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新元
(漣水縣建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江蘇 淮安 223400)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及現(xiàn)場施工管理
□鄧新元
(漣水縣建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江蘇 淮安 223400)
現(xiàn)階段我國的建筑領域得到了蓬勃發(fā)展,加強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科學應用,以及提高現(xiàn)場施工管理水平就成為建筑工程企業(yè)重要發(fā)展目標。本文主要就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術應用特征以及現(xiàn)場施工管理的原則加以闡述,然后對施工技術和現(xiàn)場施工管理措施詳細探究。
房屋建筑;施工技術;施工管理
1.1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術應用特征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對施工技術的科學應用就顯得比較重要,施工技術應用有著鮮明的特征,質量影響因素比較多。由于在實際施工中涉及到的工種比較多,受到的影響因素也比較多,其中材料質量以及設計能力等,都是對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質量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在這些基礎層面得以質量保障就顯得比較重要[1]。
1.2 房屋建筑工程現(xiàn)場施工管理的原則
房屋建筑工程現(xiàn)場施工管理過程中,要遵循相應的原則,從而保障施工的整體質量。要充分重視經濟效益最大化原則,施工中能采用先進技術管理方法,保障工程的順利實施,在施工的成本上能得以有效降低[2]。要將經費控制在可控范圍中。房屋建筑工程現(xiàn)場施工管理工作的實施中,要充分重視遵循規(guī)范標準施工的原則,將施工過程和管理系統(tǒng)能進行有機結合,保障現(xiàn)場施工管理的整體水平提高。
第一,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技術。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涉及到的技術類型比較多,其中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就是應用比較廣泛的技術,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占比比較大。對混凝土施工技術的應用,對混凝土的抗壓強度要能保證,在水泥以及水和砂石間的比例要能科學計算?;炷凉こ淌┕ぎ斨?,在一些基本施工方面要注重質量的控制,對施工要嚴格按照施工設計標準要求執(zhí)行,在施工質量保障的同時,在成本投入上能最低化。混凝土施工技術應用中的澆筑和振搗是重要施工環(huán)節(jié),在每層樓的混凝土澆筑要按兩次進行澆筑,在底部要澆入和混凝土相匹配的水泥砂漿,然后澆入加石料的混凝土[3]。對混凝土的振搗操作施工中,不能動壞鋼筋以及預埋件。
第二,房屋建筑模板施工技術。房屋建筑施工中對模板施工技術的應用也比較重要,施工中對模板的承載力要能保證,以及對模板的穩(wěn)定性和剛度得以保證,要能有效承載新澆筑的混凝土自重以及側壓力。對模板支架進行安裝過程中,要設置防傾覆臨時固定措施,對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梁板在跨度≥4m的時候,模板就要取拱。對模板的安裝前要彈出柱中線和邊線,安裝的時候把梁底模板兩端擱置在柱模板頂端梁缺口部位,下面采用立柱進行撐起,然后采用模塊或者螺旋底座來調整高度。
第三,房屋建筑泵送技術。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泵送技術應用是比較關鍵的,房屋建筑在向著高層發(fā)展,施工中就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泵送技術的應用對高層混凝土的輸送就提供了方便。在技術應用的安全穩(wěn)定性方面能有效保證,可有效保障施工的順利進行。泵機的應用是有著比較高要求的,在使用前要注意檢查其安全性,泵送當中對混凝土的輸送,是以煤粉灰技術或是外加化學劑技術作為主要應用技術的。
第四,加強施工現(xiàn)場管理工作實施。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在現(xiàn)場的管理工作實施方面比較重要,只有保障現(xiàn)場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才能真正有助于保障整體的房屋建筑施工質量。對現(xiàn)場的管理和監(jiān)督機制的制定和落實方面要加強,結合實際情況來構建完善的項目經濟責任制,把權利下放現(xiàn)場實際管理人員,對管理人員的主導作用能充分發(fā)揮[4]。然后在現(xiàn)場的監(jiān)督機制的完善建立和落實上要逐一,構建科學化的考核評價機制,保障現(xiàn)場管理工作的妥善實施,激發(fā)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涉及到諸多的應用技術,在對這些技術的應用質量控制方面就要能加強,保障技術應用的整體水平提高。在通過此次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應用和現(xiàn)場施工管理的研究下,就能有助于為實際施工管理水平提高打下理論基礎,從而保障房屋建筑整體的施工順利進行。
[1]張宏.房建工程施工技術及現(xiàn)場施工管理研究[J].智能城市,2017(02).
[2]折永平,高玲.房屋建筑現(xiàn)場施工技術的質量管理[J].山西建筑,2017(04).
[3]梁文革.簡析房屋建筑現(xiàn)場施工技術和施工管理[J].建材與裝飾,2016(46).
[4]陳鏡再.房建施工技術及質量管理的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6(45).
1004-7026(2016)18-0067-01
TU74;TU721.2
A
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18.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