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項立剛 【 大中小 】
智能手機的大規(guī)模普及,尤其是社交工具的大量出現(xiàn),讓人們對手機欲罷不能,手機焦慮癥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的“病態(tài)”,對于和外界交流頻率高的人更是如此——似乎不過幾分鐘看一下手機,就會錯過重要信息。曾經有統(tǒng)計表明,普通人一天看手機150次左右,高頻使用人群看手機一天超過220次,甚至更多。
我們有可能走出這種焦慮嗎?手機焦慮是一種過渡現(xiàn)象,會隨著新技術出現(xiàn)而逐漸消失?還是已成為社會生活一部分,永遠不會消失?
筆者認為,手機焦慮癥是一定時期手機發(fā)展的一個組成部分。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和進步,它終會逐漸消減。分析手機焦慮癥,我們得從手機信息的特點說起。
信息爆炸時代來臨,大規(guī)模的信息傳輸存儲技術 的出現(xiàn)還是近40年的事情。過去這些年,無論是電腦、手機還是互聯(lián)網(wǎng),我們的軟硬件技術水平取得長足進步。盡管如此,我們的信息管理水平仍然處于初期狀態(tài)。
正是這種無管理狀態(tài)造成一些需要和社會交流的職業(yè)人士對不斷出現(xiàn)的信息產生依賴。他們需要通過不斷地查看手機,防止丟失重要信息。很多人把這些歸為心理疾病,但從這些人的角度來看,丟失信息也許意味著丟失機會,他們對信息的關注是很正常的需求。
解決手機焦慮癥的基本技術思路就是提高信息管理效率。以微信為例,這個應用剛出現(xiàn)時,信息管理非常低級——對所有用戶沒有分類,沒有“重要性管理”。而今,微信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重要通信工具,每個人加的微信好友都有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同時每人也都關注了幾十,甚至幾百個微信群,而微信群中經常會出現(xiàn)大量沒有價值的信息。正是大量有用、無用的信息混雜,讓那些擔心錯過有用信息的人焦慮。
未來的信息管理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對信息進行細分。一是對信息發(fā)出者進行分類。對重要聯(lián)系人的信息提醒和提示,應盡可能縮短用戶的知曉時間間隔,對一般聯(lián)系人的信息進行保留,僅供閑時查看,而黑名單中的聯(lián)系人信息要被屏蔽掉。而更高級的信息管理則需具備對信息內容的智能學習能力——分清用戶需要接收什么信息并及時提交,將不需要的信息直接屏蔽;對有些一般性信息可暫存,供需要時備查。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將大數(shù)據(jù)和智能學習整合進未來通信工具。
在更遠的未來,信息處理不僅意味著進行智能學習與分析,同時信息傳輸也不再是人類直接看手機或電腦,相關信息可能通過某種傳輸系統(tǒng)——比如骨傳導技術,直接與人類神經系統(tǒng)聯(lián)接,讓我們手機接收信息,并在經過分析處理后,直接把有用的信息傳送至神經系統(tǒng),把其余信息存儲在手機中。一旦該技術投入應用,看手機就不再是生活工作的必需,“手機焦慮癥”自然也就不復存在?!ㄗ髡呤潜本┼]電大學客座教授、中國信息產業(yè)知名觀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