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種體驗:爬山到高處時,會覺得更加寒冷,這是因為,一般地勢高的地方,氣溫會相對較低。殊不知,這一自然現(xiàn)象,也被詩人運用起來,總結(jié)出了一條人生哲理。這位大詩人就是宋代的蘇軾。
那時候還沒有海拔這個詞,也沒有飛機(jī),可是有生活經(jīng)驗的人都知道,越往高處,空氣越稀薄,氣溫也比較低。遙遠(yuǎn)的月宮里恐怕更冷,所以,人們把月宮叫做廣寒宮。
蘇軾在做大學(xué)士時,正趕上王安石實行變法。變法本是好事,可操作起來,卻偏離了實際。一批投機(jī)分子趁機(jī)渾水摸魚,中飽私囊,可害苦了老百姓。朝廷里的很多有識之士紛紛反對這次變法,但神宗皇上正在變法的興頭上,根本聽不進(jìn)反對派的意見。這些反對派紛紛被調(diào)離京城,貶到外地任職。
蘇軾當(dāng)然也在被貶之列,他先是被外放到杭州做通判,任期滿后,蘇軾又主動上書,請求到離弟弟近一些的地方做官。皇上恩準(zhǔn)了他的請求,把蘇軾派到密州做太守,這樣一來,蘇軾就和同在山東為官的弟弟蘇轍更近了。
蘇軾和弟弟蘇轍少年得意,年紀(jì)輕輕就憑借過人的才華名動京城。本以為可以靠著胸中的才華治國安邦,做出一番大事,卻沒想到命運讓他們兄弟顛沛流離,飽嘗憂患。蘇軾想到這兒,不免有些哀傷,然而轉(zhuǎn)念一想,馬上就能和弟弟見面,把酒談心,互訴衷腸,心里又寬慰不少。
可惜天不遂人愿,蘇軾來到密州兩年之后,一直都沒有機(jī)會和弟弟見面。這年時逢中秋,圓月當(dāng)空,他心潮起伏,思念親人,感嘆人生,不禁對著月亮喃喃自語:“月亮,你是什么時候開始有的呢?”
他端著酒杯,對著月亮,說著說著淚眼模糊,繼續(xù)問道:“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里,今天是哪一年?”
忽然,一絲云彩擋住了月亮,蘇軾有些著急,他想飛上天,幫月亮把云彩拂去:“我想乘著清風(fēng)回到天上去,又怕那月宮的瓊樓玉宇冷清,受不了那種寒冷?!?/p>
云朵移開了,他的心也放輕松了,揮著袍袖,就著月光跳起了舞,邊跳邊想:“倘若我此時身處月宮,在清輝映照之下起舞,那是多么寂寞啊,哪比得上在人間快樂呢?”
這時月光轉(zhuǎn)過紅色的樓閣,透過雕花的窗戶,照著沒有睡意的詩人。蘇軾陷入了思考,他不禁發(fā)問:“月亮,你不會是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不然為什么偏偏在離別時才圓呢?不過,人生總是這樣,有離有合,月亮也總是有圓有缺,這種事自古就沒有人能改變。只能祝愿世上所有的親人都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共同沐浴這美好的月光吧?!?/p>
于是,蘇軾寫下了這首被后世廣為傳唱的《水調(diào)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讀報告單
高處不勝寒
這首“千古名詞”,句句都堪稱經(jīng)典,歷代文人無不背誦如流,在生活中也不時會引用。比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們在月圓之夜總會不由自主地念這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也常在想念離別的親友時用上;“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用得就更多了。
這首詞富含哲理,如果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表達(dá)的是一種豁達(dá)的心情,那么“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就道出了一種無奈。蘇軾在朝廷里與別人意見不合,自已要求外放,有時候也不免心生凄涼,看到高高的月亮,也想象自己是從月宮來的仙人,想著要不要離開人間,回到月亮上去。可是,轉(zhuǎn)而一想,月宮里那么冷清,不如人間好。人間有親人在,雖然不能相見,可是遠(yuǎn)隔千里,仍呼吸著同樣的空氣,沐浴著同樣的月光。
茫茫人海中卻沒有一個朋友的時候,人會感到孤單;身居高位沒有人敢靠近或沒有人愿意靠近的時候,同樣也會感到孤單。我們看電視劇,那些令人敬畏的武林高手,那些高高在上的統(tǒng)治者,常常會陷入“高處不勝寒”的處境。
人不管有多高的成就,多大的成績,都不要把自己凌駕于別人之上,對別人傲慢無禮,或者嘲諷羞辱。這些行為都會讓自己失去伙伴,體會獨居高處的“寒冷”。像蘇軾那樣,心胸豁達(dá)地接受眼前的事,把一切看淡,起舞在人間,不是挺好的嗎?
寫作啟示錄
學(xué)會借物抒情
“唉,人生就是如此,太帥了沒朋友,我最近頗有‘高處不勝寒’之感啊。”讀完了這首詞,大康突然裝出痛苦的表情,不住地?fù)u頭。
“你,你,不是吧?”阿牛差點笑噴,“你帥到?jīng)]朋友?整天跟你在一起,我怎么沒覺得你哪里帥?瞧瞧哈,學(xué)習(xí)一般般,體育也一般般,特長嘛,除了花錢,也沒別的……”
大康不高興了,推了阿牛一把:“難道上次我在獨唱大賽中取得的第六名不算嗎?”
“可那只是海選賽,而且最后只取前三名呀。”阿牛聳聳肩。
“那是因為我前一天辣串吃多了,嗓子有點啞而已?!?/p>
“那就別提了,賽前保持狀態(tài)也是比賽的一部分?!卑⑴S譁惿蟻戆参看罂担安贿^,下次比賽你一定會取勝的,我看好你喲!”
“唉,我真想體會一把‘高處不勝寒’的感覺。”大康憂郁地說。
“其實你只是想讓自己變得更加優(yōu)秀吧,你想要的這種‘高處不勝寒’,肯定不是蘇軾的心境啦。蘇軾是因為自己的思想不被皇帝和變法的人接受,而產(chǎn)生的孤單寂寞。妙就妙在,他能借著寒冷的月光,把這種孤寂的心情寫出來,真是太妙了?!卑⑴7治龅?。
“是啊,借物抒情能巧妙到這份兒上,也算是空前絕后了吧。你看,月球的溫度那么低,廣寒宮那么冷,嫦娥那么孤單,正像詩人當(dāng)時的心情。清冷、孤單,這是兩個共同點吧?”大康接過話茬,“還有,月亮有圓有缺,人呢,有離有合,月亮的自然現(xiàn)象和人間離合這一人之常情,又是一個吻合?!?/p>
“是啊,作者由此引發(fā)的對親人的思念和對人生的感嘆,也就非常能觸動人心了,難怪這首詞能夠流傳千古。哎,大康,我忽然有一個超級有哲理的想法?!闭f到這里,阿牛忽然眼睛瞪得圓圓的,似乎有了個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
“說來聽聽?!贝罂禌]有打岔。
“你說這自然和人之間,是不是有著某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默契和共鳴呢?每一種自然現(xiàn)象都和人的一種感情、一種心境相關(guān)聯(lián),只是我們平時不注意罷了。”
“嗯,我也這么想,只是我們沒好好觀察思考。”大康認(rèn)同地說,“總之,要學(xué)會借物抒情,一定要找到這么一個契合的物才行,不然胡亂對應(yīng),肯定會失敗的。比如,你看到正午火紅的太陽,絕不會有寒冷凄涼之感?!?/p>
“我看到大雨前忙碌的螞蟻,就會想到周末最后一天晚上,還沒寫作業(yè)的你?!卑⑴Uf完,轉(zhuǎn)身就跑,一邊跑一邊偷笑。
“哼,彼此彼此,老師讓默背課文時,你不也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嗎?”大康也不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