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萬森
?
深入基層,人到還須心到
■史萬森
今年2月19日,習近平同志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新聞工作“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痹挷婚L,內涵很豐富,包括工作作風問題,工作態(tài)度問題,工作方法問題,工作目標問題等。事實上,要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就必須深入基層,“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案┫律?、察實情”就是人到,“沉下心、動真情”就是心到。
“新聞在路上”“新聞在腳下”,這已是大多新聞人的共識。深入基層,人到一線,這也是各新聞單位的基本要求。筆者曾多次參加過有關部門組織的深入基層專題采訪活動,開一個座談會,聽聽各方面的情況介紹,然后去幾個點參觀,與點上的采訪對象簡單聊一聊,完事。人到了沒有,到了,但總感覺心沉不下來,感情也調動不起來,最后做出的文章肯定就談不到有思想、有溫度,也就更談不到品質了。
所以,筆者的采訪經驗是,真正要完成一次好的采訪活動,真正要想寫出好的新聞作品,通常只能是一兩個人行動,要確保能夠按照自己設定的采訪計劃來安排采訪,而不是別人為你安排。如果是采訪事件,要做到與盡可能多的事件當事人、外圍人交談,掌握第一手信息,再對事件進行分析研判,得出盡可能客觀的結論。如果是采訪人物典型,同樣要與盡可能多的新聞事主的同事、朋友、家人、親戚、鄰居溝通了解,最為重要的是,一定要與事主本人進行深入交流,要用心去體會事主的心理脈絡,理解事主的喜怒哀樂,把自己的心融入到對事主的全部采訪過程中。
反面的例子最近就有一個。一個部委的領導到內蒙古調研,對一家單位開展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給予高度肯定,提出要大力宣傳。內蒙古自治區(qū)為了表示重視,一家機構的負責人等一行幾人一定要親自陪筆者前去采訪,筆者推辭不掉。到了地方,安排好采訪,正好這個單位的負責人也不是那種特擅言辭之人,于是,就出現(xiàn)非常尷尬的一幕:事主寡言,陪同筆者的一位領導正好特擅言辭,采訪座談會成了他一人的主場。這就根本談不到心到,談不到去體會新聞事主的情感活動。
陪同的人太多也常常干擾和影響新聞事主的表達欲望,有些話可以兩個人談,但在公眾場合就不一定愿意講。也不好安排與外圍人進行座談。當然,新聞記者自己要有話題引導能力,特別是電視訪談記者,這是個基本要求。但在有些時候,這種尷尬的局面并不是那么容易化解。比如筆者遇到的這種情形:木訥的新聞事主,比較內向的新聞記者,又遇到了侃侃而談的領導。所以,要盡量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的辦法,就是一開始就設計好采訪流程,拒絕陪同,拒絕別人為你安排,一個人或最多帶一助手,這樣才能確保實現(xiàn)自己的采訪安排。
去年,中央政法委在大連召開全國治安防控推進會。會前的報道安排有內蒙古包頭市的治安防控經驗。包頭有成熟的經驗材料,有的媒體就直接拿來使用。筆者則專門到了包頭,走訪了兩天。從副市長、公安局長,到派出所社區(qū)民警、基層綜治工作人員,一共采訪了二十多人。整個報道百分之八十都是被采訪人的語言,整個包頭市的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就是在他們的話語中立體呈現(xiàn)給讀者的,記者只是個記錄者、見證者。
有時候,對方提供的材料多是大框架、粗線條的,缺乏細節(jié),特別是缺乏能讓記者感興趣的細節(jié)。比如前述的包頭市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報道,報道中反映出的許多細節(jié),都是筆者在采訪中獲得的。比如寫被群眾戲稱為“玻璃魚缸”的警務工作站,筆者就站在這個透明的玻璃崗亭中,看他們出警,與這個崗亭的中隊長交談。就在我們交談的時候,一個流浪漢遞進一個大杯,讓民警給灌水。民警一邊灌水一邊說,一壺水也就灌他這么一杯。如果不沉下心,是捕捉不到這樣的細節(jié)的。
這一點在幾年前關于全國模范檢察官張章寶的采訪報道中筆者就有比較深刻的體會。內蒙古土默特右旗控申科科長張章寶的宣傳報道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中宣部先后兩次下發(fā)文件。第一次是作為一般典型要求的,要求中央媒體發(fā)一篇報道。因為張章寶的宣傳報道是法制日報最早發(fā)內參被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批示后開展的,所以,法制日報的宣傳分量比其他中央媒體重一些,別的媒體發(fā)一篇,法制日報發(fā)了上下篇,而且每一篇篇幅也比較長,發(fā)出去之后,效果不錯。
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年,中宣部又把張章寶作為全國重大典型推了出來,重大典型不僅要求發(fā)上下兩篇報道,還要配評論,配照片,之后還要發(fā)各地的反響。這種情況在筆者的新聞職業(yè)生涯中還是第一次遇到。當時一些兄弟媒體私下議論:上次法制日報已經發(fā)了上下篇,而且都是長篇,這一次又要發(fā)上下篇,老史這回沒辦法了吧。時任內蒙古自治區(qū)檢察院檢察長的邢寶玉事后也對筆者講,說他也挺擔心,上次老史就寫了那么長的上下篇,這回怎么辦,寫什么呀。
其實,筆者自己心里還是有些譜的,那就是憑著幾年來對張章寶的用心采訪,對張章寶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把握,并且掌握了大量的一手素材。第一次的報道,筆者側重了對張章寶比較全面、整體、綜合的反映,使用了大量的素材,寫了許多的故事,有歷史縱深。但因為篇幅限制,其實當時就覺得還有很多更加細節(jié)的東西沒有反映出來,二次報道正好給了筆者一個機會,來彌補第一次的遺憾。
于是,第二次采訪報道,筆者決定側重對人物性格進行刻畫。上下篇報道每篇只選取一件事,從細節(jié)入手,來凸顯典型人物的個性、人格魅力。對每件事所涉及到的人物,筆者又進行了進一步的采訪,盡可能地還原事件,還原細節(jié),還原語言,一顰一笑皆是筆者要獲取的素材。而這樣的采訪就需要記者沉下心來,用心用情,和采訪對象進行溝通,引導采訪對象回到過去,挖掘出事發(fā)當時的鮮活場面。兩篇報道也正是通過這樣的具體事件,管窺到人物的性格特點、道德品行。邢寶玉檢察長說,你的文章我都剪下來貼到本子里啦。
當然,心到的內涵還不止于此。捕捉到鮮活的素材是一個方面,如何提煉升華同樣需要心到,需要對素材進行分析、思考、取舍,確定主題,確定新聞報道語言和方式。新聞從來就不是照相機式的自然主義描寫,這一點我們從西方的新聞實踐中也可以看到。習近平同志所說的新聞作品要有“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大概就包含這方面的內容。
(作者系法制日報社駐內蒙古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