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向賀貧
叔向,本名羊舌肸,叔向是他的字,世為晉國公族。他的祖父是晉獻公時的軍尉,父親羊舌職,是晉厲公、晉悼公兩朝的中軍佐。他的兄長羊舌赤,字伯華,繼任父職,在晉國很有名望,以食采邑封于銅鞮(今沁縣),孔子稱為“銅鞮伯華”。現(xiàn)襄垣縣赤壁西有羊舌三公墓(羊舌職、羊舌赤、羊舌肸)遺址。
叔向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是當(dāng)時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晉國賢臣。他最大的外交成果是代表晉國與楚國達成了弭兵會盟,化干戈為玉帛,從戰(zhàn)爭走向和平。叔向以正直和才識見稱于世,他的一些政治見解和政治風(fēng)范長期以來被世人稱道。
《國語》中有一段“叔向賀貧”的故事,讀來發(fā)人深省。
晉國有一位韓宣子,爵位是卿,也算是晉國的貴族。
有一次,叔向去看望韓宣子,見韓宣子愁云滿面,很不高興,就問他因為何事憂愁。
韓宣子說:“我有卿大夫的名分,卻沒有卿大夫的財富,和卿大夫們交往很沒面子,因此發(fā)愁?!?/p>
叔向聽后,馬上向韓宣子表示祝賀。
韓宣子很不解,問道:“照你看來,難道貧困是一件好事?”
叔向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和他講起了別人的事情。
叔向說:“從前,晉國有個欒武子,也是晉國公卿,家里沒有一百頃田,窮得連祭祀的器具都備不齊全,可是他能夠修行自身,傳播德行,遵循法制,名聞于諸侯各國。各諸侯國都親近他,一些少數(shù)民族都歸附他,因此使晉國安定下來,執(zhí)行法度,沒有弊病,避免了災(zāi)難。傳到他的兒子欒桓子時,桓子驕傲自大,奢侈無度,貪得無厭,胡作非為,放利聚財,本應(yīng)該遭到禍難,但因為父親欒武子的余德,得以善終。傳到欒懷子時,懷子改變他父親桓子的行為,學(xué)習(xí)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來可以憑這一點免除災(zāi)難,可是受到他父親桓子罪孽的連累,因而逃亡到楚國?!?/p>
叔向又繼續(xù)講道:“還有那個郤昭子,也是晉國公族,他的財產(chǎn)抵得上晉國公室財產(chǎn)的一半,他家里的傭人抵得上三軍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財產(chǎn)和勢力,在晉國過著極其奢侈的生活,但卻沒有得到善終,最后他的尸體在朝堂上示眾,他的宗族在絳這個地方被滅亡。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八個姓郤的中有五個做大夫,三個做卿,他們的權(quán)勢夠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誅滅,沒有一個人同情他們,就是因為沒有德行!現(xiàn)今,你有欒武子的清貧境況,我認為你能夠繼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賀。如果不憂愁德行的建立,卻只為財產(chǎn)不足而發(fā)愁,我表示哀憐還來不及,哪里還能夠向你祝賀呢?”
韓宣子聽了叔向一席話,躬身下拜,謝道:“在我思想趨向危險的時候,是你拯救了我,你的恩德不但惠及了我,就連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孫,都要感謝你的教誨?!?/p>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叔向作為政治家對貧與富的理解。叔向通過欒、郤兩個家族的事例,說明了貧可賀、富可憂的辯證關(guān)系,也說明了修身修德的重要性。貧不足憂,而憂貧德,沒有德行,財富越多禍害越大,而有德行則可轉(zhuǎn)禍為福。