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豐縣海城鎮(zhèn)桂望小學 張建堂
如何引導學生質疑
文/海豐縣海城鎮(zhèn)桂望小學 張建堂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一個勤于思考的人,總是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是積極思維的結果,所以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帶著問題去讀書,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激起學生探討的興趣,不斷提高思維能力。讀書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讀有所思,方能有所得。教學實踐證明,教師要建立一種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積極的課堂氣氛,消除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被動,逐步培養(yǎng)學生質疑興趣、質疑能力,訓練多角度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品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理解到評價,使學生養(yǎng)成好問的良好習慣,真正學會質疑。下面,結合語文教學,略敘引導學生質疑問難的一些做法。
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有創(chuàng)造性的氣氛,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多思多問,允許學生發(fā)表不同的意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獨創(chuàng)性。語文教學中,提問是教學中傳授知識、反饋信息、啟迪思維的重要方法。教師可利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依據(jù)學情和教材的重難點,挖掘出能啟迪學生思維,發(fā)展語言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質疑解答,并啟發(fā)從中模仿至逐步學會如何提問。如教學《千里躍進大別山》一文,我問學生,看到課題,你們有什么疑問?學生紛紛舉手,提出以下問題:“誰要躍進?”“為什么要躍進?”“遇到什么情況?”“躍進的結果怎樣?”等問題。教師在充分肯定提出的問題后,通過引讀,啟迪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1)哪些句子寫大軍躍進遇到的情況?(2)劉鄧首長是怎樣指示的?(3)大軍是怎樣殺出一條血路,躍進大別山的?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在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逐步理解,排疑解難。又如《愛迪生》一文,當學重點段第四自然段時,教師引導點撥,請同學們根據(jù)這段試著提幾個問題。學生循著老師的點撥,提出了:“愛迪生遇到什么危險,是怎樣對待的?”“他是怎樣頑強地做實驗?”“他面臨這樣的危險為什么還能頑強地做實驗?”等問題。這些較有質量的問題,體現(xiàn)了學生的質疑能力。
學生能自己提出問題離不開老師的引導。在平時教學中,教師經常用提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學生也正是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去讀書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注意引導就會和學生一起歸納出提問題的方法。
1.從課題來提問題
課題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內容的縮影,是文章的靈魂,是文章的文眼。抓住課題來分析思考,就能提出好的問題。如在《“你們想錯了”》一文,我問:“看到這課題,你想知道什么?”通過老師提示,學生指出:“課題為什么加引號?”“誰想錯了,你們指的是誰?”“他們想的是什么,錯在哪?”等等較好的問題。又如《飛機遇險的時候》一文中的“遇險”是文眼,可引導學生提出:“誰坐的飛機,為什么會遇險?”“遇到了什么危險?”“遇險后怎么做?”“飛機最后脫險了嗎?”等問題幫助理解課文。
2.從課文的關鍵詞來提問題
文章的中心詞是全文的核心,它具有很強的輻射作用,全文都是圍繞它來展開的。如在《海底世界》中:“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中的“景色奇異、物產豐富”是全文中心詞,可引導學生抓住它來提問:“為什么課文這么說?”“景色奇異表現(xiàn)在哪里?”“物產豐富又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海底有沒有植物、礦物?”“海底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呢?”又如《趙州橋》一文中的“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敝械摹皥怨?、美觀”是中心詞,引導學生提問:“從哪些地方看出趙州橋十分堅固?”“趙州橋美觀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為什么趙州橋會十分堅固?怎樣設計的?”等問題促進思維。
3.從課文的重點句段來提問
重點句段對表現(xiàn)中心、突出中心起重要的作用。如《“你們想錯了”》一文的“不要瞎忙了,你們想錯了,我們革命不是為了發(fā)財。”是全文的重點句,引導學生提出:“為什么說‘你們想錯了’?”“我們革命為的是什么?”“他們革命為的是什么?”“他們錯在哪里?”等問題。又如《杏兒熟了》一文中的“奶奶笑著說:‘果子大家吃才香甜’,要記住,杏兒熟了,讓鄉(xiāng)親們嘗嘗鮮。”引導學生針對這句提出:“為什么果子大家吃才香甜?”“奶奶為什么要這么說?”“奶奶是怎樣做的?”等問題。
4.啟發(fā)創(chuàng)造想象來提問
根據(jù)課文內容聯(lián)想,發(fā)揮想象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有效途徑。如《小攝影師》一文,根據(jù)課文內容引導提出:“小男孩會再來嗎?”“如果來了,高爾基會怎樣對待他呢?”“高爾基還會再見他嗎?”等問題。又如《荷花》,以圖為依據(jù),啟發(fā)學生充分展開想象提問:“當我覺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時,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蜻蜓告訴我什么快樂?小魚告訴了我什么?”“我心中是怎樣想的?”通過拓展空間,培養(yǎng)多角度的思維方式。
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了提問題的方法,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認真閱讀,質疑問難了。何時質疑,何處質疑,因文而異不拘形式,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閱讀中隨時提出問題的習慣。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結構的差異,提出的問題深淺不一、五花八門,無邊無際,教師如何處理呢?我認為首先將問題梳理分類。教師要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明確訓練重點,綜合調控學生提出的問題,篩選出優(yōu)質的共性的問題,供全班探討,盡量讓學生有所爭論,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從會提問題到提好問題,樹立不懂就問的實事求是學風。其次,從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來看,質疑問難應放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即學生提的問題涉及到哪段話,應引導學生讀課文,在文中尋找答案。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讀書、認知、求解。為學生鋪設一個自悟自得的過程。最后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否解決了,解決的途徑是什么,解決程度怎么樣,要抓落實。凡有價值的重點的問題不但要落實到個人,還要落實到全體學生。力求牽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誘發(fā)求知欲望。只有講求實效抓落實,學生質疑問難、自悟自得的積極性和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