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有生 鮑永衛(wèi) 王彥南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七隊 青?!∥鲗帯?10000)
青海省門源縣俄博-柴龍溝地區(qū)銅多金屬礦地質特征及成因類型
■裴有生鮑永衛(wèi)王彥南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七隊青海西寧810000)
本文首先對青海省門源縣俄博-柴龍溝地區(qū)銅多金屬礦地質特征進行了分析,并總結出該礦的成因類型。
銅礦床成因
青海省門源縣俄博-柴龍溝銅多金屬礦工作區(qū)位于青海省門源縣北東約90km處,隸屬青海省門源仙米鄉(xiāng)管轄,面積22.99km2。在工作區(qū)西北部1:1萬磁異常呈環(huán)狀分布,銅礦化呈上鐵下銅分布規(guī)律,具有典型火山塊狀硫化物礦床的標志,1:5千自電異常和ME3土壤異常,該區(qū)地表已發(fā)現銅礦化露頭,自電異常值-30—-100mv,異常規(guī)模較大。
1.1地層特征
工作區(qū)主要為下奧陶統(tǒng)(陰溝群)火山巖和碎屑巖段(組)、中統(tǒng)(大梁組),其次石炭-二疊系及第四系。
第四系:主要為坡積和殘積,冰積與沖積次之,多分布于俄博溝之東西兩側,沖溝附近厚度最大,厚0-50m。
下奧陶統(tǒng)陰溝群(O1yn):在工作區(qū)分布較廣,占全區(qū)面積百分之五十左右,總體走向呈北西西-南南東展布,傾向北北東、南南西,傾角40-730,由火山巖段(O1yna)、碎屑巖段(O1ynb)組成。
陰溝群碎屑巖段(O1ynb):分布于工作區(qū)中部及北東部,地層產狀變化大,巖性主要為青灰色泥質、砂質板巖,其中夾褐色砂巖,不純灰?guī)r透鏡體,與下伏火山巖呈整合接觸,厚500m。
中奧陶統(tǒng)(O2):分布于工作區(qū)南部,出露厚度不全,為淺海-濱海相之沉積碎屑巖建造。
石炭-二疊系(C-P):分布于工作區(qū)中部,為斷陷盆地的沉積物;上部為灰白色石英砂巖夾紫紅色砂巖與炭質頁巖,下部為紫紅色砂巖夾灰白色砂巖及泥灰?guī)r、石膏,底部有一層礫巖,厚1390m。
1.2巖漿巖特征
巖漿活動主要發(fā)生在加里東時代,早期為巖漿噴發(fā),晚期為侵入活動。
1.2.1火山巖
本區(qū)火山巖最主要的火山作用時期是早—中奧陶世,尤其是早奧陶世更為強烈,該時期產生的火山巖空間上構成連續(xù)性較好的火山巖帶。工作區(qū)區(qū)域上南北兩條火山巖帶從東北部和西北部通過,區(qū)域上北帶有三個火山噴發(fā)旋回,工作區(qū)研究程度低。南帶分布于工作區(qū)西北部,向西延伸到圖外。早奧陶世的火山活動主要表現為裂隙式溢流,但在局部(如俄博溝、銀燦等地),表現為中心式噴發(fā)的特點。
1.2.2侵入巖
本工作區(qū)的侵入巖多以中性的閃長巖為主,其次是酸性超淺成之石英鈉長斑巖,一般規(guī)模不大,均呈巖脈的形式出現,多侵入于火山巖中。
1.3構造特征
工作區(qū)為一系列緊密的線狀構造,褶皺與斷裂的方向與區(qū)域構造線的方向一致,為北西西-南東東。
1.3.1褶皺
工作區(qū)為一扇形背斜構造,背斜軸向為北西西-南東東向,北東翼向南西傾斜,傾角45°-50°,南西翼傾向北東,傾角70°,扇形背斜軸面傾向南西,傾角85°左右。背斜核部為細碧巖,兩翼為酸性凝灰?guī)r和沉積巖。扇形背斜被后期縱斷裂所切,致使兩翼殘缺不全,軸部又被俄博溝平移正斷層錯動,加之后期火山活動的破壞,今日所見到的褶皺構造面目全非難以辨認。
1.3.2斷裂
走向斷裂;(F12)出露于工作區(qū)北部,屬于區(qū)域大斷裂(直-紅大斷裂)的一部分,該斷裂屬壓扭性的逆斷層,斷裂面向南西,傾角70°左右。該斷裂是—個多期活動的斷裂,從加里東早期直到海西期,都在活動。在加里東早期成為控制本區(qū)巖漿活動主要構造,到海西期使下奧陶統(tǒng)地層逆于石炭二迭系之上。本區(qū)礦點分布均受此斷裂控制,因此說這條斷裂與礦的形成關系甚為密切。
俄博溝橫向斷層(F1):走向北東,傾向南東,為一張性平移正斷層,該斷層發(fā)生于走向斷裂之后,并將走向斷裂錯斷,斷層的東盤下降,使火山噴發(fā)沉積物保存較好,西盤上升遭到強烈的剝蝕,地層巖性殘缺不全。
裂隙:區(qū)內裂隙較為發(fā)育,主要有三組:第一組走向北東,由小裂隙和破碎帶組成,多屬壓扭性,走向52°-59°,傾向142° -149°,傾角60°-70°,裂隙密度大,有繼承性多期活動,為第二礦化帶的主要儲礦構造。第二組走向106°-109°,傾向196° -199°,傾角55°-76°,為壓扭性的小斷裂,不甚發(fā)育,與礦關系不太密切。笫三組為張性小斷裂,傾向57°,傾角45°,一般為石英脈填充,和礦化關系不密切。
1.4變質作用特征
1.4.1變質作用
本區(qū)變質作用屬于區(qū)域性大面積輕微變質,泥積巖中之泥質巖或頁巖,均發(fā)生輕微變質,一般為千枚巖或板巖,火山巖中大部分都產生綠巖化作用。
大面積輕微變質作用與成礦作用沒有明顯的關系。
1.4.2圍巖蝕變
①青盤巖化與成礦關系不太密切。②黃鐵礦化分布在四個礦化帶中,呈條帶狀分布與銅礦之成礦有一定關系。③綠泥石化分布范圍比較廣泛,火山巖與侵入巖中均有分布,蝕變程度強弱不等,與銅礦化關系密切。④碳酸鹽化:分布范圍小,多分布于Ⅱ礦化帶中,碳酸鹽呈脈狀,密集與細碧巖中,有兩期,第一期與成礦有密切關系,第二期與銅礦的形成毫無關系。⑤硅化:分布零星,出露面積不大,多集中于四個礦化帶中,呈橢圓形出露地表,長5-20m,寬2-5m,與銅礦的形成有間接關系,常與黃鐵礦相伴出現,有時與綠泥石化,青盤巖化組成。⑥綠簾石化:大多數呈細脈產于細碧巖中,其中有少數綠簾石脈,見有星點狀黃銅礦,多數為區(qū)域型的蝕變產物,少數為熱液型之蝕變產物,熱液脈型之綠簾石是末期蝕變的標志。
早期含銅的原始基性火山巖巖漿,在運移過程中,產生汽化高溫熱液,使銅在細碧巖中形成星點狀和浸染狀的礦體,即與火山巖有關的塊狀硫化物礦床。到晚期由于火出期后分異作用,火山期后熱液中銅的含量有所增高,在有利的裂隙中沉淀了銅的塊狀礦石,即火山期后熱液充填交代形成的礦床。
2.1火山塊狀硫化物礦床依據
構造環(huán)境標志:存在火山機構是構造環(huán)境標志,早古生代細碧—角斑巖系是含礦地質體標志。巖性以基性火山巖細碧巖為主是含礦巖性標志?;鹕綑C構形成的火山通道是構造標志,有磁異常呈環(huán)狀分布是地球物理標志。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硅化是圍巖蝕變標志。銅礦化呈上鐵下銅分布規(guī)律,具有典型火山塊狀硫化物礦床的標志。鐵為黃鐵礦,如II銅礦體上部為黃鐵礦礦化細碧巖;IV銅礦體上部為黃鐵礦化閃長巖脈,閃長巖脈侵入使早期形成的銅礦化加富。
2.2火山期后熱液充填交代礦床依據
礦體主要受斷裂破碎帶的控制,具有小扁豆體和平行復脈狀之小礦體;塊狀礦體和硅化細碧巖中的脈狀礦體和圍巖界線清楚;礦石有交代現象,早期黃鐵礦被晚期黃銅礦所交代;近礦圍巖有強烈的熱液蝕變;礦體產于基性火山巖中。以上這些是火山期后熱液充填交代礦床依據。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