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偉光
?
下基層采訪,先把心沉下去
■安偉光
作為一個在政法新聞口待了三年的編輯,身邊的朋友總會問我:“檢察院新聞有什么可看的?特別是基層檢察院,除了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就是公訴些案子,論時效不如公安,論精彩不如法院。”對此,我想反駁,但又常常啞口無言。
2016年6月,我被選入正義網(wǎng)“平安社區(qū)”大型報道活動采訪組,與攝影記者2人奔赴天津,挖掘天津市河北、河西、和平區(qū)檢察院在參與平安建設、積極服務社區(qū)等方面取得的經(jīng)驗和成就。在采訪活動中我找到了答案,作為記者,要真正把心沉下去,你就會發(fā)現(xiàn)檢察好新聞無處不在。
因為采訪時間臨時改變,留給我的準備時間只有一天。在沒有任何材料的情況下,我下了早班后,回到家里開始查閱要采訪的三個區(qū)院近五年所有的消息報道,從每個院宣傳重點中整理出建設平安社區(qū)的特色,并在心里描繪出大致的采訪方向。
感覺準備得差不多了,我決定開始休息,因為第二天要早起上早班??商稍诖采显趺匆菜恢袀€問題一直縈繞在腦海里揮之不去:我準備得充分嗎?如果沒有經(jīng)過精心準備而草率寫出來的報道會有人看嗎?心底里有個聲音在告訴我:這樣寫出的新聞多是圍繞一個宏觀的主題泛泛而談,本質上是與深入基層的主題相違背的。應該重新對材料進行梳理,看有哪些點可以進行深度挖掘,能夠讓報道鮮活起來。
于是我從床上跳起來,打開電腦重新梳理起了材料……異地幫教制度還有哪些新聞點是可以挖掘的?檢察官有沒有新舉措持續(xù)對涉罪學生進行跟蹤幫教?緩刑人員服刑完畢后,有沒有重新融入社會?……一個個點子不斷涌現(xiàn)出來,將采訪提綱都列好后,天已大亮。
平時我的工作就是在辦公室等待通訊員來稿,或者就某一問題進行電話采訪,此次天津行是我首次深入檢察一線采訪。真正到了天津,我才發(fā)現(xiàn)事情遠不是我想的那么順利。
在河北區(qū)檢察院,未檢科科長元冰凌向我詳細介紹了院里幫教涉罪未成年人的特色立體化辦案機制,以及成立陽光工作室取得的成績。元科長在介紹工作時邏輯清楚,并沒有多余的話,這也讓我始終插不上嘴。雖然是面對面坐著聊天,但給我的感覺似乎更像是在臺上和臺下。
為了寫出河北區(qū)檢察院幫教學生的經(jīng)驗做法,我詢問是否可以采訪到此前媒體報道的異地幫教學生,元科長告訴我這名學生已經(jīng)重新開始學習生活,并不愿意接受采訪。我在心中暗暗責備自己如此疏忽,竟然忘記考慮被采訪者的感受。
聊天仍在繼續(xù),我暗暗思考接下來的采訪該如何進行。這時,房間內(nèi)的一幅地圖引起了我的注意,地圖所描繪的似乎就是天津河北區(qū),上面貼了許多紅色的小傘。紅傘行動——此前收集的資料瞬間在我腦中活了過來:2012年8月,河北區(qū)檢察院為彌補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空白,構建立體化辦案機制,啟動了“河北未檢·紅傘行動”。干警們利用寒、暑假走進學校、社區(qū),對家長及未成年人進行法治宣傳。每次普法宣教結束后,檢察官們都會在行政區(qū)劃圖上貼上一把“紅傘”,紅傘行動明顯比異地幫教學生更具有典型性。“元科長,現(xiàn)在咱們紅傘行動已經(jīng)快把轄區(qū)街道都覆蓋了吧?您要不就著地圖再仔細給我講講?”
“你還知道我們的紅傘行動?”元科長顯得有些驚喜,立刻滔滔不絕地向我講起了檢察官進學校的種種見聞……“河北區(qū)檢察院已實現(xiàn)了轄區(qū)內(nèi)十條街道的全覆蓋?!t傘行動’能夠讓未成年人感到法律就在身邊,從而真正構建起立體化辦案機制?!碑斕焱砩希乙约t傘行動作為引子,連夜寫出了河北陽光未檢工作室構建立體化辦案機制幫教學生的稿子。
在采訪元科長時我就注意到,我犯了個新手常會犯的錯誤,就是本能地將自己與采訪對象進行隔離,將自己主動放到記者的位置上去,同時給采訪對象畫上刻板印象。在采訪中,一旦犯了這個錯誤,那么即使掩飾得再好,采訪對象也會從你的語氣、神情等方面看出來,不會再跟你用心交流。在采訪中,和平區(qū)駐社區(qū)檢察室主任舒小平給我上了一課。
“你覺得嘛叫社區(qū)檢察工作?”剛一見面,舒主任就反問了我一個問題??次掖鸩簧蟻?,舒主任又給我解釋:“嘛叫社區(qū)檢察?就是幫百姓排憂解難,做老百姓的貼心人兒?!?0多歲的舒主任一口天津話透著熱情、爽利,一下子把我逗笑了。我們就像忘年交一樣聊了起來。
采訪中,舒主任跟我聊了很多社區(qū)檢察工作的趣事:“我們轄區(qū)曾經(jīng)有個老頭,在我們的幫助下解決了房產(chǎn)糾紛問題。老頭最后握著我的手抹眼淚,說一輩子覺得自己是老實人,從來沒想過找檢察院。其實百姓對于檢察官的身份要更加敏感,而社區(qū)檢察就是真正融入到百姓身邊,打通‘最后一公里’。因為只有真正融入進去,他才能把真正不愿意講的困難講給你聽?!?/p>
聽到這里我心中一動,在采訪中又何嘗不是如此?有些同行下到基層去采訪只不過是走個過場,到檢察院里把相關負責人叫到一起開個會,聽一聽成績,最后收些通稿署上大名編發(fā)。這種下基層只不過是借個由頭,和坐在辦公室里的“等稿”編輯并無本質差別。說到底還是因為懶惰,沒有沉下心來真正融入進這個群體??梢灶A料,如此心態(tài)下寫出的稿子也必定流于形式,更別提挖掘出有價值的新聞線索了。
在兩天的采訪活動中,我總共完成了六篇稿件,均在正義網(wǎng)平安社區(qū)系列專題刊發(fā)。作為第一次深入檢察一線采訪的新手,我覺得自己起了個還算不錯的開頭。比起稿件的完成量,更大的收獲在于我找到了基層采訪的正確途徑:把心沉下去,把苦功夫下足。凡事皆在一個“心”字,用心去了解采訪對象,用心去發(fā)現(xiàn)新聞線索,用心去融入采訪的群體,就會發(fā)現(xiàn)好新聞無處不在。
(作者系正義網(wǎng)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