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萍
(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淺析股東異議收購請求權
□高立萍
(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根據我國公司法第74條的規(guī)定,當股東大會基于多數表決,就在對公司重大事項作出最終的決議時,不同意股東會的最終決議的股東可以按照公司法的規(guī)定,要求公司對自己持股份的本公司的股份以合理的價格收回。本文主要介紹股東異議收購請求權的概念、行使的條件;在適用過程中顯現出來的一系列的問題;最后提出完善的建議。
股東異議收購請求權;適用條件;暴露的問題;完善建議
異議股東股權收購請求權的含義是當股東大會基于多數表決的程序,做出有關公司對內或者對外的決議時,對此項決議持不同意見的股東可以放棄自己所持有的公司的股份,請求公司以合理的價格予以收回。設定異議股東股權收購請求權制度所體現的動機是,維護中小股東的合法利益,賦予中小股東或少數股東在“資本多數決”規(guī)則的情況下,具有相應的維護自身權益的救濟措施,使其在公司控股股東或擁有多數表決權的股東利用股東會決議方式損害其權益時,可以行使異議股東股權收購請求權實現退出公司的目的,從而進一步實現公司法改善公司治結構,以達到使得公司決策更加合理的終極目標。
第一,異議股東股份收購請求權是他益權有著本質上區(qū)別的自益權。股東行使此項權利的目的是在于避免自己的合法權益因為公司的決策而受到損失,既然自己的意見不能被公司所采納,那此時選擇退出公司是最明智的選擇,股東一旦出資是不能隨意抽逃出資的,那么請求公司收購自己的股份就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第二,股東異議收購請求權是公司法在設計時股東所固有的權利,因為當在公司內部出現控股股東利用自己在公司的所持有的股份來打壓小股東時,此時,小股東不能任由大股東隨意打壓,股東異議收購請求權也是小股東的保護自己的有效的途徑;最后,很多人可能會被這個權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認為股東異議收購請求權是請求權,但是實質上當公司拒絕收購股份或者收購價格低于股東預期時,股東可以通過訴訟的方式,請求法院作出裁判,確定股份價格,這就表明了股份收購請求權屬于形成權。
2.1 公司連續(xù)五年處于盈利的狀態(tài),且同時符合分配利潤的條件
但公司就是連續(xù)5年不給股東分配利潤,部分股東要求分配利潤,但持有公司多數表決權的股東卻以股東會決議的形式,連續(xù)五年不向該部分股東分配利潤。
股東出資設立公司的目的是為了營利,利潤分配權是股權的根本和核心,如果公司在長達五年連續(xù)盈利的情況下,卻始終不向股東分配利潤,雖然確實存在大股東對公司發(fā)展戰(zhàn)略的布局,但事實上也已經構成了對部分股東基本權利的剝奪,因此公司法基于利益平衡的考慮以及對中小股東利益的保護,規(guī)定在此情形下,賦予少數股東以異議股東股權收購請求權;
2.2 公司合并、分立或轉讓主要財產
公司在做出合并、分立、轉讓主要財產這樣的決議時,往往會關乎到公司的未來走向,是繼續(xù)壯大還是會走向死亡,公司賴以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主要財產發(fā)生變化,這種公司經營環(huán)境條件基礎發(fā)生的重大變化,極易可能會對公司的未來發(fā)展造成影響,增加公司經營的不確定性,帶來相應的經營風險,當這種與部分股東在設立公司時正常期待相違背的重大情形發(fā)生時,當然應當設立相應的救濟機制。
這里涉及到一個問題,即對“主要財產”的理解和認定。對于何謂有限公司的“主要財產”,現行《公司法》及司法解釋均未明確規(guī)定一定的比例和標準。實踐中,形成的基本認識是,對有限責任公司“主要財產”的認定,應當主要依據公司轉讓相應的財產后,是否會影響公司的正常運營,進而導致公司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如果該財產的轉讓導致公司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則該財產可被視為“主要財產”,而能簡單的依據此項處置的占公司資產總額的比例來進行計算。
2.3 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營業(yè)期限屆滿或法定解散事由出現,股東會通修改公司的章程使公司繼續(xù)存在
每一個公司在剛成立的時候都必須要制定公司章程,其中包括對公司的正常經營期限、何種情形下予以解散形成了一個共同的合理預期,股東會通過決議延長公司的經營期限,有違大家當初達成共識的初衷,帶來了投資者新的經營風險,因此立法通過該制度設計,允許異議股東在此情形下選擇退出。
若是公司和有異議的股東雙方之間能夠達成收購協議的話,這無疑是令雙方都滿意的最佳結果,但是,要是股東和公司在收購的方案、價格上存在不同意見;對現有的法律規(guī)定有著不同的理解,就有可能會導致無法形成股權收購協議。若是出現了這種情況,法院的裁判就起著定紛止爭得最后決斷的作用。在法院審理具體的案件中其究竟應當出于處于何種地位是很有討論的必要的。在具體的案件中,法院的判決不一定能得到共同的普遍認同,審理的案件的結果往往要涉及到專業(yè)的商業(yè)判斷,這與普通的民眾的通常理解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同時在審理具體的案件的過程中到底是公司還是提起訴訟的股東來推動案件的審理,舉證責任應該由誰來承擔才能更好地分配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實現審判結果的公平合理,法院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又應該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案件的審理費用該由哪一方來承擔?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在我國的股東異議收購請求權行使過程中必須要逐步予以解決的重要問題。
4.1 應當規(guī)范適用的公司類型和收購主體以保持利益的平衡
4.1.1 完善適用公司類型和適用程序。首先,從我國現有的法律規(guī)定看,異議股東股權收購請求權適用的對象上存在一定的缺失的問題,目前來看我國的上市公司并沒有被包含適用于此項制度。主要適用于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而上市公司作為一種特殊的股份有限公司似乎也應當適用該制度;其次,任何權利的行使都應當規(guī)定一個限度不能無限度的行使權利,這樣會導致股東濫用權利最終會導致公司的資本被掏空。應當嚴格規(guī)定行使股東異議收購請求權的程序,如規(guī)定只有在公司披露公司行動前持有股份一定比例的股東才有此權利、縮短股東行使該權利的期限等措施。
4.1.2 擴大收購主體的范圍。我國公司法在75條、143條都只是規(guī)定了公司作為異議股東股權(股份)的唯一收購主體。這樣就會有可能造成公司資本的減少,同時公司用本來屬于全體的錢去購買異議股東的股份結果公司成了自己的股東,對于公司的股東來說這無疑是在消減自己的利益。
比較可行的改善措施是學習英國的公司法的規(guī)定,將控股股東擴大為能夠收購主體。主要有以下幾大好處,一是能夠改善以前用公司的資金來收購股份,控股股東可以用自身的自己購買他人的股份來壯大自己在公司的實力,同時也能穩(wěn)定公司的資本;二是和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內部自由轉讓股權的制度相映襯,減少收購股權的時間和繁瑣的程序;三是讓控股股東對公司的決議承當應有的責任,因為在公司通過一項決議時控股股東發(fā)揮著很大的決定作用,既然你掌握著公司主要的股份,對于這項決議控股股東理所應當比別的股東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風險。
4.2 規(guī)范適用股權收購請求權的條件
4.2.1 完善適用收購請求權的實質性要素。我國現在適用股東異議收購請求權的前提條件是連續(xù)五年不分配利潤,公司合并、分立、轉讓其主要財產,保護的范圍過于狹窄,不利于小股東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今后中國應當將此權利的適用范圍擴大到公司組織發(fā)生變更、公司財產租賃行為、公司財產對內對外的受讓、關聯公司交易、修改公司章程等事項中。
4.2.2 規(guī)定完善的行使收購請求權的程序性條件。我國公司法中惟一涉及的程序性條款就是第75條和143條規(guī)定的“對股東會該項決議投反對票”以及“持異議”,既沒有規(guī)定公司的通知義務,也沒有說明“反對票”和“持異議”是書面的還是口頭的或其他表決方式來表示均可,這無疑將會引起是否股東是否有權行使收購請求權的糾紛。一個法律制度再好,如果沒有相應的程序規(guī)范,很可能成為一紙空文。所以公司在涉及到可能產生收購請求權的事項時必須書面通知所有股東并且附上法律相關的規(guī)定,防止公司通過小通知股東小召開會議的方式逃避責,同時在召開股東會議時要求股東必須提出書面反對意見并且提出書面的收購請求,防比股東的根據公司的情況進行投機。
4.2.3 收購價格評估標準的完善。公司法第75條只是規(guī)定公司要以“合理價格”收購,同時規(guī)定“自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六十日內,股東與公司不能達成股權收購協議的,股東可以自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九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就確認了在現實轉讓的中有協商定價和司法定價兩種方法,并且協商定價是司法定價的必經階段。在這兩種途徑中過高的訴訟費用和過長的時間會導致公司的股權無處安放。我國公司法應當具體制定出了公平、合理、便捷的評估方法。
4.3 完善與之相關的配套制度,使得股東、債權人和公司的趨于平衡
4.3.1 破除現有法律制度對權利行使的限制。公司法第75條和143條的具體應用受到公司法第38條的限制,從未來的法律修改的主流方向來看,第38條另行修改不是必須的,因為法律制度上的缺陷可以通過可以上文程序的完善一并予以解決,同時法律應該規(guī)定股東要求行使自己的權利需要股東大會通過開會來進行決議,才會更加公正合理。
4.3.2 和公司內部的其他制度結合運用。當多個小股東都為行使自己的股東異議收購請求權時最終可能會導致,公司內部的相關結構發(fā)生重大的變化,例如,股東會、董事會內部組織人員的變更、公司注冊資本的減少、更是有可能導致公司的最后走向死亡。為了保護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在規(guī)定股東享有股東異議收購請求權的同時應當有足夠完善的配套機制來保障公司能夠繼續(xù)良好的運作。
4.3.3 規(guī)定適用異議股東權的例外情形。規(guī)定排他性規(guī)則。排他性規(guī)則是指不同意公司的決議的股東,在有多種救濟的情況下,一旦選擇行使請求公司收購自己的股份,就不能再選擇適用其他的救濟手段。我國公司法第22條確立了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主張股東會決議無效和撤銷的請求權;公司法第152條規(guī)定了在因為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損害股東的利益時,股東可以以自己的名義代表訴訟。法律為股東提供了這些自我救濟的途徑,要是允許股東可以同時利用多種途徑,法律就失去了維護公平的意義。
確立權利失效的情形。首先看股東是否在公司首次對外披露公司信息或向股東明示公司的下一步決策時就已經成為公司的股東;其次是股東到底有沒有實際上對公司的決議真實的表示反對,同時主張公司收購其股份;還有就是股東行使此項權利有沒有超過法律規(guī)定的期限;最后,股東在行使此權利前是否尋求過其他救濟手段。
[1]魏磊杰.論美國公司法中的異議股東股份評估權制度[J].研究生法學,2006(3):56-69.
[2]末永敏和現代公司法[M].金洪玉譯.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95.
[3]柯芳枝.公司法論(上)[M].臺北:三民書局,2003,5.
[4]吳越.歐盟視野中的英國私人有限公司法[M]/吳越主編.私人有限公司的百年論戰(zhàn)與世紀重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5]劉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創(chuàng)新:立法爭點解釋難點[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6]王娟.論我國公司股東股份回購請求權制度叮.科技創(chuàng)新月刊,2006(4)757-752.
1004-7026(2016)18-0102-02
D922.291.91
A
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18.077
高立萍(1996.6-),女,漢族,安徽蚌埠人,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2014級本科生,研究分析: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