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筱
淺談影片《我的少女時代》中的多重真實
□李承筱
《我的少女時代》這部影片在大陸和港臺都取得了高票房高口碑,真實正是其真正打動觀眾的地方。本文將從影片人物的真實、細節(jié)的真實與情感的真實等三個方面闡釋電影打動人心的力量,并思考內(nèi)地青春片未來的發(fā)展。
真實;懷舊;青春片
影片講述了一個平凡少女林真心的校園初戀故事,她暗戀品學兼優(yōu)的校草歐陽非凡,在結(jié)識了傾慕?;ǖ男@老大徐太宇之后,兩人達成失戀同盟,約定幫助彼此追到心儀的對象。這可能真是一個老掉牙的故事,以至于林真心與徐太宇在天臺結(jié)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那一刻,觀眾們大概都可以猜到:林真心會喜歡上徐太宇,而徐太宇也會喜歡上林真心。但為什么我們會如此喜歡它?真實。因為無所不在的真實,所以即使是各種舊梗,觀眾也能有意無意地產(chǎn)生共鳴,而這種內(nèi)在的情感動力恰恰是觀眾最渴望的感受之一。
《我的少女時代》消費和滿足觀眾的殺手锏依舊是懷舊情結(jié)。當電影將那段內(nèi)心深處最懷念、最美好的懵懂歲月以最真實的方式娓娓道來時,會極大地滿足觀眾對記憶里相似經(jīng)歷和感受的懷舊,觀眾們獲得了強烈的代入感,也從而更深刻地感受影片中的情感。
(一)人物的真實
本片的主人公林真心是個平凡蠢萌的女孩,身上有著最普通女孩的特質(zhì),她不漂亮,學習成績也不好,為人處世甚至還會顯得笨拙,但她善良、勇敢,總是能以真心對待所有的人與事。而男主徐太宇則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校園老大,翹課打架桀驁不馴,也有著諸如吃炸醬面醬和面要分開等怪癖。兩人相遇之后,林真心唯唯諾諾地替徐太宇做各種事情,幫寫作業(yè),幫買奶茶,陪他翹課、溜冰甚至打架。普通少女、校園老大,這都是校園中最真實的典型人物符號。當然還有陽光帥氣文體雙修的校草,學習好氣質(zhì)好的?;?,這些極具真實性普遍性的角色設定,無疑都極大地助長了大部分觀眾的情感代入。
(二)細節(jié)的真實
青春的記憶永遠是最美好的存在,而這些記憶就在于那些零零散散卻無可或缺的細節(jié)之中。這一點上《我的少女時代》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影片利用很多細節(jié)勾起觀眾尤其是70、80后觀眾的集體懷舊情緒。例如林真心是劉德華的狂熱粉絲,這契合了女生們普遍的追星情節(jié),又比如當歐陽非凡無意間叫出林真心的名字,林真心和她的朋友激動非常:“歐陽知道你的名字!”還有停在小吃鋪前的選擇恐懼癥、北斗神拳的漫畫涂鴉、周星馳電影、資優(yōu)班、放牛班、麥當勞復習、詛咒信、溜冰、真心話游戲、穿制服翹課、結(jié)派打架……這些都真實地重現(xiàn)了90年代初期的臺灣校園和社會場景。其中有一處的時代刻畫頗有意思,影片時空剛進入校園時代,用于轉(zhuǎn)場的特寫收音機中傳來“乖乖虎”蘇有朋從臺大機械工程系休學的新聞播報,這完全點出了該片為1994年的時代設定。而同樣是在1994年,臺灣發(fā)生了“401”民眾大游行,臺灣民眾要求改革國民黨戒嚴時期的僵化教育,從而催動了之后臺灣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等環(huán)節(jié)的改革,這一事件也激發(fā)了人們勇于抗爭、追求自我的意識。這一歷史背景與電影中林真心等人反對學校教導主任專橫管理的情節(jié)不謀而合,處處彰顯著時代的影子。
《我的少女時代》呈現(xiàn)的真實細節(jié)將青春記憶具象化,這些細節(jié)是大多數(shù)觀眾在青春年少時經(jīng)歷過、幻想過的,它給觀眾帶去的是一種慢慢深入你內(nèi)心的感動,勾起了觀眾心中對青春的集體回憶和認同,觀眾個體經(jīng)驗的差異性被最大限度地排除,觀眾相當于被高度同化了,進而便會在這種真實的情感體驗下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和認同感。
(三)情感的真實
真實的情感是最動人的。青春最多的必然是歡樂,《我的少女時代》的喜劇風格夸張卻絕不浮夸。林真心與徐太宇見面前慌亂地嘗試一套一套的衣服,而徐太宇之前也是各種手足無措,見面后卻又努力表現(xiàn)得平靜自然,觀眾看到這些頗具喜劇元素的表演后不免一笑,一笑之中,也包含了許多觀眾自己年少時真切的體驗。還有叫偶像老公,跟喜歡的男生打個照面便低著頭匆匆走開,諸如此類,在這些夸張的表演下包裹著的,正是直戳心窩的種種真實而細膩的小情緒。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互相愛慕,但又自以為是地認為“放棄是為對方好”,從而錯過真愛。這種幼稚而單純的情感,不正是青春歲月才會有的嗎?片中還對刻板的教育權威體制也提出了批判。徐太宇受林真心鼓勵感動,洗心革面開始努力學習,并考出了個好成績,卻想不到因為訓導主任的對他固有的偏見被定為作弊,這種對學生的標簽化偏見行為對大陸的年輕觀眾來說更是容易引發(fā)共鳴。之后為了反抗刻板的教導主任,林真心在校慶上拉高自己裙子表示不符規(guī)定該記過處分,接下來幾乎全校同學都站出來表達抗議。多少觀眾都在高中時期臆想過這種對權威的反抗場景,而這部電影則將之戲劇性地展現(xiàn)出來,并在配音的推動下將這種青春的熱血情懷推至高潮。林真心說:“沒有人能定義我們,只有我們才能決定自己的樣子。”這是我們主人公的成長,同時也是電影對青春的訴求。
其實大多數(shù)觀眾都無法擁有電影中的那種經(jīng)歷,可電影里卻總有觀眾普遍有過的青春,多少人曾在籃球場邊看喜歡的人打球,多少人曾假裝不經(jīng)意走過隔壁的班級瞟一眼,多少人曾買過很多很多偶像的貼紙……這種情感共同點的尋找既是影片敘事的本體,同時也是觀眾得以滿足的推動力。因為這些心理活動往往是觀眾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愿表露的,而電影則通過片中典型人物盡可能地將之夸張和放大,從而達到與觀眾心靈上的溝通。這種溝通已并非單純地講故事,觀眾的內(nèi)心情感在故事情節(jié)的帶動下所產(chǎn)生的共鳴,使電影所要表達的情懷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而這種平凡的真實,毫不濃烈,毫不做作,才是本片真正打動觀眾的地方。
本片其實也具有相當明顯的缺陷,比如橋段塞得太滿,特別是后半程的情節(jié)拖沓冗長。盡管如此,但對于類型片的創(chuàng)作來說,《我的少女時代》可能才是那種可以被稱為基石的電影,它或許無法像最好的電影那樣撼動觀眾的內(nèi)心,但它足夠讓消費者感到滿意,同時也為內(nèi)地青春電影帶來了一些改進的啟示。
(一)明確的受眾群體
影片的宣傳語說這部片子獻給那些99%的平凡女孩,但顯然導演所設定的受眾并沒有局限目前的90后少女。青春最鮮明的特點可能就是個體的絕對不同與相對相似,初戀、打架、?;ㄐ2葸@些都是不論哪個年代的青春都有的。除此之外,影片中成年之后的林真心鼓起勇氣辭掉工作開始新的人生,因此初涉職場的白領也是此電影的目標群。而對于這些群體,導演陳玉珊及其團隊顯然具有深刻的了解。明確目標群體并對之進行真實的了解,這正是構建影片中各種真實細節(jié)的基礎,知道觀眾想看什么,你才能拍出什么。正是因為對受眾群體不甚具體真實的了解,內(nèi)地青春片才多被批“太假、太浮”。因此,在制作青春電影時不妨先去校園做問卷調(diào)查,了解學生校園生活,搜索具有特色的可以進行藝術加工的素材,之后再有目的地進行創(chuàng)作。
(二)正確的價值導向
《我的少女時代》中充滿了各種青春斗志的正能量,有對愛情的追逐,有對權威的反抗,有對朋友的真誠鼓勵,有對學業(yè)的努力攀登,有平凡女的自我成長,有古惑仔的浪子回頭,在這個過程中,林真心們變得勇敢、變得知道只有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樣子。青春的我們擁有如此純粹真實的美好,那長大之后呢?這也是影片最后的發(fā)問。而在當下內(nèi)地的一些青春電影中,劈腿、流產(chǎn)、傷感如影隨形,這顯然也不是大多數(shù)觀眾真實的青春。
(三)真誠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
這部電影也給當下的中國電影在市場和創(chuàng)作方向上給出了明確的信號,那就是接地氣的故事,有誠意的制作,專業(yè)化的營銷,沒有什么不能示人的武林秘籍,最重要的便是影片女主人公的名字——“真心”。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步的工作,就能夠在市場上獲得觀眾的認可和支持。好偏方不是蒙來的,好故事不是撿來的,好營銷不是騙來的,踏踏實實做一個接地氣的本土化故事,能夠觸動中國觀眾內(nèi)心隱秘欲望的故事,并且用真心、誠意和態(tài)度去完成它,心中隨時有觀眾,這才是創(chuàng)作出好電影的根本。
1.王艷萍.《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后現(xiàn)代敘事策略[J].電影文學,2014(15).
2.黎鮮.使用與滿足理論視域下電影《我的少女時代》的懷舊敘事[J].電影評介,2016(03).
(作者系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