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雷
(新疆金川礦業(yè)有限公司 新疆維吾爾835100)
淺談新疆卡特巴阿蘇金礦床礦床特征
■劉廣雷
(新疆金川礦業(yè)有限公司 新疆維吾爾835100)
2013年5月,新疆地質工作者在伊犁新源縣發(fā)現評價了一處特大型金礦--卡特巴阿蘇金礦??ㄌ匕桶⑻K位于伊犁州新源縣以南約30公里處,地處西天山南緣那拉提山主脊兩側,地形切割強烈,最高海拔3650米,最低海拔約2540米,相對高差500~1100米??ㄌ匕桶⑻K金礦資源品質和開采條件都比較好。目前已提交的53噸金礦平均品位達3.51克/噸??ㄌ匕桶⑻K金礦與聞名世界的"中亞金腰帶"同處一條成礦帶內,具有相同的成礦地質條件??ㄌ匕桶⑻K工區(qū)地形復雜,垂直高差大,植被覆蓋厚,可以想象,由一條不足一米寬的褐鐵礦化花崗巖找到金礦,概率極小。當前,在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中,新疆實施優(yōu)勢礦產轉換戰(zhàn)略,應積極推進超大型礦床的勘查工作。了解金礦礦床成礦地質背景以及礦床地質特征有助于對其開展地質勘查。[關鍵詞]新疆卡特巴阿蘇金礦床成礦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征
新疆卡特巴阿蘇金礦區(qū)位于新疆西天山那拉提山中段,那拉提北緣斷裂南側,屬那拉提Cu-Ni-Au-Fe-白云母-玉石成礦帶。礦床受那拉提北緣斷裂控制,就位于那拉提北緣斷裂南側次級斷裂內。礦床經歷了早期花崗巖體侵位成礦元素的初步富集,中期構造破碎帶活動、氣水熱液蝕變疊加富集,晚期侵入脈巖形成的熱液活動使成礦物質再次疊加富集。該礦床的發(fā)現證明,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哈薩克斯坦的庫爾干特帕-納倫金-鐵-鉛-鋅成礦帶向東沿入我國,與那拉提中天山構造帶對應。該構造帶具較大找金潛力,特別是那拉提北緣斷裂帶是尋找破碎蝕變巖型金礦床的有利位置。
卡特巴阿蘇金礦床地處西天山中段,大地構造處于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Ⅰ級)與塔里木板塊(Ⅰ級)的南天山-紅柳河縫合帶(Ⅱ級)的中天山巖漿?。á蠹墸┖湍抢?烏瓦門蛇綠混雜巖帶內(Ⅲ級)。出露地層主要為古元古界那拉提巖群中深變質巖、上志留統(tǒng)巴音布魯克組火山巖及灰?guī)r、碎屑巖。侵入巖發(fā)育,以石炭紀二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花崗巖、正長花崗巖為主,少量基性-超基性巖體;少量泥盆紀閃長巖、石英閃長巖、花崗巖和二疊紀花崗斑巖、花崗巖;構造主要為那拉提南、北緣斷裂。那拉提北緣斷裂總體呈北東東向展布,長幾百千米,斷層破碎帶寬幾十米,傾向南,為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與塔里木板塊的分界斷裂。
礦區(qū)位于古亞洲成礦域(Ⅰ級)塔里木成礦?。á蚣墸┧锬景鍓K北緣成礦帶(Ⅲ級)那拉提銅鎳、金、鐵、鉑族、白云母、玉石礦帶(Ⅳ級)內。國內礦區(qū)及外圍已發(fā)現各類礦(化)點20多處。該帶向西延入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境內,前者有查爾庫拉金礦床,金金屬量100 t;后者有庫姆托爾金礦床,金金屬量524 t,屬于元古界黑色巖系型(石英脈型和蝕變巖型)金礦床;塔迪爾布拉克斑巖型銅金礦床,圍巖為元古界中深變質巖,閃長斑巖、二長斑巖、正長斑巖含金,金屬量:金75 t,銅50萬t。
礦體主要產于石炭紀褐鐵礦化、黃鉀鐵礬化、黃鐵礦化及硅化二長花崗巖和花崗閃長巖中。那拉提北緣斷裂(F2逆斷層)從礦區(qū)通過,含金巖體夾持于F3、F7次級斷層之間。礦化蝕變帶長2 500 m,寬60~300 m。按Au品位>2.5×10-6在地表圈出金工業(yè)礦體9個,隱伏礦體6個;按Au品位>1.0×10-6<2.5×10-6在地表圈出低品位金礦體12個、隱伏礦體14個,隱伏銅礦(化)體5個,共有46個子礦體。
其礦體特征為礦體總體呈北東東-南東東走向,傾向南,傾角20~72°(圖1略)。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脈狀,呈尖滅再現、局部膨大現象。礦體地表長40~600 m,平均厚度0.67~14.00 m,平均品位2.56×10-6~-9.98×10-6。低品位金礦體平均品位1.01×10 -6~2.45×10-6。隱伏銅礦(化)體平均品位0.19%~0.42%。礦石特征為礦石具浸染狀、黃鐵礦連晶細脈浸染狀,及很少的石英黃鐵礦細脈狀。以塊狀構造為主,部分具有碎裂構造。主要為黃鐵礦、褐鐵礦化,黃銅礦、藍銅礦、孔雀石。金礦賦存于黃鐵礦中,黃鐵礦呈不規(guī)則粒狀、浸染狀,連晶細脈浸染狀,部分已氧化為褐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斜長石和鉀長石,少量絹云母、黑云母和方解石。
卡特巴阿蘇金礦具礦化蝕變特征。其圍巖蝕變主要為鉀化、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高嶺石化。礦化主要有褐鐵礦化、黃鐵礦化、黃鉀鐵礬化、孔雀石化、黃銅礦化、藍銅礦化。
卡特巴阿蘇金礦床產于石炭紀二長花崗巖及花崗閃長巖中。二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屬于I型,為堿鈣性巖,富鉀、高堿,屬于磁鐵礦系列。花崗閃長巖SiO 2含量在斑巖型銅金礦含量之內。圍巖蝕變有斑巖的蝕變特征,礦化主要為褐鐵礦、黃鐵礦、黃鉀鐵礬、孔雀石、黃銅礦、藍銅礦化。已圈出銅礦(化)體。含礦巖石石英細脈很少,礦石結構為浸染狀、細脈狀。礦體、礦化蝕變不規(guī)則,與圍巖無明顯界線,總體分布于斷裂帶內,但不是嚴格受斷裂控制。后期含礦熱液沿斷裂帶運移,在分支斷裂、斷裂交匯部位的節(jié)理、裂隙沉淀,疊加在前期巖體礦化地段,形成富礦。綜上所述,初步認為礦床成因類型:斑巖型銅金礦床,后期熱液疊加(破碎蝕變)改造。4資源潛力分析卡特巴阿蘇金礦床初步估算333+334金屬量,金9 825 kg,銅422 t。該礦床與西鄰國超大型金礦床同在一條成礦帶內,具有相同的成礦地質條件。又處于那拉提北緣超巖石圈斷裂帶內,成礦地質條件優(yōu)越。礦區(qū)的礦化蝕變帶工程控制不夠。該礦床具有大型或超大型礦床前景。
[1]楊維忠 邢令 林澤華 蔡富軍 陳威 李艷.新疆卡特巴阿蘇金礦床特征及發(fā)現意義[J].新疆地質.2015.01期.
[2]錢青 徐守禮何國琦Reiner KLEMD 熊賢明龍靈利高俊.那拉提山北緣寒武紀玄武巖的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構造意義 [J].巖石學報.2007.07期.
[3]趙樹銘楊維忠 王敦科宋安強.卡特巴阿蘇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 [J].礦床地質.2012.31卷.
[4]鄒震 程宏鈞張琰劉江斌.中亞"金腰帶"卡特巴阿蘇金礦 [J].新疆人文地理. 2014.04期.
F41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