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蚯蚓來說,雨過天晴后的人行道往往是最危險的地方。清晨,行色匆匆的人們往往在不經(jīng)意間就將它們踩在了腳下,留下一條條的蚯蚓殘軀在陽光下暴曬。
蚯蚓不是會斷體再生嗎?這些被踩斷的蚯蚓為什么不能重新長出完整的軀體呢?
蚯蚓的“自我復制”
動物界有“傳言”,一條蚯蚓覺得無聊,于是把自己切成兩段,變成了兩條蚯蚓,高高興興地打羽毛球去了。這雖然是個小笑話,卻是有科學依據(jù)的。只不過,想讓蚯蚓“自我復制”不是件簡單的事。
蚯蚓的斷體再生,可不是把蚯蚓切成多少段,最后就能長出多少條完整的小蚯蚓。
蚯蚓是環(huán)節(jié)動物門的代表動物之一。環(huán)節(jié)動物是身體最早出現(xiàn)分節(jié)現(xiàn)象的動物,身體從前向后被分割成很多相似的部分。假如你觀察過蚯蚓,就會發(fā)現(xiàn)蚯蚓身體表面有一圈圈的體環(huán),那就是分節(jié)的標志。在動物界中,身體分節(jié)這種生存策略被廣大動物朋友們采用,占到了動物總數(shù)的85%,這說明分節(jié)策略一定是有其進化優(yōu)勢的。我們?nèi)梭w其實也是分節(jié)的,胳膊、腿、胸部、腹部都可以視為人的體節(jié)。不同的是,人體的每個體節(jié)是很不一樣的,蚯蚓各個體節(jié)的形態(tài)卻是非常相似的。
蚯蚓受傷時,只要主要器官還在,即使丟了幾個體節(jié)也沒關系,反正它的身體結構很多是重復的,少一套不太礙事。但是,如果蚯蚓恰好傷到了心臟、背部血管等重要部位,那么兩段蚯蚓就都不能再存活了。
所以,不要亂切蚯蚓。你不一定會得到更多的蚯蚓,反倒是殘害了生命。
那么,蚯蚓為什么會在雨后不顧危險地爬出地面呢?原因竟是——它們沒有肺。
蚯蚓的呼吸方式
蚯蚓沒有肺,也不像魚類有鰓,難道它們不呼吸嗎?
要知道,呼吸不僅是生物體的重要生命體征,也是生物體內(nèi)每個細胞的生命需求。生物體的每個細胞都需要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于是生物體建立了一整套機制,來幫助細胞進行氣體交換,這個機制的執(zhí)行者就是呼吸系統(tǒng)。對于人類來說,這套系統(tǒng)包含鼻、咽、氣管、肺;對于魚來說,就是鰓。蚯蚓既沒有肺也沒有鰓,沒有進化出專門的呼吸器官,它們當然不會讓自己活活窒息而死,于是想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辦法——依靠皮膚進行呼吸。
蚯蚓皮膚的最外層是濕潤的角質(zhì)層。濕潤的皮膚不僅可以充當在土壤里行動的潤滑劑,更重要的是,可以溶解土壤縫隙中的空氣里的氧氣。溶解的氧氣在蚯蚓的表皮內(nèi)擴散,隨后滲透到微血管網(wǎng)中。蚯蚓的血液里沒有紅血球,但是有血紅蛋白,可以用來攜帶氧分子,輸送到身體各處的組織中,再把二氧化碳帶到體表,排出體外。
蚯蚓的這種氣體交換方式效率極低,因此蚯蚓對土壤中空氣的含量非常敏感。雨后,土壤被雨水滲透,空氣被擠壓出土壤。土壤中的氧氣含量,不再能滿足蚯蚓生命活動的需求。一般來說,蚯蚓可以進行短暫的無氧呼吸。但是如果土壤內(nèi)持續(xù)缺氧,蚯蚓就只好爬到地面,去自由暢快地呼吸了。
為什么蚯蚓喜歡在清晨爬出地面,而不是上午和下午?
這是因為在一天之內(nèi)的不同時間段,蚯蚓的身體對于氧氣的需求量是不同的。晚上到清晨,蚯蚓的耗氧量最高,它們在這個時段中往往不得不爬到地面上去,于是就與早起的行人“不期而遇”了。
蚯蚓是了不起的地球“清潔工”,能將埋在地下的生活垃圾制造成肥料,幫助植物茁壯地生長;蚯蚓在土壤里鉆穴,還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含氮量,讓土壤疏松、肥沃,為花草樹木創(chuàng)造更好的土壤環(huán)境。
蚯蚓一生在地下活動,很少到地面上來。在它短暫的一生中,不大可能對人類社區(qū)有深入的了解,從而準確地判斷出草地、人行道的危險性。當它們冒冒失失地鉆出土壤表面后,人類的鞋底,車輛的輪胎,往往就會毫無預警地降臨。
知道了這些,在雨后的清晨,當你匆匆忙忙地上學時,千萬要留心腳下這些無辜的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