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軍軍
(廣東省核工業(yè)地質局二九三大隊廣東廣州510800)
青海省格爾木市小灶火地區(qū)鈾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
■馮軍軍
(廣東省核工業(yè)地質局二九三大隊廣東廣州510800)
本文主要對格爾木市小灶火地區(qū)區(qū)域地質特征、礦區(qū)地質特征、礦點地質特征進行了一定的研究,總結了與該區(qū)成礦有關的地層、構造、蝕變因素等,指出了4點找礦方向,對其他地區(qū)的鈾礦勘探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鈾礦小灶火地區(qū)鈣鈾云母
小灶火地區(qū)大地構造位置位于東昆侖祁漫塔格山北坡—夏日哈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巖漿弧帶(圖1),處于祁漫塔格—都蘭華力西期—印支期成礦帶西段。
區(qū)域上地層總體呈北西向展布,與主構造線方向一致。出露地層主要為寒武-奧陶紀、泥盆紀、石炭紀及三疊紀地層;構造以斷層為主,構造線北西走向,區(qū)內侵入巖主要為華力西期和印支期侵入巖,以華力西期最為強烈,形成的侵入體一般規(guī)模較大,多呈巖株狀產出,規(guī)模大者呈巖基狀產出。
2.1地層
區(qū)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晚泥盆世牦牛山組砂礫巖和火山巖,局部出露寒武—奧陶紀灘間山群變砂巖,大部分被第四系砂質黏土覆蓋。
2.2構造
受柴南緣隱伏斷裂帶的影響,區(qū)內斷裂構造發(fā)育,構造應力主體方向為近南北向。通過本次調查發(fā)現1條斷層和多條破碎帶。
斷層走向北西,出露長約160m,產狀為48°∠73°,性質為逆斷層。上盤巖石發(fā)育碳酸鹽化,巖石裂隙中可見方解石細脈。下盤巖石較破碎,具褐鐵礦化等蝕變。
破碎帶:區(qū)內規(guī)模較大的破碎帶有4條,長約470m-1300m,平均寬約35-76m,走向呈北西、北北西、北東向展布。其中一條位于礦區(qū)北側華力西期似斑狀二長花崗巖內,其余3條位于晚泥盆世牦牛山組流紋巖內,帶內巖石破碎,具高嶺土化蝕變,鈾礦化較弱。
2.3巖漿巖
區(qū)內巖漿活動頻繁,主要為華力西期侵入的灰白色似斑狀二長花崗巖,出露面積約10km2。巖體侵入于晚泥盆世牦牛山組地層中,呈巖基狀產出。巖石斑晶粒徑一般寬1-2cm、長2-3cm,總體特征是由東到西,粒徑漸粗,巖體具有一定的巖相分帶現象。
3.1硅化帶特征
硅化帶是包括兩側硅化蝕變在內的帶狀地質體,是硅質熱液活動的中心,硅化帶的范圍就是Si質的擴散范圍。與原巖相比,處于硅化帶內的巖石具有石英含量增加、長石含量減少、鈾含量增加的特點,硅化帶即鈾的沉淀富集場。
硅質脈位于硅化帶內,由含鈾的紅色微晶石英或更細的玉髓狀隱晶石英脈組成,旁側圍巖蝕變?yōu)楣杌⒊噼F礦化等。
3.2礦體特征
通過地表槽探揭露,共圈定地表鈾礦體6條,經鉆探驗證,發(fā)現地表鈾礦體規(guī)模較小,礦體向深部延伸較淺,深部鈾礦化趨弱。
3.3圍巖蝕變類型及分帶特征
硅化、水云母化、赤鐵礦化是區(qū)內與鈾礦化最密切的熱液蝕變。在區(qū)內硅化表現為花崗巖中的石英被高硅質熱液流體交代,使得原巖石英次生加大,結構破碎,SiO2含量增加。具水云母化的花崗巖則變?yōu)闇\綠或草黃綠色。
硅化帶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蝕變分帶,中心為硅質脈充填,向外依次為硅化、水云母化,最外為高嶺土化,再向外則為正?;◢弾r。
(1)在巖體邊緣接觸帶和構造破碎帶內硅質脈發(fā)育的地段是尋找硅化帶型鈾礦的有利部位。
(2)區(qū)內圍巖蝕變發(fā)育,其中與熱液鈾礦化相關的蝕變?yōu)楣杌?、水云母化、赤鐵礦化等是野外鈾礦勘查的主要標志,地表表現為綠色、紅色蝕變帶。
(3)鈣鈾云母等次生鈾礦物是尋找鈾礦的直接找礦標志。
(4)區(qū)內放射性物探異常分布廣泛,伽馬能譜異常高值點帶是尋找鈾礦的間接標志。
[1]杜樂天,王文廣.華南花崗巖型鈾礦找礦新目標-絹英巖化鈾礦類型.鈾礦地質,2009,25 (2):85~90.
[2]杜樂天.花崗巖型鈾礦文集 [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2.
[3]杜樂天.中國熱液鈾礦基本成礦規(guī)律和一般熱液成礦學 [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1.
[4]閔茂中,張祖還,章邦桐.華南花崗巖型鈾礦床的成礦特征.核科學與工程,1993,13(1):67~75.
F416.1[文獻碼] B
1000-405X(2016)-8-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