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心文
爭取和平解放臺灣
1956年1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wù)會議上指出:“凡是能夠團結(jié)的,愿意站到我們隊伍里的人都要團結(jié)起來。不管他過去是做什么的,比如臺灣,那里還有一堆人,他們?nèi)绻钦驹趷蹏髁x立場,如果愿意來,不管個別的也好,部分的也好,集體的也好,我們都要歡迎他們?yōu)槲覀兊墓餐繕藠^斗。”
1月30日,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在政協(xié)二屆二次會議上正式宣布對臺方針和政策。他強調(diào):凡是愿意回到大陸省親會友的都可以回到大陸來,凡是愿意到大陸參觀學(xué)習(xí)的也都可以到大陸來,凡是愿意走和平道路的不管任何人,也不管他們過去犯過多少罪過,都將寬大對待,不咎既往。
中央關(guān)于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并且愿意同蔣介石進行第三次合作的思想更加明確起來。此后,對臺政策的突出變化是不僅將蔣介石集團包括在團結(jié)之列,而且明確了解放臺灣的方式是力爭和平解決。
重視做“人”的工作
周恩來推動兩岸關(guān)系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重視做“人”的工作。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對臺工作的重點是“爭取臺灣實力派及有代表性的人物”,即通過各種線索,采取多種辦法,爭取以蔣氏父子、陳誠為首的臺灣高級軍政官員。周恩來為此付出大量心血。
為將中共和談的愿望傳遞到臺灣,1956年3月16日,周恩來會見即將赴臺的英國人馬坤,對他說:“你是一個熱愛中國和中國人民的人,我們歡迎你來。你到臺灣去,請傳話給蔣介石或其他朋友:我們從來沒有把和談的門關(guān)死,任何和談的機會我們都歡迎。我們是主張和談的,既然我們說和談,我們就不排除任何一個人,只要他贊成和談?!敝芏鱽磉€強調(diào):“蔣還在臺灣,槍也在他手里,他可以保持,主要的是使臺灣歸還祖國,成為祖國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就是一件好事。如果他做了這件事,他就可以取得中國人民的諒解和尊重。”
中共對臺灣的和平呼吁引起臺灣方面的注意,曾派人到大陸。但因蔣介石無誠意,派人到大陸不過是為了摸清情況,制定對策,故沒有下文。
到1960年初,隨著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化,加深了美蔣之間的矛盾,也給中共開展爭取和平解放臺灣的工作帶來新的機遇。為推動這項工作的開展,中央提出了更為寬松的四點具體意見:臺灣回歸祖國后,除外交必須統(tǒng)一于中央外,所有軍政大權(quán)、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蔣;所有軍政及建設(shè)經(jīng)費不足之數(shù)系由中央撥付;臺灣的社會可以從緩,等條件成熟并征得蔣之同意后進行;互約不派特務(wù),不做破壞對方團結(jié)之事。
為把中共的誠意傳遞到臺灣,促進海峽兩岸關(guān)系的發(fā)展,周恩來通過各種渠道,采取各種辦法開展工作。比如,委托原國民黨高級將領(lǐng)、對臺灣當權(quán)派深有影響的張治中、傅作義多次致信蔣氏父子和陳誠,轉(zhuǎn)達中共對臺的方針和政策。
托人送酒給蔣經(jīng)國
1963年年底,周恩來出訪十四國時,專程繞道廣東,以視察海軍艦隊的名義,在一個小島上秘密會見了準備去臺的有關(guān)人士,希望他轉(zhuǎn)告陳誠及臺灣當局,“美國正采取更多的實際行動,要把臺灣變成一個獨立政治單位。而國共兩黨可以在反對‘兩個中國問題上形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今天祖國的四周邊界問題已解決,唯獨東南一隅尚未完滿,這個統(tǒng)一大業(yè)應(yīng)該共同來完成”。
周恩來還請這位密使給蔣經(jīng)國帶了一份禮品。這位密使見到蔣經(jīng)國后對他說:“這是周恩來先生特別囑咐我送給你的,都是多年陳酒?!笔Y經(jīng)國很感慨,表示感謝說:“周先生還記得我喜歡飲酒?!?/p>
1965年3月,陳誠病逝。他去世前留下的遺言,既沒有提“反共”,也沒有提“反攻”。臺灣的國民黨右派想在陳誠的遺言中加上“反共反攻”的內(nèi)容,陳誠夫人不同意,找到蔣介石,蔣介石同意不修改。這表明,幾年來,對臺通氣工作、傳話、傳信的結(jié)果是富有成效的。
陳誠去世后,周恩來繼續(xù)堅持不懈地對臺進行爭取工作,他不止一次講道:對臺工作急是無用的,今后可能會拖下去,我們這輩子如看不到祖國統(tǒng)一,下一代或再下一代總會看到的,“我們只要播好種,把路開對了就行”。
(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