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琳
(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
?
我國大學生學習觀研究的歷程與主題分析
王俊琳
(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
[摘要]本文通過對中國知網中收錄的“大學生學習觀”相關研究論文的數(shù)量、主題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結論:大學生學習觀是學生對學習的基本看法和觀點,體現(xiàn)著他們的學習動機、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等,它是隨著學生的教育經歷而日漸發(fā)展和成熟的。我國大學生學習觀研究經歷了起步、發(fā)展和推進三個階段?!按髮W生學習觀”研究中包括學習方式、興趣、動機、心理、情況以及相關理論等研究主題,其研究應體現(xiàn)大學生學習觀的特殊性和時代性。
[關鍵詞]大學生學習觀歷程主題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3.031
分數(shù)主義、文憑主義、學歷主義等觀念在大學的滋生亟待我們對大學生的學習觀給予關注。學習似乎已不再單純?yōu)榱颂找毙郧楹驼J識自我,更成為一種獲取機遇和滿足生存的手段。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浪潮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改革不容忽視。我國大學生學習觀研究應成為大學綜合改革和提升教育質量的題中之義。在我國,大學生學習觀研究的現(xiàn)狀如何,主題集中在哪些方面,研究如何指導和引領實踐,以及未來研究可能的發(fā)展趨勢如何?為了回答以上問題,筆者對近30年來,中國知網收錄的1950篇有關大學生學習觀研究的文獻進行了統(tǒng)計整理,以期清晰地呈現(xiàn)我國大學生學習觀研究的歷程與主題,進而做出較客觀的評價。
一、“大學生學習觀”的概念界說
學習觀是學習理論的重要內容,是關于學生學習的指導思想,對于學習觀的內涵,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觀點,在承認學習觀會隨著學生學習經驗的增加,知識水平和認知水平的提高而不斷變化的基礎上,涵蓋了學習觀的內容和影響因素。
美國學者佩里(Perry,1970)在50年代中期基于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在哈佛大學研究了大學生對學習的理解,提出了學生的學習觀概念。通過訪談,Perry發(fā)現(xiàn)在生活中學生對于知識的信念存在反復發(fā)展的模式。他把9種觀點集中于4個連續(xù)的階段。從對錯分明的二元論,到認可對某情形的多種認識視角和方法,再到經過推演,形成多種可能結論,最后是站在個人視角認可所有的知識和觀點都是相對的[1]。這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美國學者對學生學習觀的思考和探索是基于學生對知識的信念的,這與我國學者對學生學習觀的研究存在很大差異。
在我國,研究者對大學生學習觀概念的界定暫不統(tǒng)一,劉儒德是較早從心理學視角明確提出學習觀概念并作出詳細闡釋的學者,他從心理學視角明確提出了大學生的學習觀是學生個體對知識、學習現(xiàn)象和經驗的直觀認識[2]。他的學習觀與美國學者Perry類似,包含了學生對知識的認識,但又不僅限于此。他認為大學生的學習觀是學生個體對知識、學習現(xiàn)象和經驗的直觀認識[3]??梢哉f,劉儒德發(fā)展了Perry的觀點,但是二者也存著明顯地差異,前者更強調學生的認知狀態(tài),而佩里則更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信念。
還有研究者認為,學習觀是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形成的關于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的一套認知方面的信念系統(tǒng),關系到學習者的人生方向、學習質量和活動效果,回答學習者為什么學,怎樣學習,學習什么等問題[4]。有研究者依照這一界定將學生學習觀分為:建立在終身學習理念上的終生學習觀,關于學什么的全面學習觀,關于如何學習的自主學習觀,為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學習目標的創(chuàng)新學習觀4種基本類型[5]。這種學習觀的界定成為我國研究者對學習觀研究的基本范式,該界定看似內容豐富,實則忽視了學習觀研究的抓手——知識。沒有深入探析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信仰,我國的學習觀研究明顯呈現(xiàn)出“外強中干”的狀態(tài)。
本文認為大學生學習觀是學生對于他們學習的原因、方式、對象、情境等內容的基本看法和觀點,在大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方法、策略、內容、效果、環(huán)境等內容中得以體現(xiàn),除此之外,隨著大學生教育經歷的發(fā)展,他們的學習觀也將日漸發(fā)展。
二、“大學生學習觀”的研究歷程
根據(jù)以上對大學生學習觀界定的范圍,筆者在中國知網按相關主題和年限分類統(tǒng)計了596篇①研究論文,并梳理了大學生學習觀在中國的研究歷程。
表1 大學生學習觀相關主題的發(fā)表年份統(tǒng)計
依據(jù)我國大學生學習觀研究的論文集中程度和進展狀況,可將其歷程分為:起步階段(1982—1986年),發(fā)展階段(1987—2001年)和推進階段(2002年至今)。
(一)起步階段(1982—1986年)
宓洽群針對大學生學習不主動,不靈活的狀況,在《上海高教研究叢刊》發(fā)表了《教會大學生學習》一文,認為學習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與工作,提倡通過宣講和介紹引導學生了解大學學習任務和學習特點,提升學生的智能結構;建議教師要結合教學環(huán)境,指導預習、復習、討論、實驗等學習方法;建議學校要綜合治理,從根本上抓思想、政策和條件,改進學生的學習[6]。該文開啟了國內研究者對大學生學習觀、學習方法的探索,認為教會大學生學習的問題亟待解決??梢哉f這是我國大學生學習觀研究的開始。此后,有研究者通過問卷調查等方法開展了探索大學生學習興趣、動機的相關研究[7]。
首次在文章標題中提出大學生學習觀的是《大學生的學習觀和學習法》一文。文章認為大學生學習觀與學習方法的陳舊限制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指出學習觀是人們對學習的看法或觀點,制約著人的學習目的、過程、方法和效果等全部學習活動。學習觀也是時代的產物,時代、教育和個人實踐經驗都對大學生的學習觀產生著影響。該文在調查的基礎上將學習觀分為3種類型:認為學習是掌握現(xiàn)成知識的是知識型、學習觀;認為學習是掌握知識和發(fā)展智力的是知智型、學習觀;認為學習需要獨立創(chuàng)造的是獨創(chuàng)型、學習觀[8]。對學習觀的分類表明了我國研究者對大學生學習觀思考的深入。
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研究者對大學生學習觀的認識和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本階段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研究者教學經驗的思辨總結,實證調查主要是從心理學角度進行的研究,且數(shù)量較少。此期,研究者對大學生學習觀的界定多基于經驗,并不準確清晰。研究者主要集中于通過大學生學習觀的某一相關主題,如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等來從外圍探索和思考大學生學習觀問題。
(二)發(fā)展階段(19872002年)
楊德廣認為,學習觀是指學習的動機、態(tài)度等情況。大學生的學習觀可以反映他們的思想和心理狀態(tài)[9]。楊德廣圍繞大學生的特點、愿望、苦惱和最關心的問題,對上海市4000名大學生進行了大學生學習觀和需求觀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大學生正在為建設四化而努力,但仍有30%左右的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實證研究的興起為我國大學生學習觀的研究注入了生機,但也存在著研究的持續(xù)效應低等局限。此后,部分研究者就大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以及大學生學習動機的不足、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等方面展開了調查研究??梢姡覈髮W生學習觀的研究從開始階段就更多地集中于學習心理層面。大學生學習積極性問題受到部分研究者的青睞,他們開始積極關注大學生學習動機、動力,并對大學生學習成績評估等進行研究,從學業(yè)評價的角度認識學生學習。有研究者從社會、學校和個人3方面的因素分析學習動機不足產生的原因,對大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研究,認為實踐性課程、教師的教學水平、教材內容對改變學生的學習行為,帶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有直接的影響[10]。
部分研究者針對大學生學習興趣危機提出了一些應對的策略,如開展理想教育,改革教育體制,開展社會實踐等[11]。有的研究者探討了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特點和激發(fā)途徑,認為復雜多元性、矛盾斗爭性、動態(tài)變化性、交織互補性是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特點,激發(fā)大學生學習動機可從喚醒學習需要、提高學習的自覺性、激發(fā)求知欲、培養(yǎng)濃厚的認知興趣、注重心理修養(yǎng)、培養(yǎng)豐富的情感等幾方面努力[12]。但是研究結果的現(xiàn)實價值卻不盡如人意,這些建議在實踐中得不到足夠重視,落實步履維艱。
大學生學習觀研究的理論探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有研究者認為大學生學習活動的基本特點包括:范疇思辨性特點、指導自主性特點和科學探究性特點[13]。有研究認為大學生學習的規(guī)律包括:學貴有疑推動律、精博結合創(chuàng)新律、自由爭辯增益律、學習應用結合律、實踐反思優(yōu)化律[14]。還有研究者提出大學生學習需要樹立科學觀念,包括:終身學習、創(chuàng)造型、大目標、高要求、獨立、勇于實踐等這樣一些新的學習觀[15]。
這一時期,研究者們開始認識到學習觀是學習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提出面向二十一世紀大學生的學習觀應包括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等方面[16]。香港有研究者研究了東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學習觀差異,認為文化是造成多種多樣的學習過程和結果的重要來源。認為有兩點需要特別考察:一方面,中國開展對學習和成就的本土化概念研究情況;另一方面,獲得知識的領域是怎樣一個被賦予文化價值的學習系統(tǒng)[17]。
可見,研究者基于時代對人才的需要和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狀況,提出了新的學習觀,為學習觀的深入研究注入了活力,不再是局限于通過學習方法、動機和興趣等學習觀內涵中的某一方面來研究學習觀,而是開始立足學習觀本身來思考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特點、學習規(guī)律以及新學習觀的樹立。研究方法上也突破了建立在觀察、訪談和社會調查上的經驗研究,開始有了明確價值導向的思辨研究。
(三)推進階段(2002年至今)
進入21世紀以后,學習作為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基本手段,已成為國際共識。新世紀大學教學改革需要學習變革,大學生學習改革與創(chuàng)新需要觀念先行。我國大學生學習觀立足終身學習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思想得到進一步推進[18]。劉儒德在《大學生的學習觀》一文中,立足教育心理學,明確界定了大學生的學習觀。認為大學生的學習觀是大學生在學習過程和文化環(huán)境中逐漸形成的,對知識、學習現(xiàn)象和經驗所持有的直覺認識。大學生學習觀的發(fā)展經歷了從客觀主義到建構主義的過程。學習觀受到大學生的學習經驗、所學專業(yè)、課堂教學以及學校和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學習觀反過來又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認知過程、自我調節(jié)以及學習動機具有重要的影響[19]。
新時期,關于大學生學習動機、動力不足的原因和培養(yǎng)途徑,大學生學習目的的調查,大學生學習的興趣、意向性、積極性的培養(yǎng),大學生學習倦怠的成因和解決路徑以及大學生學習的規(guī)律、原則、特點和策略等相關研究與日俱增。大學生學習觀相關主題研究日益豐富。
其中,大學生學習觀的培養(yǎng)、改革和創(chuàng)新研究成為這一時期研究的重點。有研究者根據(jù)調查結果指出,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趨向多元化,大學生以掌握實用本領為主要的學習目標,他們更注重社會適應性。但與此同時,大學教育卻在培養(yǎng)大學生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大學應強化大學生的學習責任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20]。有研究者對北師大等院校的調查得到如下一些結論:大學生學習動機主要受市場需求、家庭期望影響,很少自主反思;他們對教學管理、課程資源等滿意程度低;課堂教學缺少互動,學生自動參與程度低;應試傾向的學習策略明顯;學生對學習的自我認識喜憂參半等。我國大學生中存在不少學生不懂、不會和不能生動活潑地學習的狀況。因此,研究者們認為,大學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學習[21]。有研究者對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的學習觀進行了調查,認為學會學習是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學習最為困惑的問題[22]。
我國大學生學習觀研究以實證調查為主,有研究者對大學生學習觀的形成機制和干預策略進行了詳細論述,對大學生學習觀的目的、內容、方法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進行了全面分析。具體論述了大學生學習觀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動機、態(tài)度以及自我評價的影響,以及與大學生學習觀形成相關的內部因素(學習和活動經驗、心理健康等)和外部因素(家庭、學校、社會大眾傳媒等)[24]。
三、“大學生學習觀”的研究主題
學習是有機體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為適應環(huán)境而主動進行的調節(jié)活動。學習觀是人們在學習和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對學習及相關事物的看法和認識[25]。學習目標的確立,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方法的改進,學習效果的評價都直接與學習觀相關。大學生學習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學習方式、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心理、學習原則等方面②。
(一)大學生學習觀與學習方式關系的研究
有研究者對應用知識和記憶知識的學習觀與學生的深層和淺層學習方式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提倡教育轉變學生學習觀,發(fā)揮學習主體性,增強師生和生生互動,以培養(yǎng)學生的深層學習方式[26]。不考慮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應用知識學習觀對深層學習方式具有很高的正向預測力,在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中可以增強記憶知識學習觀對深層學習方式的正向影響力。因此應提倡通過轉變考核制度和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來轉變學生知識記憶為主的學習觀,構建注重師生交往、學生學習參與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7]。有研究者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學情調查,得出我國大學生的課堂體驗對學習方式具有顯著影響,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應用知識的學習觀[28]。
(二)大學生學習觀與學習興趣、動機關系的研究
學習興趣是大學生特殊的認識傾向,學習動機是推動大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原動力,二者都是影響大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心理因素[29]。大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的研究是大學生學習觀研究中的核心內容。有研究者據(jù)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帶有明顯的社會性和功利性的特點[30]。也有研究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學習觀總體上是具有建構性的,大學生學習觀與其內生動機、一般自我效能感、學習效能感存在顯著正相關,與外生動機多為顯著負相關。學業(yè)自我體驗是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學習效能感的有效預測變量[31]。也有研究者通過調查證實在大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包括成就動機、認知動機、威信性動機、附屬性動機等4種成分。同時,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父母的需求、態(tài)度和志向。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男生的成就動機顯著高于女生[32]。
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是大學生學習觀研究的重要主題。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者常常采用問卷調查和量表的形式對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結構、特點、影響因素和激發(fā)策略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說明,探索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績等方面的相互關系,為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供科學策略。
(三)大學生學習觀與學習心理③、狀況關系的研究
李緒琴(1992-),女,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光學三維傳感.Email:1158223522@qq.com
我國研究者對于大學生學習心理的研究也頗為豐富。有研究者對21世紀前十年大學生學習心理的認知維度、個性心理維度、適應性維度的理論和實證研究進行總結,力圖把握大學生學習心理的發(fā)展脈絡,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學習觀[33]。也有研究者認為大學生學習心理素質與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密切相關,提出大學生學習心理研究內容應包括:心理素質結構、行為動機、適應性差異以及心理干預等[34]。
劉智運帶領“大學學習理論與方法”課題組對湖北省多所高校的名大學生進行調查,主要內容包括學習動機、學習成績、學習心理和學習方法等,以了解大學生學習的情況。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要重視大學生的學習問題,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認識,把握大學生學習心理并為他們創(chuàng)造有利的學習環(huán)境[35]。
對大學生學習心理的研究內容非常廣泛,研究者相對集中于心理學研究領域,更多采用的是實證研究的方法,不少研究者開始總結大學生學習心理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并預測大學生學習心理研究的趨勢。大學生學習情況的研究是對大學生學習相關的方方面面進行調查和分析,它能在調查的基礎上,充分反映大學生學習的狀況。
(四)學習觀相關理論研究分析
近年來,研究者開始重視對學習觀進行反思和重構,研究者們對于學習觀的內涵、現(xiàn)狀、結構、發(fā)展過程以及在具體學科上的影響進行了探索。已有的研究表明,學習觀作為一種內隱的元認知知識,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學習觀對學生的學習動機、情感體驗、認知過程、策略選擇、學習行為以及學業(yè)成績都有影響。
1.我國大學生學習觀的局限
有研究對中美兩國大學生在個人自由、獨立自主、機會均等、勇于競爭、物質財富和努力工作這幾個方面的表現(xiàn)進行比較,認為兩國大學生在學習觀念上存在很大差異。與美國大學生相比,中國學生過多地依賴體制、學校、老師和家長,獨立意識較差。中國學生在學習上的被動態(tài)度也是由于獨立意識的缺乏,學習觀念和認識的偏差會導致學習方法的偏差。因此中國的大學生需要學會自己獨立承擔學習責任;調整對師生角色的期待;重新確立素質教育的學習目標;樹立競爭意識[36]。有研究者認為,當代大學生學習觀方面存在的問題包括:被動性、盲目性,片面性、功利性等。面對當代令人憂慮的中國大學生學習觀,有學者提出應樹立“做人學習、素質學習、能力學習”的學習觀[37]。
2.我國大學生學習觀的轉變
大學生的學習觀研究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學習活動經驗、學習目的、心理因素等主觀因素,家庭、學校、同伴群體等客觀因素共同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觀。而學生的學習觀又通過學習策略影響其他認知活動、學習情感等。
培養(yǎng)大學生學習觀的關鍵在于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性的發(fā)揮,即大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額發(fā)展程度,真正讓大學生學會學習。合理的認知策略和學習策略能幫助大學生“學會學習”。學生要成為獨立、自主、高效的學習者,真正達到“會學”,必須要對自身認知狀況和水平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有的研究者認為學習觀的轉變應包括:從階段學習觀向終身學習觀轉變,從以學習知識為主的知識目標觀向以學習方法為主的能力目標觀轉變,從狹窄的知識學習觀向廣義的全面學習觀轉變,從被動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從維持性學習向創(chuàng)新性學習轉變[38]。
四、簡評我國大學生學習觀研究
在“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深入人心的時代,大學生學習觀在世界范圍內受到普遍關注,我國大學生對學習的認識也在日益深化。對于大學生學習觀的研究雖然僅三十余年,但論文已達五百多篇,足見其重要性。高等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者為幫助大學生樹立現(xiàn)代的、科學的學習觀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反思。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同時期大學生有不同的特點,大學生學習觀的研究應緊緊圍繞大學生學習觀的特殊性和時代性來展開。
大學生學習觀受到大學生的學習經驗、所學專業(yè)、課堂教學環(huán)境、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學習已不僅是學校師生的事情,更是全社會的事情。學習的內容不僅包括知識與技能,而且包括過程和方法,甚至是生存與發(fā)展中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在學習的方式方面,大學生需要將學習的目的、興趣、動機、態(tài)度、意志等非理性因素與理性策略相結合,來提升學習效果。在學習的評價方面,大學生學習的過程結果以及社會輻射效應均應有所體現(xiàn)。所以,系統(tǒng)、全面、辯證地對大學生的學習觀進行研究任重而道遠。
我國學者對大學生學習觀宏觀層面的研究較多地關注了學習觀的概念、分類、影響因素等,但多是學習借鑒國外的學習觀理論,本土理論建構仍有待加強。對于大學生學習觀微觀層面的相關問題,研究者多是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進行分析。一方面,作為一類特殊的學生群體,大學生的學習觀是大學生在其學校和社會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認識信念,具有特殊性。然而,由于調查研究的局限性,很難使研究深入到學習觀問題本身,研究者提出的學習策略難免有“隔靴搔癢”的感覺。另一方面,大學生學習觀是隨著學生學習經驗的豐富而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國外對學習觀研究較早,特別重視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對大學生學習觀的影響,對學生知識和能力挖掘也比較深入。而我國研究者則更多地是從教育學、心理學層面進行探索,認為大學生學習觀的轉變應是大學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
注釋:
①這596篇文獻是所有1950篇文獻中排除與本研究內容和主題不符,以及雖與研究相關,但內容涉及各類具體學科學習觀,不具有普遍性的文章。
②這些分類統(tǒng)計主要圍繞學生“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和“學的效果”等直接與學習觀相關的主題而進行的。
③這里所講的學習心理是學習過程的心理活動,而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是具體內容的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 Noel J.Entwistlea, Elizabeth R.Petersonb.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and Knowledge in Higher Education;Relationships with Study Behaviour and Influence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41):409.
[2][3][19]劉儒德.大學生的學習觀[J].高等教育研究,2002(4):74-78.
[4]李壯.關于大學生學習觀的思考[J].瓊州大學學報,2002(5):40-41.
[5]屈林巖.面向未來的學習觀[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4(2):5-9.
[6]宓洽群.教會大學生學習[J].上海高教研究叢刊,1982(4):64-68.
[7][29][30]武珍,傅安球.大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的研究[J].浙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4(1):75-84.
[8]朱本,汪幼芳.大學生的學習觀和學習法[J].齊魯學刊,1985(6):106-112.
[9]楊德廣.當前大學生的需求觀與學習觀——上海市四千名大學生情況調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7(1):83-88.
[10]戴鋼書執(zhí)筆.當代大學生學習行為研究[J].青年研究,1990(5):15-22.
[11]王世林.大學生學習興趣危機現(xiàn)象的產生與對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1990(4):99-103.
[12]劉欣.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特點與激發(fā)途徑[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3(1):118-121.
[13]鐘以俊,石中英.簡論大學生學習活動的基本特點及學法指導[J].上海高教研究,1994(3):82-84.
[14]王華春.關于大學生學習規(guī)律的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1(6):81-86.
[15]王榮綱.大學生要樹立新的學習觀[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1992(2):1-10.
[16]劉道玉.面向21世紀大學生的學習觀[J].高等教育研究,1999(4):6-13.
[17]Jin Li.Chinese Conceptualization of learning[J].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Ethos 2001(2):111-136.
[18]施章清.21世紀大學生學習觀淺析[J].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0(5):49-50.
[20]姚利民.當代中國大學生學習狀況的調查[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2):104-108.
[21][25][38]郭東生.以新的學習觀導引大學生學習——首屆大學生學習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討會綜述[J].中國高等教育,2002(1):21-23.
[22]王萍,張寬裕.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學習觀的調查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2(5):59-61.
[23]張林,錢波,王興杰.地方工科院校大學生學習觀的分析與思考[J].杭州電子工業(yè)學院學報,2002(2):54-57.
[24]周雅娟.大學生學習觀的形成機制與干預策略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05.
[26]楊院.大學生學習方式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學習觀和課堂學習環(huán)境的分析[J].中國高等教育評論,2012(3):301-313.
[27]楊院.大學生學習觀對學習方式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不同課堂學習環(huán)境的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9):75-80.
[28]郭建鵬,楊凌燕,史秋衡.大學生課堂體驗對學習方式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多水平分析的結果[J].教育研究,2013(2):111-119.
[31]王學臣,周琰.大學生的學習觀及其與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的關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8(1):732-735.
[32]李鳳杰,劉文.大學生學習動機結構、發(fā)展特點及其對學業(yè)成績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2007(3):26-28.
[33]李博豪,韋世藝.近十年大學生學習心理發(fā)展特征研究綜述[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3):39-41.
[34]蘇炫,葛明貴.大學生學習心理研究綜述[J].江西教育科研,2007,(1):16-17.
[35]“大學學習理論與方法”調查組.對5641名大學生學習情況的調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5(5):35-41.
[36]李冰梅,格蘭德·克爾夫人.中美大學生學習觀念比較與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3(7):37-40,45.
[37]朱平莉.當代中國大學生學習觀研究——以海南大學為例[D].海南大學,2012.
(責任編輯:劉爽)
On the Process and Subject of the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Conception in China
WANG Junlin
(InstitutionofEducationScience,ShanxiUniversity,Taiyuan,Shanxi030006,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numbers and topics of studies about the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conception. The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conception is students’ basic views and opinions of learning, which reflected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content,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effects. What's more, it gradually developed and matured through the education experi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conception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which are starting, developing and promoting stages. The studies include plenty of topics such as learning styles, interests, motivation, psychology, condition and relevant theory. The study should focus on the particularly and times of learning concepti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conception; process; subject
[中圖分類號]G5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6)03-0149-07
[作者簡介]王俊琳(1989-),女,山西忻州人,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
[收稿日期]201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