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先哲
“在家上學11年” :教育容不得玩笑教育要個性但莫任性
文 / 陳先哲
從目前媒體所披露的信息來看,這位父親曾經(jīng)信心爆棚,他要把女兒培養(yǎng)成一名生物磁場方面的科學家,甚至連女兒的名字都起了一個“磁”字,和當年屠呦呦父親為其起名的那種心氣可謂相似。但是,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到今天,試圖通過家庭教育培養(yǎng)出能夠解決某個重大科學問題的孩子,這種概率幾乎為零。屠呦呦也是受正統(tǒng)學校教育和嚴格專業(yè)訓練出身,更別說如今動輒投入幾十億經(jīng)費和上千人力的“引力波”研究,“民科”想要達到同等的成就實在不可想象。
但并不能因此就判定這位父親的家庭教育是失敗的,因為沒有接受學校教育的孩子,自然不應該用學??荚囘@套評價標準來衡量她。雖然她連考初中試卷都不及格,但沒有經(jīng)歷過激烈的學習競爭,相對而言她的青少年時期可能會過得更加輕松,當然今后能否適應社會生活也尚不可知。其實,這起教育事件中真正的問題在于,這位父親更多的只是從自身的經(jīng)驗和理想出發(fā),而不是真正從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出發(fā)。他希望讓女兒實現(xiàn)自己的科學家夢想,不惜讓其退學,名義上雖然是個性教育,但實際上是任性甚至執(zhí)拗的。其女兒的受教育的選擇權利實際上沒有得到尊重,更談不上什么個性與自由了。
因此,這位父親在本質上其實和其他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沒什么兩樣,他只是認定學校教育無法達到其“成功”的標準而走了一招“險棋”而已。但孩子的教育選擇誰都不能任性,學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能光憑上級指示或家長情結而意氣用事,更不能違反教育規(guī)律,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不管不顧。因此,對于這起事件,恐怕最應討論的并不是脫離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能否成功,而是應該如何在尊重孩子的教育選擇權和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進行個性教育,既不受制于學校教育的應試模式,又不與社會脫節(jié)。
其實,在這件事情上,并不是沒有中間道路。我們既不要當那種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并推波助瀾的家長,也不要當那種為實現(xiàn)自己的所謂教育理想而不惜讓孩子脫離學校教育的家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沒有速成品;教育是一個人的生命成長,需要自己親身選擇和經(jīng)歷,而不是一段學?;蚋改赴才藕玫穆?。所以,作為試圖要個性教育的家長,并不一定要對抗式地讓孩子脫離學校教育,但是要對學校教育和社會心態(tài)進行反思,盡可能地不讓學校教育的條條框框和社會的焦慮心態(tài)影響到孩子的心靈和成長,要讓孩子體悟到除了學習和“成功”之外,生命中還有更多的樂趣與豐富的內涵。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