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青
(蘇州大學 王健法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第三人撤銷之訴適用研究
——《民訴法解釋》第292條至第303條評析
朱慧青
(蘇州大學 王健法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我國2012年《民訴法》引入了一項全新的制度——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 2015年《民訴法解釋》以12條條文對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的起訴條件、審理流程、裁判形式和法律效果以及第三人撤銷之訴與案外人申請再審如何協(xié)調等問題作出了進一步規(guī)定,給實踐中處理第三人撤銷之訴問題提供了一定的法律規(guī)范基準。
第三人撤銷之訴;起訴條件;原告適格;再審程序
根據我國《民訴法》第56條第3款的規(guī)定,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起訴條件可拆解為六項內容①,而《民訴法解釋》第292條又從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應提交的證據材料角度變相囊括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六項起訴條件。由于程序條件、時間條件和管轄法院在實踐中爭議不大,筆者遂著重分析其他三項條件。
(一)主體條件:有獨立請求權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
按照我國《民訴法》第56條第3款的規(guī)定,提起撤銷之訴的主體為兩類人:一類是“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即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另一類是“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即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然而,由于我國第三人制度特別是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范圍和類型還存在著不明確的界定,這便造成了我國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欠缺明確的理解與把握。
通說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是指“對他人之間的訴訟標的,不論全部或部分,以獨立的實體權利人的資格,提出訴訟請求而參加訴訟的人。”[1]事實上,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可提起參加之訴,也可另行起訴,從而維護自身權益。立法規(guī)定第三人撤銷之訴適用于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則意味著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又多了一條救濟途徑,既可以直接以他人訴訟的原告和被告作為被告來主張權利,也可以推翻他人之間的裁判和調解書。[2]
一般而言,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分為被告型第三人和輔助型第三人。被告型第三人是指被強制納入訴訟并須在實體上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而輔助型第三人是指對已經開始的訴訟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第三人,為輔助一方當事人勝訴并保護自己的利益,從而參加到該訴訟中來的人。法院通知參加訴訟,并被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被告型第三人),因其本身就享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一般不存在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之必要。[3]實務中可能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要是輔助型第三人。[4]
關于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認定標準,一直存在爭議,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對“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理解。筆者認為,在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的原告適格問題上,應采取較為寬松的標準,將“法律上的利害關系”限定為對第三人權利義務的影響。換言之,原則上案件的處理結果影響到第三人利益的,都可以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由此,便可以擴大第三人撤銷之訴原告適格的范圍,增加第三人獲得權利救濟的機會。
此外,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是否僅限于有獨立請求權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呢?我們知道,第三人撤銷之訴具有規(guī)制虛假訴訟的制度功能,其就是作為應對虛假訴訟的重要措施引入我國的。[5]現行《民訴法》規(guī)定的有獨立請求權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不
能完全涵蓋“利害關系人”的范圍。在一些虛假訴訟中,不知情的“利害關系人”既非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亦非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因此,為了充分發(fā)揮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在遏制虛假訴訟方面的作用,我們可以適當放寬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資格,將權益遭受虛假訴訟或案件處理結果影響的案外人,也納入撤銷之訴的提起主體。[6]
(二)實體條件:生效裁判、調解書內容錯誤
根據《民訴法》第56條第3款,第三人撤銷之訴以錯誤裁判的證明和認定為必要?!睹裨V法》第170條第1款第2項將裁判錯誤劃分為“認定事實錯誤”和“適用法律錯誤”兩種類型。在司法實踐中,“認定事實錯誤”對應裁判文書中的理由部分,“適用法律錯誤”不僅針對理由部分,而且針對裁判主文?!睹裨V法解釋》第296條對“裁判內容”進行解釋,是指“判決、裁定的主文”?!睹裨V法解釋》將可撤銷的錯誤裁判的內容僅限于“判決主文”,即“適用法律錯誤”部分,而未包括“事實認定錯誤”部分。
生效裁判之所以能夠損害第三人的民事權益,源于生效判決的判決對象具有法律上的確定力和執(zhí)行力,從而拘束到當事人及案外人。根據大陸法系通說,判決的既判力主要是指裁判的主文部分,而不包括判決理由。因此,事實認定部分一般不發(fā)生既判力,說理部分的爭點效原則上僅限于當事人之間,不及于案外第三人。原則上,對案外人不具有法律約束的判決理由部分自然也就不會對案外人的民事權益造成不利。而裁判文書中的事實認定部分,雖然在認定之后,也有可能會對案外第三人的民事權益造成不利影響。但依據《民訴法解釋》第93條第5項之規(guī)定,第三人在另訴時,由于判決理由部分事實已為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文書所確認,則其在后訴中只能發(fā)揮某種程度的預決效力。第三人如果認為生效裁判文書認定的事實錯誤,可以舉證推翻該認定,而沒有必要利用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來解決此問題。
(三)結果條件:生效裁判損害第三人民事權益
“民事權益”主要被立法者和法院理解為“民事實體權益”,并借此解決因為虛假訴訟損害第三人實體權益的問題。[7]一般而言,所謂第三人的“民事權益”,僅指實體性質的權益,即財產性權益、人格性權益以及身份性權益,在解釋上不包括程序性權益。但也有學者認為,不妨將“民事程序權利”,特別是另行訴訟的權利歸入“民事權益”的范疇,以期使第三人撤銷之訴在體系解釋基礎上得以發(fā)揮更大的功效,并能夠將相關司法實踐納入第三人撤銷之訴規(guī)范研究的范疇,避免將不滿足結果條件的判例歸入違法裁判的尷尬。[8]
由《民訴法解釋》第293條規(guī)定可知,法院對第三人撤銷之訴采用的是較為嚴格的立案審查制度,以此避免濫訴。但問題是,如此一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起訴條件會和勝訴條件發(fā)生重合,甚至是架空了勝訴條件。對這一問題,最高人民法院的回應是:立案法官既不能把立案證據材料的審查流于形式,也不能按照審理程序進行。[9]然而法官對立案證據材料的形式審查與案件進入審理程序的實體審查并不能作出清晰明了的劃分,這便給法官對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受理與否帶來了疑問和困惑,同時也造成了此類案件在實踐中受理標準不一的現象。
此次《民訴法解釋》除了細化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起訴條件的規(guī)定②,還特別加入了第297條消極起訴條件的規(guī)定,對此,法院在立案審查時也要審查是否屬于司法解釋禁止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的以下四種情形:情形(1)適用特別程序等非訟程序處理的案件基本采用書面審理,所作出的裁判不具有既判力,因此對程序保障的要求沒有具有既判力的判決那么高,因此沒有必要適用第三人撤銷之訴。情形(2)涉及婚姻關系、收養(yǎng)關系這樣身份關系的案件,新的身份關系在判決生效時自動形成,以便達到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目的。情形(3)規(guī)定的情形屬于人數不確定的代表人訴訟,該代表人訴訟是普通的共同訴訟,未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可以另行起訴,并無撤銷他人生效裁判的必要。情形(4)規(guī)定的公益訴訟案件的生效裁判涉及社會重大公共利益,而且公益訴訟的生效裁判對遭受損失的受害人不具有拘束力,受害人保護自己民事權益的訴訟不受公益訴訟的影響,受害人自然就沒有必要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
(一)審判組織形式
從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審理程序來看,形成了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撤銷之訴對第三人而言是第一次救濟,因此應當適用與普通訴訟完全相同的審理程序;另一種觀點認為,撤銷之訴雖然是對第三人的首次救濟,但對原審當事人而言屬于特殊程序,因此應當與普通一審案件的審理程序相區(qū)別。[10]《民訴法解釋》第294條規(guī)定,第三人撤銷之訴應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第三人撤銷之訴既然是對原審法院提起的訴訟,組成合議庭時,原審的審判人員可否參加?對此,《民訴法解釋》并未明確要求原審法院另行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換言之,人民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既可以另行組成合議
庭審理,也可以允許原審審判人員加入合議庭審理。
(二)裁判的種類及適用形式
《民訴法解釋》第300條第1款進一步細化了三種撤銷之訴的判決方式,司法解釋規(guī)定第三人請求撤銷原裁判錯誤內容的同時可以提出確認民事權利的主張。倘若法律只規(guī)定第三人可以通過起訴的方式請求撤銷生效裁判,而其民事權利主張只能通過另訴進行,這樣一來便增加訟累,有違“糾紛一次性解決”訴訟理念,對第三人也造成諸多不公平。
在裁判的適用形式上,法院不管是對原判決還是調解書的內容進行撤銷或是改變,都是對原判決、調解書所涉及的實體權利義務進行審理和裁判。毋庸置疑,在撤銷或改變原判決、調解書的情形下應當適用判決。但針對原裁定,裁決的方式仍是判決,總使人感覺異樣。相比較再審程序審理裁判的情形,對屬于再審范圍內的裁定,再審后裁判的方式均采用裁定而非判決。由于原裁定本身針對程序性問題,因此,對程序問題的處理也應當使用裁定。而第三人撤銷之訴不然,第三人的訴訟請求都是經過實體審理的,所以應使用判決。難怪有學者指出,從裁判形式角度看,這也許就是將裁定納入撤銷之訴的客體所帶來的問題。[11]
(三)對裁判的救濟方式
《民訴法解釋》第300條第2款規(guī)定:“對前款規(guī)定的裁判不服的,當事人可以上訴?!比绱吮愀用鞔_了第三人撤銷之訴適用普通訴訟程序進行審理,當事人對裁判不服可以上訴。進一步思考,若法院作出駁回或不予受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裁定時,第三人可否像依照普通訴訟程序審理的案件一樣提起上訴呢?《民訴法解釋》不置可否。對此可以看出,我國《民訴法解釋》對提起撤銷之訴的第三人的救濟程序是不完善的,欠缺了對第三人撤銷之訴“駁回”或“不予受理”救濟的考量??紤]到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既然適用普通訴訟程序進行審理,類比《民訴法》第154條第2款關于“對于不予受理、駁回起訴以及管轄權異議的裁定,當事人可以上訴”的規(guī)定,對法院作出的駁回或不予受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裁定,當事人當然可以提起上訴。
此外,在法院同意受理第三人提起的撤銷之訴的場合,我國《民訴法解釋》也并未給原裁判當事人不服請求救濟打開方便之門。對此,我們不妨參考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立法。臺灣《民事訴訟法》第507條之3規(guī)定:“法院裁定停止原確定判決效力或駁回第三人之申請時,因涉及原判決當事人及該第三人之權益,原判決當事人及該第三人得為抗告?!币源烁玫乇Wo雙方當事人的程序權利。
(四)裁判的法律效果
第300條第3款也進一步明確了撤銷之訴的裁判與原生效裁判間的關系,即“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內容未改變或者未撤銷的部分繼續(xù)有效”。此款規(guī)定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原裁判、調解書的內容未撤銷部分繼續(xù)有效,原訴當事人可以申請強制執(zhí)行,不得另行起訴。二是原裁判、調解書內容中被撤銷的部分對原訴當事人失去效力。如此規(guī)定,便帶來一個問題:如果原訴訟當事人對被改變或撤銷的內容仍存在民事爭議,他們該如何救濟?是否允許另行起訴呢?
對此,最高人民法院指出,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判決撤銷的部分,如果因撤銷判決而使其失去效力,當事人之間就該部分內容涉及的民事權利義務,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19條規(guī)定條件的,可以另行提起訴訟解決,不受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限制。[12]但筆者認為,最高人民法院如此解讀司法解釋的含義,難免有反訴訟原理之嫌疑,導致第三人撤銷之訴與普通訴訟區(qū)別對待,而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又是適用普通訴訟程序,這便造成法理上無法妥當解釋的結果。
司法實踐中,第三人既可以提起撤銷之訴,也可以案外人身份啟動再審程序。我國最早確立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的規(guī)范淵源是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jiān)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審監(jiān)解釋》)。根據《審監(jiān)解釋》第5條第1款的規(guī)定,我們不難發(fā)現,案外人申請再審與第三人撤銷之訴存在完全相同的實體條件和結果條件,均要求“原判決、裁定、調解書錯誤”和“民事權益受到損害”,并且同樣具有程序條件和時間條件的限定。因此,同樣作為向第三人提供權利救濟程序,二者之間存在適用條件、功能上的重合,故有學者認為第三人撤銷之訴在本質上屬于再審的范疇,是“再審主體范圍對第三人的開放”。[13]
《民訴法解釋》對如何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分別通過第301、303條加以規(guī)定,其中第303條專門針對案外人申請再審的情形。由于案外人申請再審只是啟動再審程序的一種途徑,因此在當事人申請再審或法院決定再審以及檢察院通過抗訴和檢察建議啟動再審時,根據《民訴法解釋》第301條的規(guī)定,第三人撤銷之訴并入再審程序。根據該條規(guī)定,若法院已受理第三人提起的撤銷之訴,又對生效裁判、調解書裁定再審的,應將第三人撤銷之訴并入再審程序中,即“再審程序優(yōu)先適用原則”。在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與再審程序可以分別啟動,由于兩種訴訟的審理對象均
為同一生效裁判、調解書,如果獨立進行審理,可能會出現矛盾裁判的結果,增加了當事人的訴訟負擔,有違訴訟經濟原則。因此,《民訴法解釋》明確規(guī)定,如果第三人撤銷之訴和再審程序均啟動的,通過合并的方式來一次性解決兩個訴,這樣完全符合第三人權利保護以事前程序為主的原則,也符合糾紛解決徹底性的要求。[14]
《民訴法解釋》第303條針對第三人撤銷之訴與案外人申請再審二者之間的關系作出規(guī)定。案外人未在先提起撤銷之訴時,啟動執(zhí)行異議程序后,案外人對執(zhí)行異議裁定不服的,必須依據《民訴法》第227條的規(guī)定申請再審來尋求救濟,從而排除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用。然而,根據《民訴法解釋》第303條第1款,如果第三人已經提起撤銷之訴,即使后來又提出執(zhí)行異議,法院不再允許案外人申請再審,相應地,法院繼續(xù)審理第三人撤銷之訴。這是基于第三人撤銷之訴與再審程序的同質性,以及避免重復訴訟和矛盾判決的考量,因此只允許第三人在撤銷之訴和申請再審這兩個救濟渠道中選擇其一,避免他們獲得雙重保護。
2015年出臺的《民訴法解釋》對第三人撤銷之訴部分作出了進一步細化,在程序構建方面明確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起訴條件、法院立案審查的時限、開庭審理的方式、裁判方式以及與案外人申請再審的位階關系。但是,《民訴法解釋》欲以12條條文規(guī)定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實踐規(guī)則化,這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知道,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是一個牽涉面極廣的系統(tǒng)性程序制度,其指向的問題絕不是十幾條司法解釋就能解決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的生命在于應用,然而可以預見的是,該制度在實務操作中會遇到重重困難和挑戰(zhàn)。在此過程中,為使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在我國得以順暢運行,需要學者和司法實務者的共同努力。
注釋:
①依《民訴法》第56條第3款的規(guī)定,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起訴條件包括:(1)主體條件為“前兩款規(guī)定的第三人”(即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或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2)程序條件為“因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3)實體條件為“有證據證明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4)結果條件為“損害其民事權益”;(5)時間條件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6)管轄法院是“作出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參加奚曉明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改條文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104—108頁。
②《民訴法解釋》第297條規(guī)定:“對下列情形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一)適用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程序等非訟程序處理的案件;(二)婚姻無效、撤銷或者解除婚姻關系的判決、裁定、調解書中涉及身份關系的內容;(三)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規(guī)定的未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對代表人訴訟案件的生效裁判;(四)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行為的受害人對公益訴訟案件的生效裁判?!?/p>
[1]江偉.民事訴訟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8.
[2][3][11][13]張衛(wèi)平.中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制度構成與適用[J].中外法學,2013,25(1):170-184.
[4]劉君博.第三人撤銷之訴原告適格問題研究[J].中外法學,2014,26(1):259-279.
[5]張衛(wèi)平.第三人撤銷訴訟程序[N].人民法院報,2011-08-31(7).
[6]肖建國,劉東.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程序適用及制度完善[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4,(2):57-63.
[7][9][12][14]沈德詠.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780,787,806,807.
[8]任重.論虛假訴訟:兼評我國第三人撤銷訴訟實踐[J].中國法學,2014,(6):241-262.
[10] 潘劍鋒,韓靜茹.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性質定位與關系探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5,(7):60-66.
(責任編輯:洪芳)
D925.1
A
2095—7416(2016)05—0079—04
2016-09-22
朱慧青(1993-),女,江蘇南通人,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2015級訴訟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