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進貴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yè)地質勘查中心甘肅總隊甘肅天水741000)
甘肅省徽縣金灘子金礦礦床特征及找礦標志
■魯進貴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yè)地質勘查中心甘肅總隊甘肅天水741000)
金灘子金礦位置處于西秦嶺南帶北部近東西向印支期復雜褶皺帶的東部,甘肅崖灣-陜西尖峰埡銻汞金成礦帶東段。
金灘子金礦 礦床特征 找礦標志
該區(qū)為南秦嶺褶皺帶成礦條件較為有利的區(qū)段之一,礦產以金、銻、汞為主,其次為鐵等礦產。區(qū)內目前所發(fā)現的金礦床(點)主要分布在石炭系和泥盆系中,礦床(點)的分布和產出受中酸性小巖株和區(qū)域斷裂構造的控制作用較明顯,尤其是中酸性小巖株與金成礦作用關系非常密切。礦體的空間產出和分布特征主要受斷裂構造蝕變帶和巖體接觸帶、褶皺構造等地質因素所控制,這三種地質因素相互疊加復合部位多為礦化富集地段。
2.1礦化帶特征
根據礦區(qū)內礦體的分布特征和控礦因素,目前共發(fā)現和圈定3個金礦化帶。各礦化帶的特征如下:
(1)Ⅰ礦帶分布在礦區(qū)北部的道角里-南天門一帶,礦化帶近東西向展布,長約1500m,寬100-500m;礦帶的分布受兩條斷裂及其上下盤次級斷裂所控制,帶內礦化強度總體較弱,目前所發(fā)現的礦體規(guī)模一般較小,礦體的產出主要受北西和北東向斷裂所控制。
(2)Ⅱ礦帶分布在礦區(qū)中北部的金灘子一帶,礦化帶呈近東西向展布,長約800m,寬30-130m;礦帶的分布受金灘子巖體內外接觸帶的控制作用非常明顯,帶內礦體均產出于巖體內外接觸帶內的斷裂破碎帶內。
(3)Ⅲ礦帶分布在礦區(qū)南部的三棱梁-混人灘一帶,礦化帶呈北西向展布,長約1000m,寬30m±;礦帶的分布主要受一組北西向的斷裂破碎帶所控制,礦體主要產于斷裂帶內,該礦帶內礦化總體較強,主控礦構造與礦區(qū)西側鄰區(qū)的頭灘子金礦主控礦構造相一致,是區(qū)內最具找礦潛力的礦化帶。
2.2礦體特征
2.2.1Ⅰ-1礦體
分布在礦區(qū)西北角道角里一帶。礦體的分布和產出受一組北東走向的斷裂破碎帶所控制,產于斷裂帶內,其產狀與斷裂一致,產狀90-100°∠50-75°。地表經CK201-1、CK199、CK193等工程控制,地表工程間距為35-45m,礦體地表控制長度160m,體厚度1.36-2.59m,平均厚度1.98m;礦體形態(tài)較為簡單,總體呈較穩(wěn)
2.2.2Ⅱ-1礦體
分布在礦區(qū)中北部的金灘子一帶。礦體的分布和產出受一組分布在金灘子小巖株內接觸帶內近東西走向的斷裂破碎帶所控制,礦體產于斷裂帶內,其產狀與斷裂一致,產狀90-100°∠50-75°。地表經CP1、TC202、TC219等工程控制,地表工程間距為20-50m,礦體地表控制長度115m;礦體厚度1.48-3.30m,平均厚度2.33m;礦體礦化特征及含礦品位總體變化較小,礦石以破碎帶蝕變閃長巖型礦石為主,礦體與圍巖界限清楚;礦化總體較為均勻,含礦品位特征為:單工程金平均品位2.83-7.00×10-6,礦體金平均品位為4.96×10-6。礦體形態(tài)較為簡單,總體呈較穩(wěn)定的薄脈狀,厚度沿走向變化較小,在礦體東端出現分枝現象。
2.2.3Ⅱ-2礦體
分布在礦區(qū)中北部的金灘子一帶。礦體的分布和產出受一組分布在金灘子小巖株接觸帶內近東西走向的斷裂破碎帶所控制,礦體產于斷裂帶內,其產狀與斷裂一致,產狀90-100°∠50-75°。地表經TC216、TC201、TC220、TC219、TC224等工程控制,地表工程間距為35-120m,礦體地表控制長度310m,該礦體是區(qū)內目前圈定出規(guī)模最大的礦體;礦體厚度1.18-4.22m,平均厚度2.20m;礦體礦化特征及含礦品位總體變化較小,礦石以礦石為主,礦體與圍巖界限清楚;礦化總體較為均勻,含礦品位特征為:單工程金平均品位3.16-7.10×10-6,礦體金平均品位為4.55×10-6。礦體形態(tài)較為簡單,總體呈較穩(wěn)定的薄脈狀,厚度沿走向變化較小,在礦體中段出現分枝現象,沿走向具膨大收縮現象。
2.2.4Ⅲ-1礦體
分布在礦區(qū)南部的三棱梁-混人灘一帶。礦體的分布和產出受一組北西西走向的斷裂破碎帶所控制,礦體主要產于斷裂帶內,其產狀與斷裂一致,產狀90-100°∠50-75°。地表經TC18、CK24、TC28等工程控制,地表工程間距為70m±,礦體地表控制長度215m,礦體厚度0.85-5.14m,平均厚度3.16m;礦體礦化特征及含礦品位總體變化較小,礦石以構造角礫巖型礦石為主,礦體與圍巖界限清楚;礦化總體較為均勻,含礦品位特征為:單工程金平均品位6.29-19.44×10-6,礦體金平均品位為8.81×10-6,該礦體是區(qū)內目前圈定出礦化最強的礦體。礦體形態(tài)較為簡單,總體呈較穩(wěn)定的薄脈狀,厚度沿走向具一定的變化,沿走向具膨大收縮現象。
區(qū)內所圈定的其它礦體一般為單工程控制或規(guī)模較小,礦體長度45-310m,平均厚度0.45-4.26m;平均品位2.92-17.13×10-6,單樣最高品位23.06×10-6。
(1)地層巖性標志:下石炭統岷河組第四巖性段海相淺灰色、灰色灰?guī)r是礦區(qū)主要的含礦地層。
(2)構造標志:近東西向區(qū)域斷裂帶及其與北東向、北西向或環(huán)狀斷裂復合部位。
(3)巖漿巖標志:各種脈巖發(fā)育地段,特別是斷裂帶內脈巖分布區(qū)。
(4)圍巖蝕變標志:紅色蝕變帶(褐鐵礦化帶)、白色蝕變帶(硅化、方解石化、白云石化)及風化破碎帶。
(5)地球化學標志:土壤測量Au、As、Hg、Sb、Zn組合異常是重要的地球化學標志,其綜合暈圈的濃集中心往往是金礦化部位。重砂黃金異常,對本區(qū)找金具有特殊意義,根據異常特征可快速圈定礦化有利部位。
(6)古采硐標志:區(qū)內有古人采金遺跡,亦是重要的找礦標志。
[1]王義天,毛景文,陳文,楊富全,楊建民.新疆東天山康古爾塔格金礦帶成礦作用的構造制約 [J].巖石學報,2006,22(1).
[2]舒斌,馬天林,陳宣華,孫立,王連慶.東天山康古爾塔格金礦田控礦構造特征[J].地質通報,2007,26(2).
P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7-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