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峰
示象類(1)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對西班牙父子因一些事情關(guān)系變得緊張,男孩離家而去,父親心急如焚,遍尋不著之后,在馬德里的報紙上刊登尋人啟事。兒子名叫帕科,在西班牙這是個常見的名字。尋人啟事上寫著:“親愛的帕科,爸爸明天在馬德里日報社門前等你。一切既往不咎。我愛你?!?/p>
隔天中午,報社門前來了800多個“帕科”,等待寬恕。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審題圖式】
矛盾
父(年長者、位高者)——子——去
寬恕
父(年長者、位高者)——帕科——來
【審題分析】
材料摘編自海明威的短篇故事《世界之都》,題意非常醒豁,概括起來,核心詞就是寬容或?qū)捤 捜荩▽捤。o疑是和解的重要途徑,是遠離痛苦、絕望、傷害和憤怒的橋梁?,F(xiàn)代社會,處理人際紛爭、族群矛盾、文化沖突,化解仇恨、怨念、隔閡和嫌隙,更應(yīng)提倡寬容(寬?。┚?,寬容(寬?。┡c愛相融,既是一種底氣,也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智慧,無論是對寬容者(寬恕者)還是對被寬容者(被寬恕者),得到的都將是一種雙贏的結(jié)果。
從材料的故事層面來看,寫的是父子之間的矛盾,而這種矛盾顯然具有普適性,因為有很多人都等待著被寬恕。也就是說寫作的視野應(yīng)該有所拓展,從父子親情的層面延伸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思考為什么會產(chǎn)生矛盾、誤解和怨恨,產(chǎn)生矛盾、誤解和怨恨之后如何解決,寬容(寬恕)是不是對待罪錯的唯一可行之徑……
【具體角度與觀點】
[角度一]整體把握
(一)具體論述
從事件整體過程與結(jié)果來把握父子矛盾,兒子帕科因怨恨而出走;父親因愛而寬恕,眾多帕科回歸。再加上整則材料的關(guān)鍵詞:“寬恕”。我們在提煉觀點時,可以將“寬恕”主題表述得更為具體些:
恨使人去,愛召人來。恨不消恨,端賴愛止。
觀點的后半句:“恨不消恨,端賴愛止”,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語錄,意思是“仇恨不能用仇恨來消彌,只能依靠博愛、寬容才能化解”。這句話可以作為文章標題。
(二)抽象把握
如果以抽象的眼光來看,此則材料最基本的脈絡(luò)是:
沖突——出走——回歸……
再抽象一點,就是:
失衡——平衡……
值得思考的是,隱含其下的制衡力量。父親的“愛與寬恕”固然是一種實現(xiàn)一時平衡的策略,但遠不是全部。如果我們無視于“兒子回家之后”的復(fù)雜的、長期的問題,那么我們就將迅速地陷入到新的“沖突——出走”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社會、歷史與文化的發(fā)展也是這樣,從來就沒有一種單一的力量能夠?qū)崿F(xiàn)與維持持久的平衡。與“愛與寬恕”這樣宗教道德情懷并行的,還應(yīng)該有:經(jīng)濟的平衡發(fā)展、法律的健全、制度的完善、文化的寬容與建設(shè)等等。我們因此可以提出如下的觀點:
莫把藥理當藥方。
“愛與寬恕”富有宗教道德的情懷,富有理想的氣質(zhì)。但它更像是藥理,而遠不是解決問題的藥方。
我們的文化從來就有一種傳統(tǒng):將藥理當作藥方,將理想當作方案。思維在復(fù)雜的現(xiàn)實面前的單純化、主觀化(一廂情愿)結(jié)果導(dǎo)致我們文化歷史中眾多的慘劇:王莽是這樣,王安石是這樣,甚至孫中山也是這樣。矛盾暫時的解決可能暫時地依賴于某個單純的原因,可是持久平衡與最終的解決卻總終將依賴于全面、綜合的思考與建設(shè)。
如果說孩子回家是單純地、暫時地依賴于“愛與寬恕”,它暫時地、表面地縫合了傷口,但是最終治愈傷口的,可能就不僅僅只是“愛與寬恕”,它還需要對產(chǎn)生矛盾的根源有切實具體的解決方案。社會也正是這樣。
這個觀點同樣適用于擁有較為豐富的社會、歷史、文化知識積累的考生。他們可以借此起飛,縱論歷史、文化與社會:從王莽的托古改制、到王安石的中央集權(quán)、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
[角度二]重點把握
從事件過程中最富于戲劇性的片斷來看,父親以愛召喚孩子,卻召來眾多渴望被寬恕赦免的盼歸者。這個戲劇片斷有兩點可以思考:
(1)父親召喚孩子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意外。但細想一下,來的人及其人數(shù)使人“意外”,可是使人來的原因——“愛”與“寬恕”卻并不使人“意外”。
(2)這個“帕科”,因為名字的普泛而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意味:它既是特定的個體,也是眾多期待被寬恕的人;既是他,他們,也指向我們,我。推而廣之,“帕科”簡直就是一個群體代名詞。
我們都會是“帕科”:我們像“帕科”一樣地與父母之間爆發(fā)戰(zhàn)爭;我們像“帕科”一樣地遠離父母,以離家或不離家的方式遠離或試圖掙脫父母的愛;我們終將還像“帕科”那樣,在遠離了多年、漂泊了多年之后,又像“帕科”那樣,像一只大馬哈魚似的洄游到父母的愛的身邊?!芭量啤本头路鹗菍ξ覀円簧?jīng)歷的詮釋性符號:有過“帕科”時代的我們,也要有“帕科”似的覺醒——懂得了反思與懺悔,明白自己曾經(jīng)任性造成的對他人的傷害;只有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的心靈才能與那來自于父輩的寬恕與愛全然契合呼應(yīng)。
所以,綜合以上兩點的分析,我們可以提煉出如下的觀點:
愛的世界里沒有意外。
帕科父子的沖突與回歸,是社會代際之間的“戰(zhàn)爭與和平”的縮影。每個人都有過“帕科”的時代,也要有“帕科”的覺醒。消彌“戰(zhàn)爭”走向“和平”,所依賴的不僅僅是來自于父輩的寬恕,更重要的基礎(chǔ)還在于:年輕人要首先學(xué)會反思與懺悔,感恩與熱愛。
這個立意是側(cè)重于從兒子“帕科”的角度來提煉的。以此立意,在其后論述中必須突出“帕科”的責任覺醒。
[角度三]父親的角度
(一)反向立意
此則材料最容易提煉出的觀點就是:愛與寬恕。
因此,這也應(yīng)當是最值得警惕的觀點。記住投資大師索羅斯的話:“當每一個人都有相同想法時,每個人都錯了?!?/p>
要想超越這最顯而易見的普通立意,需要對材料做更深入的分析。
父子“因一些事情”發(fā)生矛盾,并不知對錯,也無謂對錯。父親“寬恕”兒子,全然是因為強大的“血緣之愛”的力量。這種力量讓他無條件地讓步,讓他無條件地遺忘過去,讓他無條件地承認與尊重孩子。這種種的無條件都只是單方面的寬恕,他唯一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回家。
但生活不是小說,小說往往在美滿的結(jié)局里結(jié)束,可生活卻永不停擺。我們要延伸思考:父親單方面的寬恕迎來了兒子的回家,可是,兒子回家之后呢?如果矛盾依然,沖突加劇,那么,再一次的寬恕還會有作用嗎?將這種情況推廣到社會事務(wù)上,那么,無條件的寬恕是否會造成放縱的惡果?
根據(jù)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將觀點具體表述如下:
將寬恕當成萬能的解藥,必致寬恕淪為斃命的毒藥。
父親單方面無條件地寬恕兒子,讓兒子回家。這樣的回歸是脆弱易折的,因為忘記過去并不能消解過去,愛并不必然地融解堅冰。我們要問:兒子回來之后呢?兒子回來,是回來一時,還是回來一世?當兒子再次離家的時候,也許是寬恕失靈的時候。
家庭的矛盾是這樣,社會也是這樣。如果將寬恕當成萬能的解藥,無條件無原則地施用于社會,那么,寬恕將無異于縱惡,它將淪為一劑可笑且可怕的社會毒藥。
(二)類推思維條件立意
父親發(fā)出的寬恕無疑是本材料中最適合立意的。但要避免平庸還需要深入的分析。因為足夠的分析將使你擁有超越平庸的思想力。
在材料中,父親相較于孩子,是長輩,是尊者,是強者,是生活智慧的高位者。在沖突中,由他發(fā)出寬恕的信息,讓游子回家正是消解矛盾達成和諧的關(guān)鍵。寬恕在這里,確實還是無條件的單方面的,但正因為這種“無條件”“單方面”,才顯出愛的真諦與強大的力量。這種愛,單純,純潔,富有神性的天然純真,就像《圣經(jīng)》的《哥林多前書》里說的那樣:“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fā)怒,不計算人家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凡事要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推之于社會,化解社會族群、階層沖突,歷史與文化矛盾的關(guān)鍵往往在于:矛盾中的強勢一方富有“愛與寬恕”的智慧。他們懂得,愛與寬恕不代表著軟弱與讓步,在社會矛盾沖突最為激烈的地方,在沖突最為持久的地方,只有“愛與寬恕”才能直達人心,化最柔弱的撫慰為最剛強的解決——這是“愛的戰(zhàn)爭”的力量。美國南北戰(zhàn)爭之后美國人是這樣做的;南非的曼德拉總統(tǒng)與圖圖大主教們也是這樣做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借此提出如下觀點:
“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保戏谴笾鹘虉D圖說)
處于強者與高位者的父親,其最大的智慧就在于“寬恕”,寬恕是無條件的,是單方面的,是柔弱的,是不給自己留后路的,是要求自己先付出代價甚至不計代價的。這樣的“寬恕”在面對最復(fù)雜、最激烈、最持久的沖突與矛盾時,往往是最富有智慧的最終解決方案。
這觀點適用于擁有較為豐富的社會、歷史、文化知識的考生??忌山栌纱擞^點關(guān)注形形色色的社會、歷史、文化沖突,比如:南非、柬埔寨的民族和解、澳洲與美國對于土著人的道歉與補償?shù)鹊取?/p>
示象類(2)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懸崖峭壁,有人想到的是棧道橋梁。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審題圖式】
懸崖峭壁
人們——空谷 棧道橋梁
……
【審題分析】
從題面上看,福建省此年度的高考文題命題是簡潔的,體現(xiàn)了福建省多年來較為清晰的命題規(guī)范:不預(yù)設(shè)觀點,用字簡潔從而避免歧義紛現(xiàn),題旨開放度高。
呈現(xiàn)在題面上的最基本的一組矛盾關(guān)系是:客觀與主觀。也就是,人們面對同樣一個客觀對象時,他們表現(xiàn)出不同的認識形態(tài)與行為判斷。而這些認識的形成與行為的選擇正是由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思維形態(tài)以及不同的生命態(tài)度等因素造成的。借此,我們就可以找到路徑分析這些認識與行為背后的價值觀以及生命態(tài)度等:或樂觀,或悲觀;或主動,或被動;或?qū)嵱?,或?qū)徝赖鹊?。——這正是此文題題旨生成的主干道。
但主干道不是唯一的通道,靈動的思維還可以在文題的文字叢林里發(fā)現(xiàn)通往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陽光大道——
比如:立足整體思維,你可以發(fā)現(xiàn),人們面對的同樣事物都會有許多不同的思維,那么,由此而深入思考,世界不正是因此而精彩多樣嗎?面對如此眾多的與己不同的觀點與生命形態(tài),那么,你又應(yīng)該秉持什么態(tài)度呢?在眾多的觀點中,在人言言殊、眾語喧嘩的社會里,你自己應(yīng)該如何駕馭自己呢?
再比如:如果你運用象征性思維,將題面的“空谷”“懸崖峭壁”與“棧道橋梁”進行轉(zhuǎn)換性解讀,那么,只要你的象征理解是準確妥當?shù)模敲?,你不就又獲得了廣闊的題旨闡釋空間了嗎?
【具體角度與觀點】
[角度一]整體把握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面對“空谷”,題面上只出現(xiàn)兩種不同的觀點;但事實上,肯定還會有許多其他不同的觀點存在。
因此,我們順著題面上的邏輯主線就可把握: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認知與判斷。這種不同的認知與判斷形成的背后,正矗立著人們各自不同的經(jīng)驗世界、生命態(tài)度、思維方式等。世界既因此而精彩,生命也因此而困難。具體解說如下:
觀點1:參差多樣乃是幸福的本源。側(cè)重論述由一元化封閉的社會思維形態(tài)走向開放多元的社會思維形態(tài)。
觀點2:倡導(dǎo)理性與寬容精神的培育。胡適之晚年尤著力于倡導(dǎo)“寬容比自由更重要”的精神即可作為有力的證明。
觀點3:多元思維與價值觀固然是保持社會活力的重要基石,但是,缺少必要的共同價值認知的社會也難免會陷入裂變與撕裂的分化狀態(tài)。試想,一個社會對于基本的是非善惡,比如,愛國、人性、道德等,都沒有共同的價值認知,那么,這個社會還會有基本的良性秩序嗎?因此,論述時側(cè)重分析:如何在尊重多元選擇的前提下,建設(shè)社會共同價值觀的良性平臺。
觀點4:社會越多元,越尊重個人判斷與選擇,那么,每一個生活在其間的人都越需要培育起自己的思想——它是你生命存在感的重要形式——只有這樣,你才不會在眾語喧嘩的時代里迷失自己。蘇格拉底千年前的告誡在這個時代依然極其有力:認知你自己,堅守你自己。
[角度二]象征轉(zhuǎn)換
在文題中,兩個基本的對象具有通過象征進行含意轉(zhuǎn)換、挖掘的可能:“空谷”與“有人的想法”。在含意轉(zhuǎn)換與闡發(fā)的時候,這兩者象征義具有連帶的緊密關(guān)系。
在文題語境中,“空谷”容易被理解為“困境”“低谷”——人生的、社會的、歷史的、文化的“困境”“低谷”。再具體分析文題中兩種“有人的想法”——這兩種想法其實代表著兩種生命態(tài)度、歷史態(tài)度與文化態(tài)度:“有人”想到懸崖峭壁,心態(tài)或許并非積極,但那是一種忠實的現(xiàn)實主義者的生命、社會與歷史視野;“有人”想到架設(shè)橋梁棧道,態(tài)度是積極的,那是一種務(wù)實的理性主義精神的體現(xiàn),是實用主義的生命、社會與歷史態(tài)度。
當然,除了題面上的兩種,你還可以合理地推想:或許還“有人”停下腳步或去欣賞那“空谷”的美景,或許還“有人”去研究那“空谷”的成因與歷史,那么,在這些行為中體現(xiàn)的則可以是審美主義者或科學(xué)主義者的精神世界與生命態(tài)度等等。
觀點1:物理意義上相同的生命,因著每個人不同的生命認識而有著不同的生命態(tài)度與生活方式。不必強求統(tǒng)一,每一種生命形態(tài)中都有自己搖曳的風情之美。
觀點2:生命中必有“空谷”——但如何面對,卻能檢驗出生命的智慧、態(tài)度與質(zhì)地。與其消極地面對空谷下的懸崖峭壁一味自怨自艾,不如積極務(wù)實地設(shè)想出路,讓人生的天塹變成坦途,走出閉鎖的天地,開辟生命的新篇章。
觀點3:正如生命中有“空谷”,社會發(fā)展中亦不時有低落的“空谷”。如何走出“空谷”則并非簡單的架橋的設(shè)想。它應(yīng)當建立在社會建設(shè)者們共同的理性智慧之上:它需要求學(xué)的精神,要想到懸崖峭壁,要丈量懸崖峭壁的高度與斜度;它需要想象的創(chuàng)造力,需要科學(xué)的社會改造方案;它也許還需要一種超邁的樂觀精神與審美態(tài)度。
當然,這個觀點的把握要求同學(xué)們要有較為豐富的社會歷史以及文化方面的閱讀積累。你可以聯(lián)想到漢朝王莽的教條主義改革的失敗,你可以聯(lián)想到黃仁宇先生在《萬歷十五年》中談到的“數(shù)目字管理”,你還可以聯(lián)想到美國建國者們的探索精神等等。
[角度三]追溯追問
下面的分析或許是命題者未曾想到的。但卻是十分有新意、趣味的理解與提煉。
如果你愿意,聯(lián)想一下“空谷”構(gòu)成的熟悉的成語:空谷足音、空谷幽蘭。
有點意思。意思在于:“空谷”含意并不空洞,而是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那么簡單追溯解釋一下:
空谷足音:在寂靜的山谷里聽到腳步聲。比喻極難得到音信、言論或來訪。
空谷幽蘭:山谷中優(yōu)美的蘭花。形容十分難得,常用來比喻人品高雅。
如果您讀過杜甫《佳人》的詩:“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那么你會想,“空谷”中的“佳人”正是杜甫自己的形象寫照——正值芳華,悄然隱居,遠離塵囂,抱幽處獨卻品性高潔。如果再能想到“空谷”其實有如生命中的一種“虛聲”的景象。就像宋代詩僧釋可湘的《空谷》詩中說的:“者畔才呼那畔應(yīng),萬千樵子逐虛聲。探尋直是無蹤跡,只見青山青又青?!薄@種追逐生命中的“虛聲”的現(xiàn)象多么像我們生活中對于功利、實利的追逐。
于是,你應(yīng)該會有許多新的聯(lián)想與啟悟了:“空谷”在大多數(shù)人的思維中都是“困境”“低谷”的象征。但為什么不能有新思維呢?“空谷”可以是人生命的一面鏡子,在靜寂中照見人的生命形態(tài),讓人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空谷”為什么只能用來架橋逃離呢?蘇格拉底說,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也許,“空谷”正是人生可以徜徉流連之地,在那兒,我們可以真正反省生活,深刻體悟生命。還有,“空谷”中回聲的虛妄無形正象征著社會生活中功名利祿的虛妄,那些熱衷于架設(shè)橋梁棧道的實用主義、實利主義者,他們的人生追求不也正像是“空谷”一樣的虛妄不實么?
觀點1:“空谷”為什么只能用來哀嘆、超越或逃離呢?“空谷”是一個有著詩意的人格境界的文化意象。面對這樣的意象,毫無想象力的悲觀的“懸崖峭壁”與充滿著實用主義精神的用以逃離的“橋梁棧道”也許都并非通向生命境界的坦途。徜徉生命的“空谷”之境,在獨處的靜寂原野中發(fā)現(xiàn)生命的詩境之美。
觀點2:面對“空谷”,人們想到懸崖峭壁,這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只想到“架設(shè)橋梁棧道”,這未免太過于功利化與實用化。它所對應(yīng)的是“解決問題”的思維形態(tài)。這種思維形態(tài)在當下社會正大行其道。
“空谷”是一定要被架橋跨越的么?對于社會與人生,對于歷史與文化來說,這樣簡單的對待“空谷”很可能都是一種災(zāi)難。比如,在教育中,許多家長總是希望為孩子提供更加優(yōu)越的生存環(huán)境,于是,他們就填平了許多本來就該讓孩子自己去走、去經(jīng)歷的人生“空谷”,其實這不正是事實上剝奪了他們成長歷練的機會么?又比如,社會發(fā)展中,如果一味地倡導(dǎo)“跨越式”發(fā)展,那么,這種違反社會歷史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思維不也釀成了許多悲劇么?前車之鑒,當引為后世之師。
觀點3:“空谷”不只是一種“困境”“低谷”的象征?!翱展取币部梢宰鳛楫斚律鐣r值世界的象征。試想,人們熱衷于追名逐利、急功近利,其心態(tài)急切,腳步喧騰,言語喧嘩,但這一切都仿如空谷之音,終是了無蹤跡。而且,也正是因為對功名利祿的熱衷,人們對于精神、靈魂、永恒缺乏追求與創(chuàng)造之心,才造成當今社會“空谷”一般的低落的文化環(huán)境。因此,真正的橋梁棧道應(yīng)該從人心深處樹立起來,我們社會、文化的發(fā)展才能真正地由天塹變通途。
示理類(3)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樣的眼睛有不一樣的看法。一樣的耳朵有不一樣的聽法。一樣的嘴巴有不一樣的說法。一樣的心有不一樣的想法。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審題圖式】
現(xiàn)象
——不一樣(觀點)
——不一樣(態(tài)度)
——不一樣(立場)
外物
【審題分析】
此文題截取自臺灣著名繪本畫家?guī)酌椎囊欢卧?。是?jīng)過歸納抽象而成的論斷。
“審題圖式”很簡潔地顯現(xiàn)了文題中兩組基本關(guān)系:“一樣”與“不一樣”;“一”與“多”。
剩下的事交給追問:“一樣”的感官為什么會有“不一樣”的生命世界的圖景認知?究竟是哪些因素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性大體以自我為中心,那么,又應(yīng)該以怎樣的態(tài)度看待別人的“不一樣”呢?如果一味地倡導(dǎo)寬容與接納,那么,自我又該如何保存與生長呢?呈現(xiàn)出來的多樣的世界美在何處?更有思想清明者應(yīng)該透過那熱鬧紛繁的表象去看到:我們當下的社會盡管人人不同,物物皆異,但我們的目標追求不都是一致的嗎?具體想一想,盡管我們將來報考以及從事的專業(yè)不同,但我們其實不都是追求幸福美滿的生活和家庭嗎?“不一樣”表象下面的實質(zhì)驚人的“一樣”又將會多么發(fā)人深省啊!
整體把握文題,發(fā)現(xiàn)相關(guān)因素,學(xué)會追問深思,是提高審題能力的途徑。
【具體角度與觀點】
[角度一]從呈現(xiàn)的現(xiàn)象角度
因為“一樣”的感官會有“不一樣”的認知結(jié)果,那么,眾多的“一”就會衍生出生活中的“多”?!岸唷笔恰皡⒉疃鄳B(tài)”,“多”是“多元價值”。那么,就可以有如下觀點:
觀點1:參差多態(tài)造就精彩。
觀點2:多元價值之美。
[角度二]從對待“不一樣”的現(xiàn)象的態(tài)度角度
從“我”對待他人的“不一樣”的態(tài)度角度出發(fā),在邏輯上將會有三種可能:其一,側(cè)重于“他人”的角度;其二,側(cè)重于“我”的角度;其三,兼顧二者,保持平衡的角度。具體分析如下:
(一)“承認、接受他人”的角度
觀點1:要相互包容,求同存異;求同存異,尊重不同。
觀點2:異中求同,同中存異。
觀點3:寬足以容大,德足以懷遠。(寬容;修德)
觀點4:尊重個體多元化,給異見(異端)以生存空間。
(二)在“承認、接受他人”的同時,也要注重“自我”的角度
觀點1:拒絕同化(體制化),成為自己;去掉復(fù)制,選擇唯一。
觀點2:個體的唯一性價值,追求獨異之人生。
觀點3:別被權(quán)威同化,不盲從輕信,在獨立思想中培養(yǎng)自己獨立的人格。
觀點4:越是在多元時代里,越需要一種靈魂,一種信仰。才能確保自己的獨立存在價值。
觀點5:要敢于不一樣,呵護自己的靈性之光。
(三)調(diào)和二者、反思二者的關(guān)系角度
觀點1:獨立思想,兼容并包;要堅守獨立思想,但更要懂得寬容。
觀點2:支持多元化,但更要弘揚主旋律;尊重多元也要有底線:比如尊重公平、正義、良知、自由權(quán)利的底線等。
觀點3:要“和”,但更要“和”而不同。
[角度三]從剖析現(xiàn)象形成的原因、條件的角度
“一樣”的感官之所以有“不一樣”的認知判斷,原因眾多。你不可能也沒必要去窮盡追溯原因,只需要在眾多原因中找到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便可溯本追源,闡發(fā)下去,自成一說。比如,對于生命境界的認識與追求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價值判斷;獨立思想的能力與精神的不同造成了對世界認知的不同;比如,文化環(huán)境與視野的不同造成了對生活、世界、歷史等方面的認知的不同等等。
觀點1:立于高者見者遠。思想與靈魂的高度不同,生命的境界自然不同。
觀點2:要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精神,尋找自己生命“獨異”也“唯一”的存在。
[角度四]透過現(xiàn)象尋找背后意義的角度
題面上呈現(xiàn)的是“一樣”與“不一樣”,但更深入的追問將產(chǎn)生更富有價值的思考:那“不一樣”的背后實質(zhì)究竟是什么?僅僅是現(xiàn)象的不同,還是真正的價值觀的不同?就像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表面上盡管都不同,但我們的價值追求又是何等的一致:追求物質(zhì)生活的富有,追求生活方式的一致,追求成長過程的一致等等!這種“不一樣”的背后恰恰是“偽多元”!
再者,盡管我們尊重“不一樣”(多元),但是社會的建設(shè)就如同古巴比倫人合力建造通往上帝天堂的“巴別塔”一樣,如果每個人的價值認識與價值目標都不相同,那么,我們又如何能形成建設(shè)社會的積極的合力呢?那么,我們的社會是否需要培育一種共同的富有建設(shè)意義的價值觀以作為我們形成合力的平臺呢?這種價值觀的形成與建設(shè)難道不應(yīng)當從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開始嗎?
觀點1:偽多元化下的一元化。進而探討社會與人生實現(xiàn)真正的多元的基礎(chǔ)、途徑以及條件。
觀點2:繼承優(yōu)秀文化,建設(shè)普世價值平臺。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