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主義
悲觀主義是一種與樂觀主義相對立的消極的人生觀。它認為惡是統(tǒng)治世界的決定力量,人生注定遭受災難和苦惱,善和正義毫無意義,道德的價值只在于戕滅欲望。悲觀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叔本華和尼采。
叔本華認為,因為人有意志,所以就會有欲求和渴望,而欲望只會帶來痛苦。因為如果欲望得不到滿足,是痛苦的;實現欲望的過程,會遇到無數麻煩和困難,也是痛苦的;最后就算欲望實現了,也只是暫時擺脫痛苦,隨之而來的就是無聊和空虛。何況,人并不只有一個欲望,舊的欲望剛剛實現,新的欲望又產生了,因而,“人生如同上好弦的鐘,盲目地走,一切只聽命于生存意志的擺布,追求人生目的和價值是毫無意義的”。而想要逃離這一切,只能把自己的意志高高掛起,不讓它接觸任何東西,內心對一切事物保持最大的冷漠,不再存有任何愿望。
尼采接過了叔本華的旗幟,但對悲觀主義進行了革新。在尼采看來,世界本身就是一場悲劇,但這悲中卻有著壯的意蘊——人生固然是一場悲劇,人生的意義就在于把這場劇淋漓盡致地進行演繹。而這也是尼采的悲觀主義與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最大的不同之處。尼采還提出他的“超人哲學”。“超人”不是具體的人,是一個虛幻的形象,是人生理想的象征。尼采對現代人、現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夢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超人”。“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閃電那樣的氣勢和風格?!俺恕睕]有現實的存在,它是人的自我超越,是未來人的理想形象,給現實的人生提出了價值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