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松波
追憶三哥
文/孟松波
我的老家是陜西省岐山縣鳳鳴鎮(zhèn)北寨子村。北寨子是個有著兩千多人的大村,村上一半以上的人都姓孟。我們孟家當時是弟兄4個,我排行老小。我大哥孟松濤1943年犧牲在湖北的抗日前線,年僅25歲,他的尸骨也埋在了河南的南陽。我二哥孟松海解放后長期擔任政法工作,做咸陽地區(qū)法院院長多年,因工作繁忙,積勞成疾,于1983年在工作任內(nèi)去世,享年58歲。我三哥孟松源一輩子務農(nóng),由于生活負擔過重,身體嚴重透支,剛66歲便撒手人寰?,F(xiàn)在,我們弟兄4個只有我還健在,故而常常沉浸在對3個哥哥的思念之中,大哥、二哥吃國家的飯,有貢獻也有名望,只有三哥苦勞一生而默默無聞,更令人痛惜感念。
我三哥很小就到咸陽的點心鋪和書鋪當學徒,在十五六歲時因家里種地的人手少,便回家務農(nóng)。那時吃了上頓沒下頓是常態(tài),為找尋吃食想盡了辦法。記得1948年4月,解放軍“西府出擊”的部隊過境岐山,看到老百姓在這青黃不接之時日子恓惶,便在縣城開倉放糧救濟百姓。聽到消息,三哥領著我?guī)峡诖ケ臣Z。放糧的倉庫就在現(xiàn)在的“天利華飯店”對面的十多間廈房里。岐山縣城周圍十多里內(nèi)的百姓都跑來領糧,糧倉里山坡形的麥堆上爬滿了裝糧的群眾。我當時15歲,半晌也只裝了30斤麥子,三哥是20歲的大小伙,裝了大約有100斤的滿滿一袋子。我倆扛著麥子朝家走,到家時都是大汗淋漓,三哥的脖子上掙得都鼓起了青筋。多虧有了這兩袋麥子,使我們?nèi)胰隧樌囟冗^了春荒。
三哥孟松源1950年與三嫂張彩蓮結為夫妻,養(yǎng)育了5個兒子,家里人氣很旺,但生活負擔也很重。長子建國十五六歲就在十冬臘月里幫他爸拉架子車往返百里去麟游山區(qū)尋糧。為減輕家庭負擔,他在水庫上做過飯,在磚瓦窯干過小工,在小學教過書,在公社當過“八大員”,以此換來微薄的收入貼補家用。三哥三嫂堅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所以苦死累死也要供孩子上學。建國就是在這種境況下苦讀大學的。他穿的布鞋鞋底是用舊輪胎釘?shù)?,他穿的破棉襖在學校排練《白毛女》時被借去當做楊白勞的衣裳。建國憑著堅強的毅力讀完了大學,為以后的前程打好了多方面的基礎。
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和家里孩子的長大成人,三哥三嫂的生活終于苦盡甘來。遺憾的是三哥享受這種幸福生活的甘甜僅有16年,1994年就因心臟病而過世。如今三嫂已經(jīng)80高齡,子孫繞膝都很孝順,生活無憂就醫(yī)無難,她那“貧賤不能移”的做人品質(zhì)和“相夫教子”的本分實踐給她帶來了綿長的福壽?,F(xiàn)在,大家一有機會就對她說:80算半老,90滿地跑,人生競百歲,正是風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