨淮髴羧思以谑┲啵值軅z便跑去排第一個,結(jié)果人家說要從最后一個施起;又跑去排最后一個,可惡的財主竟又說要從第一個施起,反正就是找借口不給他倆飯吃,極端痛苦無奈,又只好去逃荒。故事的結(jié)局是兄弟倆做好事救了一條大蟒蛇,夜里蟒蛇托夢給他倆,說第二天你們?nèi)ノ骱?,會看到一叢叢青草,找到最茂盛的那叢,下邊有好東西。果然,將信將疑的兄弟倆來到湖邊,果然在一草從里找到一顆價值連城的夜明珠,從此兄弟倆過上了好日子……好些民間故事都是勸人向善的,我想,小時候聽多了這些故事,耳濡目染,人心里也會埋下善的種子。只不過后來,少兒時的我們,上山放?;虼蜇i草,看見一叢綠油油的青草,會禁不住想:下面會不會有夜明珠呢?

        那時節(jié)我還很小,不吃包谷飯不吃蔥姜,除此以外,就是愛睡懶覺,反正起床后也無事可干,不如就躺著吧。天長日久,我漸漸熟悉了母親清晨勞作時的程序和聲音,我開始用心傾聽,開始用心靈去感受。

        雞叫過后,天剛刷白,聽得里屋樓板響,屋門“吱呀”一聲,母親走上樓來,咳上兩聲,這時的泥樓會有一點輕微的顫動,因為聽習慣了,我對這種響動習以為常。

        我住在木板搭成的閣樓上,枕邊靠墻壁有一道用塑料布遮擋得不夠嚴實的木窗,窗下就是煮豬食或蒸飯的鍋灶,這樣我便能真切地捕捉到每一個清晨母親勞動時的聲音,雖然,這種古老的、機械而又沉重的家務(wù)勞動,表面上看來,與想象中的韻律或詩意相去甚遠。

        故事中的母親,她走到火塘邊停了下來,彎下腰摸索到火鉗,用火鉗扒開柴灰,用它撞擊燃著的青■柴頭并敲下一些美麗的火星,再抓一把柴草放進火塘里。母親“忽忽”的吹幾口,那火歡快地著了,黎明時分幽暗的土樓便有了一些光亮,借助光亮,母親把盛水的茶壺掛了上去燒一家人的洗臉熱水。

        母親說過,清早的水溝牛馬沒踩過,水干凈,要趁早提來供人飲用。我看見個頭矮小左手有殘疾常犯哮喘病的我的母親,用手挾著木桶,她推開院門觀察一下天的陰晴,來到桂花樹下的井邊,接滿水蹣跚地走回來。爬上幾步石梯,她通常會把水倒進缸鍋里,這樣來回奔波六七趟,接著坐下來撕心裂肺般咳嗽一大陣。

        在母親看來,準備豬飼料是相對輕松愉快的事兒。她找好背籮和鋒利的鐮刀,推開門又關(guān)好門走向她終生廝守和熱愛的田園,我多次聽到母親一面走一面哼唱著她喜歡的歌謠。她通常是滿載而歸,她的褲腳衣袖總是被清晨的露水大面積地浸濕,臉上留著油菜花的芳香。母親推開門,將背籮重重地放在地上倒出豬草,這時的泥樓上又會發(fā)生一回不小的震動。一次,母親打豬草回來,她走進閣樓,從小窗里伸出頭去,說今天天氣晴朗好曬谷子,隨后她又說道:“寅時不開光,卯時亮堂堂。卯時空氣最好,你要早起,多吹卯時風,精神都要好點?!?/p>

        接下來,母親開始砍豬草,有節(jié)奏的聲音簡潔而明快。她將豬草倒進鍋里,用青■葉去火塘里攏來火,吹燃后放進灶洞里,用竹制吹火筒吹上一陣,火著了。這時候,我枕頭邊的窗縫里便會竄出絲絲縷縷的白煙。要不了多久,鐵鍋里便傳出水沸聲,攪玉米面的聲音,摻糠皮的聲音;那鐵鏟與鐵鍋摩擦的聲音特別刺耳。

        “難以落地的鄉(xiāng)情/一個古老的夢/父母將他們帶不走的相思/留在孩兒懷抱里……”聽到這首歌我眼里無端地泛起淚花。朦朧中,逝去已26年的母親,記憶中的母親在每一個清晨勞作時的聲影,那些流年光陰里快樂的童年時光,總是一一在腦海里呈現(xiàn),揮之不去。

        作者簡介:王孝林,昭通大關(guān)人,1983年畢業(yè)于昭通師專中文系,任過中學語文教師、宣傳部干事、黨校理論教員,在《云南日報》《春城晚報》《邊疆文學》《昭通日報》等報刊雜志發(fā)表文學作品200余篇,有作品入選《崛起的昭通作家群》《昭通作家精品集》等系列叢書?,F(xiàn)在大關(guān)縣文聯(lián)工作,云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責任編輯 吳明標】

        猜你喜歡
        母親
        母親的債
        給母親打電話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0
        母親樹 五章
        母親的“禪”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24
        母親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22
        母親點亮了我的一生
        海峽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36
        給母親的信
        英語學習(2016年2期)2016-09-10 07:22:44
        母親
        小說月刊(2014年10期)2014-04-23 08:54:08
        摔倒的母親
        小說月刊(2014年6期)2014-04-18 13:15:07
        悲慘世界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系列专区无遮|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二区三区|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视频| 97超碰国产成人在线| 亚洲av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蜜桃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日本韩国男男作爱gaywww| 少妇愉情理伦片丰满丰满| 国产精品免费av片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直播| 成人aaa片一区国产精品|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 欲色天天网综合久久| 欧美白人最猛性xxxxx| 女女同性黄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综合在线| 永久免费在线观看蜜桃视频 | 男女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婚外情长久的相处之道|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软件app| 各种少妇正面着bbw撒尿视频| 亚洲最大av资源站无码av网址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在线观看 | 变态另类人妖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免费下载 | 大地资源网更新免费播放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成人一区二区| av黄片免费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亚洲精品| 在线观看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av高清人妻| 草草浮力影院| 天躁夜夜躁狼狠躁| 亚洲精品黄网在线观看| 美女黄频视频免费国产大全| 亚洲天堂免费成人av| 少妇人妻无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霸乳|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