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婞
一年一度的外交外事禮儀大賽于外交學院舉行,全國二十九所高校在雪后的京城再聚。第十四屆外交外事禮儀大賽的主題是“儀承華夏,禮納乾坤”,這八個字恰好描繪出中國外交外事禮儀的發(fā)展軌跡——從自成體系的中華禮儀體制,到吸納西方價值;歷經(jīng)輝煌,走過恥辱,直到現(xiàn)在形成有禮有理、莊重而不過分親近的特點。
外交官的禮儀小秘密
開賽前有選手培訓,讓選手們對賽制、規(guī)則以及考察內容有大致的了解。預賽期間,穿插有專業(yè)的講座和論壇交流。來自新華社的戰(zhàn)地記者趙悅與選手分享自己的戰(zhàn)地故事,張宏喜大使稱“一個不合格的外交官交了一份合格的外交答卷”,來自對外友協(xié)禮賓處的劉芳處長為大家講解涉外禮賓禮儀,外交學院熊志勇教授探討“學者路與外交緣”。有選手疑惑:“明明是外交外事禮儀大賽,為什么四個分論壇僅僅有一個與涉外禮儀相關的分論壇呢?”遺憾的是,工作人員只從“培養(yǎng)興趣、開拓視野”等較為空洞的角度去回答,卻沒有點出實質——禮儀的形成不僅和文化相關,禮儀的應用也與文化相關。
禮儀并不只是簡單的規(guī)則羅列,而是文化進化、交融的結果。禮儀的背后,深藏著歷史文化和民族性格。對個人而言,禮儀是身份、地位、性格和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是內涵的外化表現(xiàn)。穿著、言行舉止都是禮儀的組成部分。而外事禮儀,更像是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相遇,有沖突,也有火花。同時,國際政治風云變幻,民族國家之間的利益又會影響到外交活動中的交往。因此,外交外事禮儀大賽本身,不是對規(guī)則要求機械記憶,而是對國際背景的把握,對他國文化的理解。前駐烏茲別克斯坦的大使,多次以評委身份參加外賽的李景賢談及自己在多年外交生涯中遇到許多大大小小的禮儀考驗,分享了一個外交中與禮儀有關的小秘密:“即使是職業(yè)的外交人員,也沒有辦法清清楚楚地記得所駐國家的每一個有關禮儀的細節(jié),尤其在一些突發(fā)場合,只能憑借對所駐國家歷史文化的了解去猜測什么是可能不禮貌的,什么可能是合理的。大概就是學以致用,從實踐中積累學習的過程?!倍a明參贊分享過自己的禮儀小貼士:“要想表現(xiàn)得懂禮儀、有禮節(jié),接受專業(yè)的禮儀培訓是很好的方法,但還要什么都看一看,什么都聽一聽,對對方的了解,是最好的禮節(jié)。駐外的時候,如果連對方國家的情況都搞不清楚,那再套搬禮儀,不算是真正的尊重。”兩位外交官的心得,正說明了在國際交往中,最重要的也許不是禮儀本身,而是對禮儀背后文化的學習。
預賽過后,六支隊伍——中國人民大學代表隊、外交學院代表隊、清華大學代表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代表隊、中央民族大學代表隊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代表隊晉級決賽。周日,外交學院沙河校區(qū)的禮堂坐得滿滿當當,一場“風度大于強勢,氣度大于計算”的大賽,翩翩拉開帷幕。
看似賽禮儀,其實拼文化
前外交部禮賓司參贊馬保奉對外賽的題目評價很高:“這次外賽的題目質量,可以說是14年來最好的一次。客觀題上,不再一味追求偏題、怪題,而是重視基礎知識、綜合素質的考察,給各路選手都留有發(fā)揮的空間?!边@也一語道破了外事禮儀應用的特征:禮儀并不是獨立運行的規(guī)則,而是在一定的專業(yè)知識記憶以外,更多的是平時的積累以及危機應對能力。本次外賽設有三個環(huán)節(jié):客觀題、時事縱橫以及情景題。在以往的客觀題部分,有些進入決賽的隊伍會以零分告終,這多多少少有些尷尬。馬參贊說:“最害怕有的隊伍一題都答不對。畢竟都是進入決賽的隊伍,如果決賽隊伍都一題答不對,那可能是題目的問題了。”如馬參贊所說,這次客觀題雖然考察范圍廣泛,卻都是在實踐中極容易遇到的禮節(jié)性問題,如飲食習慣、問候禮儀、民族風俗;或是關于外交的基本概念和知識,如國書的遞交、大使的任命;也有常識在其中,如根據(jù)文字描述說出國際組織的名字。
觀看外賽,是趣味學習的過程。在選手答題時,觀眾也在臺下給出自己的選擇。在一道題的正確答案“對日本、韓國的同齡人在正式場合也要連名帶姓地稱呼”給出時,我旁邊的女孩驚呼一聲:“原來是這樣!太不一樣了!之前我犯了錯誤啊!”當筆者問及她相關的經(jīng)歷時,她吐了吐舌頭,不好意思地說:“在韓國使館文化中心正式交流會議上遇見了本校的留學生朋友,結果直呼其名了。因為在中國,熟人之間稱呼不帶姓名顯得親近一些嘛,所以沒注意到這些。”她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繼續(xù)補充道:“想想也有道理,韓國、日本都是禮節(jié)繁復又格外重視長幼尊卑之分,即使熟人之間在正式場合也會用敬語,這些我都知道,一到生活里,平時的習慣又會取代知識了?!?/p>
確實,外交外事禮儀的玄妙之一就在于需要知行合一,兼重積累。有時會因為“不知”或“無意識”而與尷尬不期而遇。好在在普通人也能參與的公共外交領域中,容錯率是很高的,只要善于推敲思考、及時反應甚至事后道歉,即使缺乏足夠的禮儀精神,保持有禮的態(tài)度也是非常好的辦法。
在得知此次賽題全部由外交學院時事研究會負責出題、馬保奉參贊負責審核之后,筆者在賽后采訪了時事研究會現(xiàn)任會長閆寶生??紤]到外事禮儀實踐性的特點,出題組將重點放在了常見的禮儀規(guī)則之上,結合自2015年5月以來的時事熱點,加入中國外交禮儀的特點,各國國情、風土人情的考察,從1000題,篩選到500題,再篩選到120題,反復打磨,最終選100題作為最后的考題。在篩選過程中,馬參贊讀過全部賽題并給出更改建議??v觀賽題,主觀部分嚴謹中不失趣味:對中國近現(xiàn)代外交史地考察,如機構的設立順序,雖難記憶,傳達的是“讀史以明鑒”的價值取向,認識歷史,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國現(xiàn)在的外交政策;如西餐餐巾的擺放位置帶有不同含義、在澳大利亞豎大拇指是粗野的動作等類似的體現(xiàn)文化差異的題目,是對全球化下的民間跨文化交流不斷增多的反映,也是對于消除文化偏見和誤解的一種小范圍普及。
難度適中、綜合性強外,賽題的另一個特點是既重對政府間活動,也重非政府間的民間交流。第二環(huán)節(jié)是模擬不同國家政府就打擊IS進行磋商,與模擬聯(lián)合國、模擬APEC之類的活動類似,給青年提供展示領袖氣質和對國際政治、國家外交政策把握的機會,是選手們覺得“最專業(yè)、最過癮”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筆者認為略顯遺憾的是,在此類活動中,選手常常把談判與辯論混淆,在談判中忽視了禮儀和風度。如將對方稱為“你方”,將自己稱為“我方”,是疏忽,也是失禮。在真實的外交談判中,一般稱對方為“貴國代表”,或者直呼對方姓氏和職務,自稱則為“我國”。再者,談判中忌語速過快、用詞隨意、插話。第三環(huán)節(jié)被觀眾稱為“勝過春晚”的情景模擬,也是外賽十四年來的保留項目,以其一定的還原性和生活性受到喜愛。雖然對于觀眾來說,這個環(huán)節(jié)“好玩”,但對于評委嘉賓來說,這個娛樂性較強的環(huán)節(jié)很容易就顯得“亂”。孫淑貞參贊說:“演員本身存在著背景知識不足的漏洞,在我們這些有經(jīng)驗的人看來,有些像熱鬧的情景劇?!倍a明參贊以玩笑的口吻補充:“工作人員要照顧我們老人?。⊙輪T和選手都穿著正裝,望過去黑壓壓一片,沒法分清誰是誰!”由此看來,禮儀還是要活用,穿上了正裝并不等于禮儀到位,還得根據(jù)對象做調整!
除去布置上的不足,情景題的最大意義之一,就是還原。如閆寶生所說,這些場景很可能是我們經(jīng)歷過的,或是今后很可能會遇見的,是貼近每一個人生活的。如,同行業(yè)接待,中方醫(yī)院接待古巴的著名醫(yī)生,院長會見專家暢聊之時,護士突然匆忙打斷告知院長有手術急需要做;如,亞洲茶文化座談會中,來自五個國家的朋友匯聚一堂,某兩國人相鄰而坐,一國人憤憤要求換座。有人說,這樣的突發(fā)狀況是考量“情商”的時候。但情商并不是抖機靈,需要對本國、對他國歷史文化以及現(xiàn)狀的了解。
中國人民大學代表隊模擬中國公司宴請以色列的合作伙伴,服務員介紹菜品“潮汕牛肉丸”時提問:“請問牛肉丸是什么肉做的呢?”服務員答,牛肉。這看似多此一舉的提問引發(fā)了全場爆炸性的笑聲。然而,評委點評時,有經(jīng)驗的董補明公使給了選手一個“正名”的機會:原來,考慮到猶太人不食豬肉的文化傳統(tǒng),餐館肉丸的原料選取有時候不能保證完全不含有其他配料,人民大學代表隊的選手才會多此一問,以防冒犯客人。解釋之后,全場恍然大悟,并自發(fā)地送上了贊賞和歉意的掌聲。
外交外事禮儀大賽已走過14年,因為定位單一而造成過發(fā)展的瓶頸——賽題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沒有渠道去了解;因為運用場合少,很難對參賽選手、觀眾有長期的啟發(fā)作用。在發(fā)掘禮儀內在的文化的基礎上,大賽開始“吸粉”。外賽雖然以專業(yè)性聞名,但隨著公共外交概念的提出和推廣,以及國際非政府交流活動和機會的增加,外事禮儀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推廣中華之禮,推廣他國禮儀、文化,不僅有益于個人修身養(yǎng)性,更有利于推動公共外交的發(fā)展。外賽目的不在“賽”,而是以禮儀為起點,揭開外交神圣的面紗。對于觀賽者來說,也許一次外事禮儀的規(guī)則實踐是遙遠的事情,其實就藏在身邊:海外留學或者旅行、使館參觀、與留學生的交流互動……機械地記憶規(guī)則只會讓禮儀變得無趣,若是將禮儀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中去了解,就會發(fā)現(xiàn):每一種文化的內在規(guī)律,是有跡可循的;每一次認識,是沖擊,也是幸運。對于中華文化和其中的待人接物之禮,我們應有自信,不必盲目否認。
責任編輯:張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