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林 梁芷銘 周玫
?
精神交往:當代中國政務微博的核心訴求
——政務微博話語權研究系列之九
□徐福林梁芷銘周玫
摘要:政務微博的精神訴求存在于政務微博主體、受眾、內容與功能、效果與預期效果之間,受主體與受眾的互動影響至深。精神交往在政務微博不斷展開,并形成了新的結構,為政務微博帶來新景象,為政務機構治理提供了契機,推動著政務微博功能的全面實現,適應著政務微博在不同時間和事件上的訴求。政務微博的訴求是多元的,處于核心地位的是精神交往。
關鍵詞:精神交往;政務微博;核心訴求
在政務微博平臺上,不同群體正以共同的智慧、理性與激情推動政府轉型,推進政府治理、追求社會善治。政務微博對今日中國的意義不言自明,把精神交往視為政務微博的核心訴求來探討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當微博席卷人們生活并深深影響社會國家方方面面時,政務微博逐漸進入公眾的視野,持續(xù)影響著它的受眾,為社會精神交往帶來新景觀。但人們對何為政務微博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張志安等人認為,政務微博與“政府及公共事務相關”,開設政務微博的除了“政府機構及官員”之外,還有“黨委、人大、政協(xié)”等部門,分為機構微博和官員微博,前者指“以部門名義開設的微博”,后者指“以個人名義開設的微博,以官員為主”,但實際上也包括了“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①有人認為,政務微博就是由各種政府機構或官員個人“以自己的真實身份和真實信息”通過某一微博網站的“官方認證”而開設的“微博平臺”,這樣的“微博平臺”主要發(fā)布和傳播“與其工作內容相關的涉及公共事務的信息”。有人認為政務微博是指“我國黨政部門(廣義上也包括以黨政干部個人實名或虛擬名)”建立和經營的,以“公共事務治理”為主要內容的微博賬戶,在“政務公開、傾聽民意、樹立黨和政府形象以及公眾政治參與”等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②雖然人們對何為政務微博有著不同的看法,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政務微博及其運行的認知。
實際上,政務微博主要由四部分構成:一是開設政務微博的主體,二是政務微博的受眾,三是政務微博的內容與任務,四是政務微博所要達到的效果。政務微博的訴求就隱藏在這四個部分之中,并通過采用不同的話語發(fā)出不同的聲音而表達出來。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政務微博的訴求,至少包括了政務微博主體的訴求和政務微博受眾的訴求。在實際運作中,雖然共同面對“公共事務治理”這一核心主題,但政務微博主體與其受眾的訴求并不總是一致。一方面,政務微博開設主體的訴求往往受到部門利益、領域利益乃至部門官員個人利益的羈絆而走向公共利益與受眾利益的反面;另一方面,政務微博受眾基于維護自身權利而形成獨特的訴求,當他們利用政務微博平臺主張自身權利時便往往與政務微博開設主體的訴求相對立。顯然,雙方訴求的沖突并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因而,雙方必須借助政務微博這一平臺形成共同的訴求,就某一事件或問題達成共識或和解。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人們的想象、思想、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活動的直接產物?!彪m然馬克思、恩格斯在這里強調的是“最初”時期精神交往和物質交往的關系,但我們依然可以就此而把握精神交往與物質交往的緊密關系,顯然,“人們的物質活動”始終處于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之中,并推動了社會歷史發(fā)展,催生了不同的精神交往工具和精神交往形態(tài)。
陳力丹認為,精神交往形態(tài)包括了輿論、宗教、文藝、宣傳和新聞等,這是通過語言、文字和報刊等各種交往媒介而實現的,而現代信息交往是古代歌謠、傳說、史詩等“精神交往形態(tài)”的發(fā)展,政務微博無疑是現代信息交往的重要形態(tài)。在政務微博平臺和政務微博構建的話語情景中,不同的精神交往形態(tài)交相輝映,不同的主體表達著不同的情緒和訴求。一方面,政務微博承載著公共輿論。在虛擬網絡世界里,公眾借助互聯(lián)網,立足自己掌握的知識和信息,就公共政策、社會事件、政府信息等方面自主發(fā)表意見。陳力丹認為,不僅“公開的意見”是輿論的表現,而且“各種情緒的流露”也是輿論的表現。③可以說,借助政務微博這一交往空間,公共輿論形成了新的結構。另一方面,政務微博是宣傳的新窗口。通過這一窗口,政府形象、公共政策、政府意志、部門意圖、意識形態(tài)等得到宣傳,并借助政府行政權力的權威為部分公眾所知曉、理解和認同。同時,時政新聞、社會新聞、國際新聞等也逐漸流入政務微博,但并非全部或大部分流入此處,只有那些契合于政府工作意圖、利于行政權力運行和維護政府權威與形象的新聞才能被允許在此間流通,而那些試圖站在政府對立面的新聞或者與政務無關的新聞則與此無緣。這一點并不會讓人覺得驚奇。
除了精神交往形態(tài)不斷變換而出現于政務微博之外,精神交往的實現形式也在不斷變化。在政務微博這一浩瀚世界里,日常語言和表達方式大部分已面目全非,網絡用語已經全面侵入政務微博的領地,傳統(tǒng)用語正在失去它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不管是政務微博的圍觀者、瀏覽者、傳播者還是其他受眾,都對網絡用語更有興趣,以至于政務微博傳播內容出現了“泛娛樂化”。與此同時,文字在政務微博的位置正在被圖片和視頻等元素“蠶食”,文字的使用雖然是常態(tài),但人們更喜歡看到圖片或者視頻,人們更愿意通過圖片或視頻對公共政策、某種價值、發(fā)展戰(zhàn)略等等形成認同,也更愿意借助圖片或視頻了解事件真相。
當公眾、政府部門通過政務微博共同面對社會現象、社會問題,不同的意見便相繼呈現,意見的交鋒為不同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精神追求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不僅民眾對自身權利和義務有了更多的體驗,而且政府部門也對權力和權力邊界有了更多的認識,不管是民眾還是社會組織,不管是政府部門還是政府官員,正趨向于積極尋找社會治理共識。
政務微博在當代中國的興起無疑是令人感到驚奇而高興的事件,與之興起相陪伴的是精神交往結構的變化。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實際上,“人們從一開始,從他們存在的時候起,就是彼此需要的,只是由于這一點,他們才能發(fā)展自己的需要和能力等等,他們發(fā)生了交往?!雹苓@顯然包括了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同時也應當承認,無論是物質交往還是精神交往,在當下都已與先前截然不同,并以新的姿態(tài)尋求與人們的需要、能力相適應。
政務微博是微博的演化。微博融合了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兩種傳播方式,是一種“全媒體的平臺”,呈現出“草根話語”“民粹話語”“知識話語”和“政治話語”四大話語形態(tài)。⑤這些話語是網絡時代的產物,但它與前網絡時代密切相關,只是網絡時代的到來為它們的出現提供了便利,借由政務微博這一獨特的話語場域,得到更深層次的放大,以至于往日有著高度權威的政府行政權力也不得不小心謹慎對待之,生怕一不小心得罪了它而給自己帶來麻煩。
在政務微博數量不斷增多和質量得到提升的今天,公共輿論版圖正在發(fā)生變化。一方面,人們對紙質媒體的依賴越來越弱,由紙質媒體而生發(fā)出的輿論力量正在縮小,人們借助紙質媒體而開展精神交往的頻率在降低。另一方面,非政務微博雖然也擠滿了信息,這確實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信息流動出口,但過于龐大的信息量讓人無法從中準確把握政務及其變動,實際上,人們并不能離開政務而安穩(wěn)地生活于此世間。而此時,電視、電臺、網絡論壇、博客的影響力早已被微博浪潮不同程度地肢解。于是,政務微博變得順理成章,并獲得了公共輿論新版圖中的位置。
網絡時代為人們做任何事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比如,由于借助政務微博,人們更容易“問政”。顯然,行政權力的運行、公共財政的支出、稅收的征收、政府官員的任命、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zhí)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為人們關注,也更容易被民眾挑出毛病。人們變得越來越熱衷政治,這不僅是因為網絡為他們提供了方便,而且因為網絡帶來了更多的信息與知識,使他們對自身權利有了更多的認識。當借助政務微博問政的行為不斷出現,人們的精神交往已經與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的精神交往有了更多的不同。當然,這樣的不同不僅僅表現在內容上,而且表現在方式上。在政務微博面前,人們只需點擊鼠標或者觸摸屏幕即可完成問政,至于具體的精神交往行為是否完成得令人滿意,也不需要等待很長時間,人們往往在發(fā)表言論之后即可得到他人的回復,同時,他人回復的數量與水平也往往成為判斷精神交往質量的一個指標。
或許,通過近幾年政務微博的一些變化更能看清楚精神交往在當代中國政務微博的狀況。據《2011年中國政務微博報告》,影響力居前的政務微博包括了“公安、旅游機構、政府、交通、涉外、團委、司法、醫(yī)療衛(wèi)生和工商稅務等”,其中公安部門微博占到了全部政務微博的32.8%。⑥而在2012年新浪十大政務機構微博——“上海發(fā)布”“平安北京”“成都發(fā)布”“平安中原”“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南京發(fā)布”“廣州公安”“警民直通車—上?!薄吧虾hF警發(fā)布”“外交小靈通”中,公安系統(tǒng)公務人員占了大多數,這與2011年的政務微博狀況相比沒有太大的變化。到了2013年,情況發(fā)生了變化,“以法院、團委、新聞辦等領域為代表”,政務微博獲得了突破性發(fā)展,法院微博成為了“弄潮兒”。⑦而據《2014年上半年新浪政務微博報告》,除了公安、法院、政府、外交、新聞辦等部門外,環(huán)保部門和基層的政務微博成為亮點。⑧從公安部門的政務微博最多,到法院政務微博成為“弄潮兒”,到環(huán)保部門政務微博與基層政務微博成為亮點,清晰地反映出精神交往狀態(tài)近幾年在政務微博的變化。
雖然,政務微博運營管理存在著信息泄密、意見失序、言語攻擊、“個性”尷尬、“碎片”傳播、網上“信訪”困境等風險,但政務微博在公開政務信息、保障公民權利、變革施政理念、提升服務意識、改善政民互動、遏制腐敗、引導輿論有序、抵制謠言傳播等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而這正是當下中國所必需的。
對于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而言,精神交往無疑是政務微博的核心訴求。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面臨諸多問題亟需解決。一方面,經濟體制改革有待深化,市場活力仍需持續(xù)激發(fā),而政府將從市場逐步退出;另一方面,政府對社會領域的干預在減弱,并將從社會領域退出,但無論是市場還是社會是否已經為政府退出而做好了準備仍是疑問。同時,社會貧富差距在擴大,地區(qū)差距和數字鴻溝依然清晰可見,因濫用行政權力、司法不公而引發(fā)的矛盾時常見諸網絡,各種社會矛盾凸顯,政治體制改革亦有待深化。各種不同的問題積壓在一起,如若得不到一個新的出口或者通道,只會加重社會的危機以致走向不可預測的深淵。而承載著精神交往的政務微博恰是此時所需的出口,積壓的問題、情緒、怨氣、憤怒、不公將由此而呈現。
與轉型期社會相適應的是政府亦在轉型。面對不斷呈現的社會問題、情緒、不公、怨氣,傳統(tǒng)的政府行政權力運行方式正面臨挑戰(zhàn),行政權力的每一個觸角時常遭民眾嘲諷、挖苦、質疑、調侃。如何應對如此狀況以便維持社會繼續(xù)運轉并重建民眾的信心?人們已經習慣了網絡,習慣了網絡信息,習慣了網絡習性,習慣了網絡掀起的思想觀念浪潮,此時,政府把政務微博當成新的精神交往場所,無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本體上,政務微博話語呈“釋放狀態(tài)”,在價值上,政務微博試圖通過“話語釋放”達到“權力聚合”,超越傳統(tǒng)人治型、法理型官僚行政而開辟“服務型民主行政”通衢??梢哉f,當代政務微博的核心訴求已經不言而喻,那就是借助政務微博形成廣泛的精神交往。如此一來,不僅政府可以在參與這一場史無前例的精神交往中重塑形象,讓公共政策更加深入人心,使公共權力在應有的軌道運行,令社會治理出現新氣象,而且民眾亦可以在此過程得到鍛煉,形成理性、寬容、善良、追求正義的美好品德。
事實上,隨著教育的普及和知識傳播加快,民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權利意識,他們懂得更多的法律,也逐漸學會了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他們更擅長于利用網絡的優(yōu)勢在維護自身權益方面獲得幫助。自媒體構筑了開放性社會話語系統(tǒng),促進了社會公眾問題意識覺醒,使他們以不同以往的表現手法和發(fā)言視角展現出固有的強勢姿態(tài)。政務微博既承載著民眾的強勢姿態(tài),又通過政府機構的積極回應弱化著民眾的強勢姿態(tài)。此時,政務微博的精神交往已經把目光集中于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柔化著民間與政府、民眾與官員、職能各異的行政部門、社會不同領域的關系,以促進形成最大的社會共識,彌合社會斷裂,使政府告別政績的反諷。時至今日,政務微博的精神訴求已經煥發(fā)出了力量,精神交往在政務微博上已經形成了新的版圖,如果政府轉型的腳步不停止,那么,真正的精神交往也不會從政務微博消失,而只要你觸碰政務微博的皮膚,就可以感知它在強烈地跳動。但是,如果沒有公民那已經覺醒了的權利意識的倒逼,精神交往要成為政務微博的核心訴求恐怕還需時日。
注釋:
①張志安,賈佳.中國政務微博研究報告[J].新聞記者,2011(6):34-39.
②羅俊麗.著力提升政務微博的輿論引導力[J].理論探索,2013(4):75-77.
③陳力丹.關于輿論的基本理念[J].新聞大學,2012(5):6-11.
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360.
⑤周越輝.論微博時代的四種話語形態(tài)[J].新聞界,2013(21):48-51.
⑥謝耘耕,劉銳,徐穎,等.2011年中國政務微博報告[J].新聞界,2012(5):47-54.
⑦余飛.法院微博成2013年政務微博“弄潮兒”[N].法制日報,2014-01-02(04).
⑧曹凱.2014年上半年新浪政務微博報告發(fā)布[J].計算機與網絡,2014(15):6-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交往理論視域下政務微博話語權研究”(項目編號:13XGL008),廣西高等學校優(yōu)秀中青年骨干教師培訓工程資助成果(項目編號:GXQG022014062)。
(作者徐福林系貴陽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部講師;梁芷銘系欽州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副教授,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周玫系欽州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book=124,ebook=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