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澹歸今釋“菩薩徧行”的禪觀思想及其實踐

        2016-04-13 12:11:31何子文
        韶關學院學報 2016年11期
        關鍵詞:佛法菩薩

        何子文

        (韶關學院 旅游與地理學院, 廣東 韶關 512005)

        澹歸今釋“菩薩徧行”的禪觀思想及其實踐

        何子文

        (韶關學院 旅游與地理學院, 廣東 韶關 512005)

        澹歸今釋是清初嶺南極富爭議的一位逃禪高僧。他苦心營建丹霞山道場,反對“以忠孝做佛事”,堅持“道法不在節(jié)義中”,以詩文出入權貴之門;雖然其逃禪行事充滿爭議,但卻倡導解行并重、超脫生死知見,篤行其菩薩行禪觀思想。

        澹歸今釋;逃禪;禪觀;菩薩徧行

        作為晚明清初嶺南逃禪高僧、丹霞山別傳寺開山祖,澹歸今釋生前及身后都廣受關注,批評和稱揚兼而有之。如清代著名學者王夫之稱贊逃禪為僧前的澹歸為“千古英雄無死處,酒徒高唱感夷門”[1]297,佩服其才略與骨氣。清人邵廷采、民國孫德謙等人也持此論。而逃禪為僧后的澹歸因終日往返于市井豪門,以詩文唱詞逢迎權貴,全無昔日之人格骨氣,被黃宗羲、全祖望等人批評,指責澹歸是“飯髡徒”、“四出覓財”[2]34;陳垣先生也認為澹歸行事“令人作嘔”[3]559。

        對于澹歸逃禪為僧前后評價的截然不同,澹歸禪師本人對此倒是抱有清醒的認識——“然在家人罵我,不合為因緣僧;出家人罵我,不合為文字僧。因緣文字,僧中之下流也,后之閱是集者當以予為戒?!保?]9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澹歸今釋亦俗亦僧,亦僧亦俗,其身份行事充滿了矛盾性。面對世人的關切,與澹歸今釋同師門的今無和尚亦云:“人每以道隱求澹歸,而不知澹歸非道隱也?!保?]4世出世入,相即相離,如何處理?成為一個難題。作為晚明嶺南逃禪高僧,澹歸今釋身份的轉換和由此引起的復雜的身份認同問題,顯示出俗緣、僧緣和法緣彼此之間在澹歸身上的相互沖突與影響。從今人的角度看,要對澹歸今釋的前后轉變有一個客觀中肯的評價,既需要深入梳理澹歸今釋的出家修行因緣,也需要在對法緣與俗緣反復糾葛的梳理分析過程中,重新省視其為僧之道。正如臺灣學者廖肇亨所說,不應以一般的明遺民逃禪僧來檢視澹歸今釋的行事方式[5]。本文嘗試圍繞澹歸今釋的禪觀思想及其實踐,探析人們對這位逃禪高僧充滿矛盾性的特殊身份認識。

        一、澹歸逃禪向佛的諸事因緣

        明清易朝換代,社會劇烈的動蕩使得明遺民逃禪成風,“十年王謝半為僧”,傳統(tǒng)的寺廟清修之地成為逃禪者保全個人名節(jié)、維護身家性命的政治避難所。澹歸俗名金堡,曾為晚明朝廷重臣。明覆亡后,金堡繼續(xù)奔走呼告以圖興復。先后出仕隆武、永歷二朝,但遭小人忌恨飽受牢獄折磨,幾近死命,后雖得脫,但卻落得個身體殘廢。心灰意冷之下,起逃禪向佛之心,以為身心歸依之所?!笆繁q豫,循墻笑暖姝。圓融全道器,銷殞落空虛。我本逃禪客,真成反老駒?!保?]168此詩回想起自己的逃禪之路,澹歸百感交集。關于金堡逃禪的因由,金堡出家最直接的原因純系政治門爭失勢的結果而與其佛學造詣無關[5]。但是應該看到,逃禪既是當時遺民風氣,作為晚明重臣的金堡逃禪不可能不受此影響。

        金堡經歷官場政治斗爭后深感前途迷茫、無望和現(xiàn)實的無奈,而其平素對佛經的閱讀和對佛法的了解,不應排除或忽視。在金堡內心極度苦悶和意志消沉之時,對金堡選擇逃禪路徑可能產生的某種心理暗示與影響。如清初鼎湖山慶云寺著名僧人成鷲和尚在其《咸陟堂文集》卷六《舵石翁傳》一文中記載,金堡孩童時與伙伴一起玩耍,偶讀《維摩詰經》而恍若有所感[7]。金堡自己曾在《梧州詩序》中說起自己的出家因緣:“予少不信有佛法,歲丁亥在辰陽讀《楞伽》、《圓覺》諸大乘經,始知慚愧,遂發(fā)出世之念,而狂心未歇。復走兩粵,庚寅得金吾一頓痛棒,乃歇下耳?!保?]109金堡息心皈依佛門之前所聽聞的《維摩詰經》、《楞伽經》、《圓覺經》等幾部佛經都屬于大乘佛經,這些佛經經義本身蘊含著豐富且圓融的大乘佛法出世入世、濟世度人的思想。如《楞伽經》是禪宗菩提達摩祖師東渡傳授以心傳心、教外別傳的禪宗心法所依經卷,也成為后世數(shù)代禪宗祖師藉教悟宗的重要經典。由此可見,金堡逃禪雖說是其政治理想在現(xiàn)實中不得實現(xiàn)且反遭迫害幾近身死的悲觀失望無奈之舉,但也與其此前有意地閱讀佛經、熏習佛法而產生的影響有密切的關系。王夫之在《永歷實錄·金堡列傳》中記載,金堡在謫戍清浪衛(wèi)、客留桂林期間,“堡右足創(chuàng)攣,須杖而行,遂絕意世事。故喜讀莊子,及是稍習浮屠書,衣衲衣……祝發(fā)為僧去,世所稱澹歸大師者是也。”[8]且由前引詩句可以看出,逃禪之后的澹歸隨著對佛法的了解愈深,內心已然起了樂觀的變化,強調自己是真誠事佛,且映現(xiàn)出(作為一個老僧)老驥伏櫪的志趣。或者說,金堡逃禪向佛因政治場上的打擊失意是外緣,而在長期閱讀聽聞佛法的基礎上對佛教的不斷加深了解則是內在的主要原因。

        二、“道法不在節(jié)義中”的禪觀知見

        清初嶺南逃禪的主體多為晚明士大夫、朝廷遺臣。這些人帶著孤懷遺恨逃禪棲身寺廟事佛卻難以真心向佛,佛表而儒里,“以忠孝作佛事”。蔡鴻生先生的《清初嶺南佛門事略》里稱這些遺民僧是“政治僧”,十分恰當。遁入佛門只是這些遺民僧時易世變之下為保全名節(jié)操守的無奈之舉。澹歸出家為僧,起初也同其他的逃禪遺民一樣,身在佛門但心所思所想卻無法拋卻忠孝節(jié)義這一儒家的道德情懷,無法真正做到六根清凈、真誠事佛。這令澹歸很是慚愧也徒增許多煩惱。為此他曾反思自己:“弟子某甲自庚寅落發(fā),倏已壬辰。身托緇流,心乖白月。宰官之障未除,文士之氣未盡,萬行未習,六度未修。下足三餐,開單一夢。年復終年,日皆去日。無常併至,浪死虛生。言之傷心,思之汗背……明知有虛空不壞之身,明知有輪回不墮之道,不能努力參承,直超三界。比于士民,多一素餐;比于禽獸,多一故犯。逋逃釋種,塵點宗風。寧不慚懼,寧不痛惜?”發(fā)愿“誓依凈侶,誓弘正法,誓成佛道,誓度群生?!干朗?,行菩薩道,仰承佛力,普濟迷津?!保?]205

        應當說,金堡在出家以前和出家后,對于名節(jié)和孝道的問題都是很看重的。未出家前金堡主要是一位儒臣,完全基于儒家忠義節(jié)孝來為人行事,突出地體現(xiàn)在為官敢于直諫、不計個人安危得失,為挽明于將傾,不惜舍家離子,嘔心瀝血籌策奔走。出家后的澹歸則逐漸轉變?yōu)閺姆鸾痰牧龊徒嵌冉忉屝⒌篮兔?jié)的問題?!罢f我且非忠節(jié)人,麻衣揣得骨頭親。”對此,澹歸倒也淡然笑之:“諸人議我我不知,我見諸人人不識。兩般毀譽一徒然,旁觀笑倒朱山立。”澹歸認為,佛教講忠孝節(jié)義,并不限于“獨親其親”,不執(zhí)著于顯名或光宗耀祖,不拘于現(xiàn)世,“不涉眾緣謂之節(jié),不存二見謂之忠?!保?]330僧人為僧之道,應守僧人本分,于佛法日常修行當中,以菩薩心為心,行菩薩道,世出世間,圓融無礙。

        而對于遺民僧中所盛行的“以忠孝作佛事”、以僧衣遮全名節(jié)的做法,澹歸由自己的經歷和反思出發(fā)表示了明確的反對態(tài)度:一是認為視逃禪為抗節(jié)守義、盡孝忠是“假名比丘”的行為。澹歸認為,作為遺民僧,寄跡于方外緇流之中是情勢所逼,可以理解。但不應以禪為逃,視逃禪為抗節(jié)守義、盡孝忠之舉,標舉儒家道德事功?!岸Ω镆詠?,寄跡于員頂方袍,實繁有徒。然謂之高尚其事,以節(jié)義文章坊表名教,則可矣。世之闡提以此名奉善知識,則善知識恥之,即真正衲僧亦必恥之,以其等于謗三寶也?!保?]246在《與柏嚴上人》信中,澹歸直率地批評柏嚴上人是“出家之心未真,出世之位未定,得無使旁觀者生假名比丘之疑,而正眼者亦有妄稱尊號之誚歟?”[9]246

        二是認為出家事佛應本自真誠,堅守僧人本位。澹歸認為,“絕塵逃世”到底既非儒教正宗,也有違大乘佛法旨意,并不可取?!翱构?jié)守義在儒者,亦只是一件事,乃欲以盡出家之事耶?然士大夫削發(fā)披緇,又守住宰官窠臼,硬倚靠著世智辯聰,支吾湊泊,便道佛法只是如此。不知世智辯聰,正是生死根本。倚靠著生死根本求出生死,譬如認賊作子,行東往西,無有是處?!保?0]169澹歸認為,身入緇門,即應真誠事佛,應該遵佛制、守僧位,不應以抗節(jié)為孝、以禪為逃、以空門為錮,而應直面生死根本問題,早證佛果,早得解脫。

        三是認為出家人弘法利生乃是大孝、至孝行為。孝道是儒家思想傳統(tǒng)的核心觀念,何謂大孝?孔子說:“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保?1]221儒家由孝親而推展及為忠君、立身行事。為了說明佛法與儒家在孝道問題上的不同,澹歸以自己的為官經歷作為例子,表明了他對事親以孝、事君以忠的看法——“為朝廷臣,可以見斥于朝廷”。但事佛則不同,不可見斥于佛祖,因為“若以世間一切情緣毀戒入俗而見斥于佛祖,不得為人”??梢钥闯觯鸱ǖ恼藕途M是立人的根本。而且依佛法修行,“立身行道,弘法于來生,以度父母,斯為至孝?!保?]220佛教僧人雖已出家,但由此修行,增益二親功德,度其得登佛果圣地,既無遺憾亦無剩義,這是真正的大孝、是比儒家所講的日常生活中孝順父母更高境界的“至孝”。在澹歸看來,儒者所追求的是修身砥行,齊家治國,屬于有為法;但僧人出家修行,屬無為法,“最尊最貴”,其密契本心直登祖位,具大功德[9]246。因此,佛法高于世法,佛教僧人行“孝”道也遠較儒教更為殊勝。

        三、以菩薩心為心、行菩薩之行

        菩薩即“菩提薩埵”的簡稱。意指能發(fā)菩提心的有情,“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即為菩薩。菩薩是修行者,屬于已經證悟了無上菩提的有情,但為了能夠覺悟利益其他有情而甘愿入世住世修種種的難行苦行。所以菩薩也代表著一種佛教的精神,如大乘佛法菩薩道以有情眾生為救度對象,悲智雙運,宣講“普度眾生”的菩薩精神。又如為一般佛教信眾所熟悉的四大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分別象征著大慈、大悲、大行和大智四種精神或修行形象。菩薩還體現(xiàn)為修行的境界,也寓意著相應的修行方式。在大乘佛教中有不同根性和分列不同果位的菩薩,如凡夫菩薩、賢圣菩薩和佛菩薩。在《圓覺經》這部重要的菩薩道修行經典中,出現(xiàn)有十二位佛菩薩,以釋迦牟尼佛答復十二位菩薩所提問題的方式,寓意學佛者修行證悟過程中要經歷的十二種修行階次及相應的修行方式。“若諸菩薩悟凈圓覺”,這是菩薩見道的境界。

        作為晚明重臣和積極的儒家入世主義者,出世入世的問題一直是金堡(澹歸)出儒入佛道路上的一個心結和貫穿其長期為僧事佛修行的主題。如其臨終偈說自己是“入俗入僧,幾番下火”。說明澹歸在這一問題上的長期糾結和超越世出世入問題最終得法前所經歷的身心磨難。在悼念同為逃禪好友的詩中,澹歸感嘆自己與故人是“罪臣長戀主,苦節(jié)肯由天。未唱無生曲,曾參大死禪”[10]387??梢哉f,世出世入的問題或者為儒學佛的問題既是澹歸禪觀的對象和內容,能否依般若波羅蜜轉識成智,超越此身心二知見,也就成為了澹歸禪觀思想的內容,也是澹歸菩薩心行的旨歸或目的。

        “徧行”是一個佛教用語,《八識規(guī)矩論義》解釋這一術語的意思指的是觸、作意、受、想、思五心“徧行”,“以周徧行履一切地,一切性,一切心,一切時,循環(huán)來往無休息故……以內外皆應酬故,乃至四空天處尚相應故,常無斷也,故名徧行?!保?2]所以“徧行”所關注的是一種內在的禪定修行功夫或實踐?!皬绦小迸c“菩薩”合用,指的是一種禪定實踐,即“安樂行中深妙禪定”——“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徧行。畢竟無心想,故名無想行。”[13]《思益梵天所問經》云:“何謂名為菩薩徧行?佛言……憎愛心無異,是菩薩徧行于過去未來,及與現(xiàn)在世,一切無分別,是菩薩徧行?!保?4]可以看出,“徧行”指的是菩薩的行踐,是一種等無分別、圓融無滯的施攝。

        澹歸今釋最初把自己的修行之所稱為“徧行堂”,《徧行堂集·片鱗巖記》記載:“瑞初字慧凈,韶之樂昌人,始來丹霞知山,后侍予徧行堂,每以記請,予諾之?!保?]299后澹歸今釋也把記錄著自己思想的文集命名為《徧行堂集》, 對于以菩薩行思想指導禪觀實踐的澹歸來說,其中深意不言而喻。因為“徧行”實際上就隱含著菩薩的品性、菩薩的精神,也是踐行菩薩的出世入世圓融無滯、饒益有情眾生、廣行施攝的行動方式。

        在如何看待當時為遺民僧所普遍尊奉的“以忠孝做佛事”信條問題上,澹歸也曾經歷了一個逐漸明確并最后確立自己“道法不在節(jié)義中”、堅持佛法與世間法的分殊、信守僧人本色的原則立場,在為儒與學佛的問題上回歸僧人本位。而促成澹歸實現(xiàn)這一身份真正轉變的途徑則是學菩薩之行、踐行菩薩道,也即以菩薩之精神和愿行作為其禪觀的悟入方式。由觀佛菩薩之大悲智品性,反觀個人前后之經歷,獲得對世道人生的新理解。在《徧行堂集》、《徧行堂續(xù)集》中有多處表明澹歸今釋發(fā)心學菩薩之行、行菩薩道的誓愿?!霸干朗溃衅兴_道,仰承佛力,普濟迷津?!保?]206在另一處與友人書信中澹歸則著重表明了自己“只是行粗重行,結歡喜緣,不敢為絕塵逃世者之所為”的“學菩薩之行”[10]171的心跡。把篳路藍縷創(chuàng)建丹霞山別傳寺道場看作是菩薩道的修行。由此可見澹歸以菩薩心為心、學菩薩道、行菩薩行,闡揚佛法普度眾生的決心和愿力。

        四、菩薩徧行的禪觀行解

        禪觀在佛學辭典中的解釋是“坐禪而觀念真理也?!倍U觀也稱禪那,謂之靜慮,定中有觀、有慧,目的在于明心見性,破除身、心知見,證悟心佛眾生等無差別。所以,禪觀既是一種境界,一種修行體驗,也是一種悟入的方法或路徑,一種看待現(xiàn)象世界的方式。提出并倡導人間佛教、力主對近代中國佛教進行革故鼎新的太虛大師曾認為“中國佛學在禪之特質”[15]553。禪觀、禪修、禪行不但是中國佛教僧人通行的修行法門,也是僧人身份認同的核心。而太虛大師研究中國佛教史、結合時代現(xiàn)實并依佛教經義提出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本意也在于闡揚禪宗“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適應傳統(tǒng)中國社會各階層人士之習俗風尚應機說法的傳統(tǒng),以復興中國佛教。“中國佛學之特質在禪,半由中國原有之士人習尚所致。因為若抽去此士大夫思想關系,僅由敬崇梵僧則變成神咒感應之信仰,或成為樂著分析辯論之學術?!保?5]533“末法期佛教之主流必在密切人間生活,而導善信男女向上增上,即人成佛之人生佛教。”[16]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出世入世的分別,依法修行,識見自心本性本來清凈,觀照諸法空相,脫離生死苦,得大自在,這是禪的最佳境界。對于澹歸來說,一方面是關于世間與出世間的禪觀悟入,一方面是澹歸今釋對于菩薩徧行的禪觀行解。如前所述,出世入世關系的處理問題既是澹歸關切的重心,也是引發(fā)澹歸今釋身份認同問題爭議的焦點。據(jù)此,我們可以圍繞出世入世這一矛盾問題和分析視角,來討論理解澹歸今釋“菩薩徧行”禪觀思想的三重涵義。

        追求“菩薩徧行”身心圓融無礙境界的澹歸今釋其禪觀實踐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心行,二是身行,三是法施行。

        1.心行。學做佛菩薩,踐行菩薩行,首要的是發(fā)菩提心。即通過對佛和菩薩的信解,以佛菩薩作為修行的理想目標,發(fā)大誓愿立志成佛。在《參方發(fā)愿文》中澹歸發(fā)愿:“勵志參方,聞善知識千里相尋,見善知識終身不舍。誓依凈侶,誓弘正法,誓成覺道,誓度群生?!倍前l(fā)大悲心。菩薩大悲之心是菩薩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大悲心也是菩薩行的根本。對于佛法來說,根本旨趣在于救度眾生脫離生死苦海。澹歸的詩文中多有表達澹歸不計個人得失以救度世人擺脫迷津的地方。如“愿生生世世,行菩薩道,仰承佛力,普濟迷津?!保?]205“弟為儒不完,學佛亦鈍,然好道之念、為法求人之心,則未嘗敢自廢也?!淮蠛澜苋司叩禄?,不待文王而興,即此自信處直取究竟。因地心,果地覺,本無有二也。”[10]209“……弟今年卒歲之計,已見捉襟見肘,明歲持一口缽,未知向往,念之惘然。菩薩行愿,決不獨喫自痾作地獄滓,亦更欲勸導稍有善根者?!保?0]209

        2.身行。澹歸今釋之菩薩行踐也突出地體現(xiàn)在不辭艱辛營建丹霞道場之事上面,而積極營建弘法道場正是天然函昰禪師一系闡揚菩薩精神的禪觀傳統(tǒng)之一?!叭舻缊觯ㄖ傅は忌絼e傳寺)遂立,敢謂與曹溪、云門鼎分三足,為嶺表梵剎冠冕?!保?7]62佛教道場既是佛法彰顯于世俗的具象,也是安置僧寶和合僧團的場所空間,是紹隆佛法的法緣集聚之地,為了營建丹霞道場,并使之成為澹歸心目中與南華寺、云門寺等并立齊名的嶺南名寺,澹歸今釋可謂是全身心投入,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弟以丹霞道場微愿奔走未已,因山水而得風塵,即欲藉風塵以持山水,恐亦尚有數(shù)年勞苦耳?!保?0]297他曾與友人言其營建丹霞道場之艱辛:“……貧則不容貧,病亦不敢病,每日吐得酸汁三升也?!保?]219“荒山人愈多,食愈饋,弟獨力支撐,心血俱盡。”[10]211

        3.法施行。以利他為取向的菩薩行包括慧行和福行兩個方面[19]32,慧行使人從理解佛法,得到內心的凈化。福行則使人從事行中得到利益?;坌兄饕w現(xiàn)為法施行,包括說法和佛書等的流通、各種弘法機構或組織的創(chuàng)建與完善等。其重點在于闡揚佛法,使眾生因正信佛法而得以解脫各種生活苦厄。如澹歸盡心盡力料理丹霞道場使佛法永駐即其一之慧行,“弟料理丹霞道場,只是菩薩道中極小一事,然絕不敢儒齷齪輩討些錢糧,便是自家養(yǎng)老長子孫之計,惟念念為闡揚佛法,成就修行。”[9]273澹歸也常常利用各種善巧方便接引民眾親近了解佛法,如以書畫、尺牘、文字結交各種善護,適時宣講佛法,始終懷著菩薩慈悲心。如送友人一幅《梵網經》書法,助其發(fā)戒殺放生之功德光明。也在與友人書信中常常不忘提醒、引導對方增進對佛法的了解和正信,“愿吾兄時時玩讀《楞嚴》,為識心達本之助?!保?0]297

        五、結束語

        作為晚明朝廷重臣、逃禪高僧,澹歸今釋的人生經歷如其本人所說,跌宕起伏、爭議不斷、充滿了傳奇色彩。在如何解讀這樣一位儒家士子、朝廷重臣、逃禪高僧、著名詩人等多重身份認同的特殊經歷方面,雖有前人的不少相關論述,但因沒能圍繞澹歸今釋作為一名佛教僧人的這一身份認同中心進行論述,而是偏重某一方面的解讀,對于澹歸今釋前后身份的轉變以及認同過程中充滿出世入世內在緊張性和爭議性的問題,故而難以得到滿意的解釋。前已述及,澹歸在回憶自己的出家因緣時曾特意提到讀《楞伽經》、《圓覺經》諸大乘經的影響?!秷A覺經》是一部了義經,經中宣講眾生皆本具佛性的觀點。而《楞伽經》經中同樣有關于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也能成佛的思想,宣揚修行在宗乘、解脫在世間的菩薩道精神。這實際上說明了澹歸修菩薩道、在入世修行中體現(xiàn)覺行圓滿的禪觀方式??梢赃@樣認為,體現(xiàn)在上述佛教經典中的佛性論、轉識成智的禪悟論、菩薩隨順教化不舍眾生的精神、言說和行解、倡導解脫在世間、圓融出世入世分別的思想,成為引導著澹歸深刻反思自己為學、為官與為僧一生行狀,促使澹歸真正皈依佛門,并最終超脫多重身份經歷的主要思想淵源。

        此外,澹歸禪師以菩薩道思想為指導進行禪觀實踐,這種禪觀方式的形成也與其師承曹洞宗天然函昰禪師與師門弟子們長期以來所形成的闡揚大乘菩薩道精神的禪觀傳統(tǒng)有很大的關聯(lián)。天然禪師在嶺南佛門道名遠播,被譽為南粵的法門砥柱,也被視為嶺南逃禪僧人的精神領袖。如天然和尚曾表白其菩薩愿行:“勉力自書,猥以見志。愿從函是以訖十方一切解義說法之人,性智明決,色身堅固。各于菩薩行處,菩薩親近處,盡法行持,無所愧悔。以普賢行,廣興流布。庶幾仰追先轍,免蹈時習?!T佛證明,信此一心,必無虛棄?!保?9]其座下弟子今無、今辯等人皆以廣行菩薩道為禪觀證悟法門,闡揚義學、禪教不二,建立道場,整肅叢林。成鷲和尚在《咸陟堂文集》卷六《舵石翁傳》中記述了澹歸與其本師天然涵罡和尚的一段因緣——康熙五年(1666),一場大病使澹歸禪師生命垂危,其師天然和尚來到病床前對澹歸說了一句:“汝從前所得,到此用不著,只這么去,許爾再來?!币徽Z驚醒夢中人,澹歸聞此語,“病中返照,大生慚憤,起坐正觀,萬念俱息,忽冷汗交流,礙膺之物與病俱失。從此入室,師資相契,頓忘前所得者,老人(天然和尚)乃印可?!保?]天然和尚在澹歸生死關頭的這一喝,其意在于以生死去就問題啟發(fā)澹歸反觀自我去照見本心本性,斷滅身心二見?!吧廊ゾ汀闭翘烊灰幌狄源蟪似兴_道愿行指導禪觀的一個重要落腳點[20]。經此一變,由生死根本問題解脫出發(fā)的菩薩愿行,使得澹歸對于遺民僧的忠孝節(jié)義問題、對于真與俗、儒與佛、對于“去”與“就”或者出世入世等問題已經釋然,重新以一種世出世入圓融無滯的修行方式觀照世界,“抗塵走俗”,“以清凈心而作佛事”[10]209,踏踏實實地踐行菩薩之愿行。

        澹歸今釋作為嶺南丹霞山別傳寺的開山祖、明末清初嶺南佛門高僧,一生行歷充滿了傳奇色彩,也飽受爭議,甚至在其寂滅90多年后仍難以幸免,其詩文集被清政府查抄燒毀。即使在今天,如何省視和評價澹歸的一生,也是爭論不休。不管怎樣,澹歸今釋禪師所留下的文字和思想,仍是值得后人研究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王夫之.船山全書:第十五冊[M].長沙:岳麓書社,1988:297.

        [2]吳增禮,皮璐璐. 金堡與逃禪——“以佛菩薩之心為心”[J].湖南大學學報,2012(2):34.

        [3]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559.

        [4]澹歸和尚.徧行堂集:卷一[M].段曉華點校.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8.

        [5]廖肇亨.金堡之節(jié)義觀與歷史評價探析[J].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9(4):95-116..

        [6]澹歸和尚.徧行堂集:卷三[M].段曉華,點校.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8:168.

        [7]釋成鷲.咸陟堂集[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8:79.

        [8]王夫之.船山全書:第十一冊[M].長沙:岳麓書社,1988:527.

        [9]澹歸和尚.徧行堂集:卷四[M].段曉華,點校.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8.

        [10]澹歸和尚.徧行堂集:卷二[M].段曉華,點校.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8.

        [11]戴圣.禮記?孝經[M].胡平生,陳美蘭,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221.

        [12]元峰法師.八識規(guī)矩論義[EB/OL].[2016-10-26].http://www2.fosss.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 =3061&catid=35&Itemid=41.

        [13南岳慧思.法華經安樂行義[EB/OL].[2016-10-26].http://www.qldzj.com.cn/htmljw/1475.htm.

        [14]鳩摩羅什.思益梵天所問經[EB/OL].[2016-10-26].http://www.qldzj.com.cn/htmljw/0186.htm.

        [15]太虛大師.太虛大師全書:第三冊[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553.

        [16]太虛大師.太虛大師全書:第四十七冊:[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459.

        [17]蔡鴻生.清初嶺南佛門事略[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62.

        [18]釋印順.菩薩心行要略[M].北京:中華書局,2010:32.

        [19]釋今辯.廬山天然禪師語錄[EB/OL].[2016-10-26].http://www.nanputuo.com/nptlib/html/201202/2915064773499.html .

        [20]陶乃韓.大乘菩薩道精神在明末清初的落實與發(fā)展以天然一系在嶺南(廣東)的發(fā)展為例[J].中華佛學研究,2001(5):377-410.

        Bodhisattva’ Freedom: An Interpretation of Dangui’s Viewpoint and Practice of Zen Buddhism

        HE Zi-wen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Dangui Jinshi was a famous and controversial Buddhist monk who dodged into Zen Buddhism in late M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review of Dangui’s: “Opposition of holding a Buddhist ceremony by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Insisting on “ the Tao and the natural law not lying in moral courage”; Trying his best to build the Buddhist temple in Danxia Mountain; His social contact an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ublic, Dangui’s viewpoint and practice of Zen Buddhism was discussed. And the conclusion also draws in this essay that Dangui’s controversial identity through his life really reflects a Bodhisattva’s belief and practice.

        Dangui Jinshi; Zen; Dodge into Zen Buddhism; Bodhisattva’s freedom

        B946.5

        A

        1007-5348(2016)11-0009-06

        (責任編輯:明 遠)

        2016-09-06

        韶關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共建課題“南宗禪嶺南寺廟宗系興衰的文化網絡分析”(GJ201511);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學科共建課題“南宗禪嶺南宗系寺廟治理的文化網絡研究”(GD15XSH07)

        何子文(1976-),男,湖南郴州人,韶關學院旅游與地理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佛教文化、民間信仰。

        猜你喜歡
        佛法菩薩
        菩薩蠻·花明月黯籠輕霧
        黃河之聲(2020年11期)2020-07-16 13:27:12
        最上乘的藝術,皆來自佛法
        藝術品鑒(2019年8期)2019-09-18 01:23:02
        法雨辰??呂逸雪??賈欣悅等
        吉祥“三寶”棕胸佛法僧、藍胸佛法僧、三寶鳥
        旅游縱覽(2017年7期)2017-07-12 18:27:09
        吟菩薩蠻 品詞之韻
        學生天地(2016年34期)2016-05-17 05:47:40
        遼代八大菩薩造像研究
        愛你(2015年19期)2015-11-17 11:18:08
        佛像面前的菩薩
        生氣的狼
        小小說月刊(2009年4期)2009-11-22 04:54:20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观看| 最近日本免费观看高清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情99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久热精品|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一本大道久久东京热无码av| 一本无码人妻在中文字幕| 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天堂精品成人影院| 美女张开腿让男人桶爽|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播放|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狠狠| 成年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 三年片大全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大全|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清纯|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观看视频 |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十八禁 | 熟女白浆精品一区二区| 99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麻豆|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红一片| 欧美喷潮系列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字幕亚洲| 蜜桃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网址|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主播在线 | 中文| 偷拍熟女露出喷水在线91|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仑精品|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精华液| 国产激情无码Av毛片久久| 日韩精品免费视频久久| av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亚欧国产女人天堂Av在线播放|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视频一区二区蜜桃 | 日本人与黑人做爰视频网站|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AV|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精品| 日本一本之道高清不卡免费| 俺来也俺去啦最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