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魁召 王榮 王云
(新疆地礦局第七地質大隊 新疆 烏蘇 833000)
探析新疆斑巖銅礦成礦規(guī)律及成礦遠景
■張魁召王榮王云
(新疆地礦局第七地質大隊新疆烏蘇833000)
新疆地區(qū)是我國重要的礦產資源地。斑巖銅礦在新疆的產出是有極其吻合的地理條件的,新疆作為我國重要的斑巖銅礦的產出地,研究其成礦規(guī)律與產出前景對我國斑巖銅礦的勘查與生產都十分的重要。本文在對斑巖銅礦的一般成礦原因的分析基礎上,分析了新疆斑巖銅礦產出地質構造背景條件。并根據(jù)此總結了新疆斑巖銅礦找礦前景。
新疆斑巖銅礦研究前景
找礦首先要清楚成礦的規(guī)律的原理。斑巖銅礦床與鈣堿性淺成花崗巖類侵入體有關、具特征蝕變暈的細脈浸染型硫化物銅礦床。均產于顯生宙造山帶。經過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目前認為其成礦作用的基本因素一是與殼幔相互作用;二是由于地下熱流體與天水的交互作用。此兩種因素較為明確。對于斑巖銅礦成礦過程,一般認為經歷了兩個重要階段:一是造山帶匯聚型過渡殼階段,二是造山后構造、巖漿活化事件的新陸殼階段,多產于后期的鈣堿性花崗巖類侵位晚期。在地殼運動過程中,斑巖銅礦的形成與板塊俯沖作用有關,我國東南沿海斑巖銅礦床產于遠離俯沖帶的大陸板塊內部的古生代構造層中。斑巖銅礦主要與鈣堿性及偏堿性花崗巖類有關含礦巖石可以是閃長巖、斜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石英斑巖等成份斑巖、巖性成份范圍較寬。對于斑巖銅礦成礦條件,一是要有圍巖封閉條件,這是由于封閉條件會使流體集中,在流體集中進入斑巖體后,可以封閉在斑巖體內。有利于斑巖銅礦的形成的圍巖以花崗巖類為主,如新疆巴爾喀什礦帶。其次為火山巖類、碳酸鹽巖類及粒度細小的粉砂巖—頁巖類,其他具較高孔隙度的砂巖對斑巖銅礦形成不利。二是區(qū)域剝蝕程度直接影響到斑巖銅礦的保存,一般認為斑巖銅礦的形成深度范圍較窄。狹窄的范圍能具備深源流體與天水的交互作用的時間與接觸條件。
新疆地處中亞——蒙古斑巖銅礦成地帶,西部緊鄰哈薩克斯坦境內的科翁臘德、阿克斗卡等超大型斑巖銅礦,東部緊鄰蒙古國奧尤陶勒蓋超大型斑巖銅礦。新疆成礦地質構造環(huán)境與哈薩克斯坦及蒙古國超大型礦場類似,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國家和自治區(qū)對地質勘查工作的投入科技力量與資金力量的增加,新疆斑巖銅礦找礦工作與地址勘查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先后發(fā)現(xiàn)了土屋-延東、哈臘蘇、包古圖、萊歷斯高爾、和爾賽、庫勒薩依等一批具有大型以上遠景規(guī)模的斑巖銅鉬礦床。在對于全疆范圍內斑巖銅礦的研究方面,專家學者大多側重于點上和局部區(qū)域的研究,對成礦規(guī)律以及找礦方法方面相對較少。
3.1覺羅塔格成礦帶斑巖銅礦成礦情況概述
覺羅塔格構造帶位于新疆東天山,面積28000平方千米,其北界中東段以康古爾塔格斷裂與喀爾力克泥盆石炭紀造山帶接觸,西段與依連哈比爾尕石炭紀造山帶接觸,南界以尾亞韌性剪切帶與星星峽前寒武紀地塊接觸,此韌性剪切帶北側被中生代的沙泉子脆性斷裂切割。石炭紀造山鈣堿系列花崗巖類,其它面積大部分為下石炭統(tǒng)拉張階段雙峰式火山巖建造,小部分為匯聚階段上石炭統(tǒng)復理石夾中酸性火山巖建造,此外二疊系上疊磨拉石盆地沉積局部分布,晚石炭世鈣堿系列花崗巖類主要分布于南緣,形成南北兩條花崗巖鏈。它們在西端秋格明塔什匯合并向東散開,覺羅塔格匯聚階段花崗巖類面積廣闊,全部為異地型巖基、巖株,一些大的巖基只出露其頂部角巖帶可寬達數(shù)千米以上,主要巖體在阿齊山、阿拉塔格、尾亞北一黑鷹山一線。
3.2覺羅塔格帶斑巖銅礦成礦遠景成礦時期及成礦構造環(huán)境
本帶斑巖銅礦形成于造山帶匯聚階段中后期,活動陸緣環(huán)境,與世界多數(shù)造山帶斑巖銅礦一致。本帶俯沖造山時的構造類型為安第斯型。從衛(wèi)星照片上可看到,其花崗巖體多數(shù)明顯為正圓形氣泡型侵入體集合而成,大小環(huán)形構造隨處可見。稀土元素特征顯示巖石序列有完整的結晶分異過程,這些特征符合世界斑巖銅礦巖漿巖特點。石炭紀花崗巖類圍巖基本為火山巖、碎屑巖系、粒度較細、空隙度低、巖體內具密集巖墻群者不多,即多數(shù)巖體定位時巖體上方不發(fā)育裂隙群,利于形成斑巖銅礦。圍巖幾乎全部角巖化即角巖化帶面積比巖體出露面積還大,物探也常常發(fā)現(xiàn)許多分離的巖體在地下聯(lián)為一體,這都表明本帶區(qū)域剝蝕程度低,最有利于斑巖銅礦床保存。根據(jù)專家分析,本帶不但有斑巖銅礦成礦良好條件而且具備斑巖銅礦良好保存條件,與國外斑巖銅礦帶對比,估計在阿齊山至三岔口范圍內,還可再找到超大型斑巖銅礦床。
3.3其它斑巖銅礦成礦帶及其遠景
除木孜塔格帶可與玉龍帶基本對比外,新疆的覺羅塔格帶在周邊沒有與它完全相似的構造,成礦帶。而新疆也沒有與巴爾喀什帶完全相同的成礦帶,因此,就斑巖銅礦而言,構造帶的對比或延伸不應當是向前預測的最主要的因素與方向。而應當將重點放在從斑巖銅礦床的具體成礦條件方面來進行對比和分析上。從這個角度看,新疆除覺羅塔格帶外,其它許多構造帶都具有斑巖銅礦的找礦遠景都有可能產于構造——巖漿活化帶型斑巖銅礦成礦帶。吉爾吉斯北天山帶已延入新疆可能與伊犁裂谷帶南緣西端連接,在新疆境內以石炭紀沉積巖及石炭紀花崗巖類為主,尚未發(fā)現(xiàn)早古生代構造層的大面積分布,新疆境內其它地區(qū)未發(fā)現(xiàn)與肯德克塔斯,塔拉斯相同的奧陶紀匯聚的造山帶,在加里東晚期志留紀匯聚有大量加里東異地型造山花崗巖分布的構造帶有博羅科努、祁曼塔格兩帶、博羅科努帶有萊歷思高爾等一些斑巖銅礦點發(fā)現(xiàn),有較大的勘查前景。新疆最南部的木孜塔格帶為中生代造山帶,屬特提斯成礦域三江成礦系,帶內第三紀高侵位活化型淡色花崗巖小侵入體已發(fā)現(xiàn)云霧嶺玉龍式斑巖銅,具超大型斑巖銅礦良好找礦遠景。另外,諾爾特為加里東基底上發(fā)育上疊型華力西花崗巖類侵入體,剝蝕程度相當淺,有銅礦化顯示;東西準噶爾帶,地質結構與巴爾喀什帶相似,剝蝕稍深,但其中可以找到某些剝蝕程度淺,圍巖封閉條件好的地段,如東準噶爾帶東端及南部,有斑巖銅礦的遠景。
綜上所述,我國新疆地區(qū)的超大型斑巖銅礦礦區(qū)的勘查潛力巨大,在合理規(guī)劃與專家學者的不斷實地研究之下,對于未知的前景仍然抱有很強希望。因此,要加強對地質結構的勘查與總結,對斑巖銅礦的成礦規(guī)律還要進一步的研究。
[1]申萍,董連慧,馮京,王核 ,徐興旺 ,薛春紀 ,屈迅 .新疆斑巖型銅礦床分布、時代及成礦特點[J].新疆地質,2010(04).
P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9-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